1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P12.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民族和民族问题内容:中央十二条P13.中国民族的特点:P2-4(1)民族人口特点: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P3(3)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①一般说来,汉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并建立起较先进的工业体系,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②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伙同汉族聚居地区相联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P3(4).不同的社会形态:①封建制度②封建农奴制③奴隶制④原始公社制P44.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P23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一、民族的基本特征(填空或名解):①共同历史渊源②共同生产方式③共同语言④共同文化⑤共同风俗习惯⑥共同心理认同(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相同的心理特质)心理认同—精神纽带P31-32二、民族类型的划分: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依据P35①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民族特征发展成熟程度)分为:形成中的民族或形成初期的民族、发展中的民族;②从民族社会属性(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也是民族划分的基本历史类型三、民族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P36-37区别:①民族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是的一种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②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发展的规律民族的产生与发展基于社会的物质力量,而与宗教的产生发展直接联系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联系:①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②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③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四、最后识别的一个民族是:基诺族2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P50-51(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二)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和过程(结合课本P51)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是形成的。二、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P52-54(一)一般规律: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二)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的民族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普通形式也是一个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三)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三、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民族的常态发展、异态发展、跳跃式发展。P65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民族发展的趋势可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的趋势。P66民族发展的总趋势:不断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四、民族消亡民族同化: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同化的类型: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民族同化的特点:①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②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③民族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的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④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自然同化的过程,实质上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学习过程的一种特殊现象⑤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⑥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民族分化:指一个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P71民族组合:指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P71民族融合:指世界上的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的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P72民族消亡: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P743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①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②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③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④各民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⑤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P77二、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P85民族特点主要指的是民族实体的自身差异;民族差异则是基于民族特点而形成的民族间的差别。①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表现在民族诸多构成诸要素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上②经济生活中的差距长期存在③文化发展的差距长期存在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长期存在⑤不同民族的心理素质差异长期存在⑥许多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的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是由民族的特性、发展规律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①这是民族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所决定的;②这是由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③这是受社会现实条件制约的。第四章民族问题一、民族问题的内涵:P100(如何理解民族问题?)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民族问题是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第二种认为:凡是涉及民族的问题都是民族问题它包括民族内部和外部的矛盾,也包含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第三种认为:民族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发生在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是狭义的民族问题;发生在民族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包含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等问题是广义的民族问题。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阐述揭示了民族的内涵问题:至少包含四个方面: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P112(试述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一)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①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②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二)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①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民族冲突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②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③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无民族压迫、剥削的社会制度总之,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4三、民族问题的特性P116(如何理解民族问题的特性?)①民族问题的普遍性②民族问题的长期性③民族问题的复杂性④民族问题的国际性⑤民族问题的重要性第七章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P175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①主张一切民族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②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力给予更多的保护;③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这是马克思的民族平等关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根本区别;④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⑤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第八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P198-200①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势和一般原则;②中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③从中国近代史考虑,鸦片战争以后,整个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创造了各民族合作的条件和基础;④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对历朝历代传统民族政策的研究与借鉴。三、①1936年10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族自治政权,已是民族区域自治形式,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践。P202②1947年5月1日正式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这是在中华大地上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P204③目前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此外,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补充形式,还建立了1173个民族乡。民族乡是民族区域自治的补充形式。P206四、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P206-208①民主原则②平等原则③法治原则④实事求是原则⑤团结统一原则⑥发展繁荣原则五、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P208-209①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②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③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5六、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起来的一级国家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三种类型:①单一型②复合型③联合型(二)建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事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三)行使自治权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第九章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它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第十章一、民族工作的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世纪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二、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它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三、民族工作主题的内涵:凝聚智慧,集中力量、促进发展、推动繁荣。四、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发展的全局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2.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4,。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1.改革开放是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2.加快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步伐(三)推进西部大开发,把握好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契机1.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2.西部大开发可以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拓展新的广阔空间3.西部大开发对保持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刺激民族团结和巩固边疆具有重大意义4.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四)国家大力扶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61.多渠道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2.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五)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1.对口支援加快了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2.对口支援推动了全国性和地区性各类市场的发育和形成3.对口支援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六)坚持自力更生,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1.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2.因地制宜,用好国家的政策3.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第十一章一、民族与文化p275-277(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直接相关文化就像自然界的物种一样,其多样性是构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三)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若干原则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原则。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