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河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八课《盐到哪里去了》。教材与学情分析“盐到哪里去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一单元中的第一课。前面学生对物质的状态及其热胀冷缩性质部分知识有所掌握,而这一课要重点探究的是物质的另一种物理变化“溶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溶解”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性了解,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设疑猜想——实验证明——形成结论”的过程,学到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2.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2)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一起学习。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分离的实验。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水、食盐、锯末、白糖、烧杯5只、沙、铁粉、玻璃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这只烧杯里装的是水,这个小纸包里装的是家里炒菜用的盐,用汤匙把盐放进水里,用玻璃棒搅拌,你们猜,盐会怎么样?生活中,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在一起,那么,物体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是都像盐粒这样化在水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促进思考。进行“设疑导入”,从而引起学生猜想的欲望。自然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评析】通过实验导入新课,不仅直观、自然,而且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有效的设计,引发学生探究的行为,继而产生了能够探究的问题,为下步的学习探究做好辅垫。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新知的欲望。二、鼓励猜想、实验探究:(一)“混合”:1.大胆猜想,做好记录:把沙子、白糖、铁粉、食盐、泡末分别放入水中,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学情预设:白糖会化在水里!盐也会化在水里!沙子不会化!沙子还会使水浑了!铁粉不会化!泡末也不会化,还会浮在水面上!放糖的水会变甜!放盐的水会变咸!)【设计意图】“只有大胆的猜想,才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从每一节课的细微处入手,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评析】学生对猜想非常喜欢,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或假想,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实验探究的热情和欲望。把孩子们的小脑袋激活了,使他们自觉地进入问题探究中。2.引导实验,自主探究: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实验)那么这个实验该怎么做呢?自己看书67页中间这幅图,看一看图中的三个小朋友是怎么分工的。设计小组实验方案。参照图中小朋友的做法及提示动手实验。注意:搅拌时玻璃棒不要与烧杯壁碰得乱响。【设计意图】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难免做实验时会发生弄坏实验器皿的现象,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实验,告诉他们实验方法。【评析】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明确方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设计方案遵循了“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课改理念。3.学生实验,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并适当指导)加入水中物体猜想现象实际现象水的变化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4.小组汇报,标准分类。说一说自己小组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的?又是怎样分类的?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分类标准分类结果标准1标准2【设计意图】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升华,亲身经“猜想——实验探究——整理总结”过程,让学生尝试当一回小科学家的感觉。【评析】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现象,是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合作、分亨”的合作意识。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地,耐心、细心地观察、实验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5.理解“溶解”:通过以上面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不会化在水里还能看得见,而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就会化在水里看不见了。那么,糖粒和盐粒到哪里去了?引出“溶解”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与分类,学生再去理解“溶解”的内涵,就水到渠成,使所学知识自然升华。【评析】通过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操作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完整地科学探究过程,溶解的定义就自然地得出来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能促进探究的有效性,而且能形成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6.学以致用,转化技能。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容易在水中溶解呢?【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学会把学到的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把知识转化成技能。【评析】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结合实际例子使学生正确地把握了科学教育的本质。(二)“分离”:1.引入:这些不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有什么方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吗?2.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方法动手实践。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展示实验情况。【设计意图】:把沙、铁粉、锯末等这一类不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只要学生明白用“过滤”的分法分离就行了,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分离”,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发现新知,既培养了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仍以实验为探究活动,使课堂再一次出现高潮。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1.精盐撒在了地上,怎么样才能把里面的沙子全部挑出去?(用水搅拌,把沙子过滤出去)2.回家以后试着把盐水放在气罐上烧干,想想会看到什么现象?【设计意图】:为下一课学习“容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如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做铺垫。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角度感知一下,使下节课的学习变轻松。科学发现,往往是先实践后理论。【评析】通过实验、学生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更得出了正确的科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的问题。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我们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不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那么像盐这样容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你们有什么方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呢?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有关资料,自己也当一名小科学家,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设计意图】:像盐这样容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用什么方法分离呢?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网络、书籍中搜集资料,自己解决难题,为下节课奠定基础。【评析】教师的创新设计,给予了学生的一定空间,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后研讨,教师将“过滤”这一实验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使科学与渗透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以后的学习打下铺垫。让孩子体会探究的无限乐趣。板书设计:盐到哪里去了食盐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肉眼看不到白糖沙子铁粉颗粒大小没有变化,仍能清晰看见锯末总评:本课的设计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科学课改理念,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发现问题的情境同时提供了丰实的材料,引领学生自由选择探究问题、自主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实验解决问题。总览全课设计,首先是教师对教材处理恰到好处,挖出了教材的深意,其次是教学设计引人入胜,整个课堂始终贯穿学生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自制方案实验操作验证结论”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两个实验、两个高潮,让学生亲历“观察、实验、交流、分亨”等探究活动,从中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了科学素养,真正实现了“当小科学家的快乐”。对比实验方法是本课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难点所在,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精心设计了对比实验记录表,成功地引导学生写出实验报告,为得出结论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探求新知,在探究中创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