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如何划分不同类型的空间?什么是连续空间、离散空间、同质区域、功能区域?各空间具有何种特征?区域概念的界定: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区域。但不同的学科对区域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某种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按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和均质性特征来划分,其边界是组成物质连续性和均质性遭到破坏的过渡带;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行政单元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的,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之内的省、市、区、县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成是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因此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可以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关区域的定义是由胡佛于1984年给出的定义,他认为区域是“为了叙述、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视为客观实体来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根据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加以划分,并认为最适宜的区域划分应当遵循行政区域讲解,并且每一个区域必须包含至少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的核心。”可以看出,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强度来进行划分的,它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连续空间:一般指地理学意义上的连续的实体空间。在这种空间中,区域经济学是根据具体事务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来描述空间属性的。离散空间:不同于连续空间的实体空间,离散空间是具有一定边界且又互不重叠的均质空间,这些空间单元可以组成更大范围的空间单位,这些空间单位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域和功能区域。同质区域:是指那些在一起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特征的地区组合在一起的区域。在同质区域中,区域经济学主要解释区域内生的经济增长问题,也就是研究在地区层面上经济是如何增长的,决定地区层面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省、市、经济区等次一级经济系统如何组织和引领当地的经济活动,以及这些系统如何强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等区域内生方面的能力,这种理论称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功能区域:是根据经济活动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划分的。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人口、商品、资本或信息的转移。如果界限范围内地区间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大于与界线外地区间的空间作用强度,这些界线内区域就是功能区域。这种空间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机制是聚集经济,这种空间是通过区域经济联系和循环累积机制不断强化区位优势的。2.国外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我国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时,通常做出很简单也不现实的假设,即所有生产和消费都集中在一个地点上,这样就剔除了空间因素这一极其重要而棘手的变量。为解决这种空间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而产生的理论就是区位理论。接着,在杜能、韦伯、霍特林、克里斯泰勒、廖什等经济学家的努力下,将区位分析由单纯的生产扩展到市场,而且开始从以单个厂商为主扩展到整个产业。该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是以新古典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认为市场是完整的,不存在不确定性;二是传统区位理论的分析方法是局部均衡方法,忽略了周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尤其是忽略了通过产业链或技术溢出表现出的经济活动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三是传统的区位理论只注重运费或劳动力费用等经济因素,忽略了制度、技术创新以及经济政策的作用。后来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区域问题的出现以及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从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从微观经济分析转向宏观经济分析,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在产业组织领域掀起收益递增革命解决了前后向联系或循环累积因果关系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许多学者把产业组织理论分析工具大量应用在经济学的诸多领域,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做出了贡献。随着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同时,学术界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主要是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分布的变化规律,为制定和实施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是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把过去以内地为建设重点,强调平衡布局的政策,调整为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并在政策上给予沿海地区大量的优惠条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逐渐改变了主要通过国家的投资与城市政策、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等以地区开发和建立改革开放试验区等目标为主,以缩小地区差距为目的的区域政策。在此时期,我国积极的向发达国家学习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并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区域经济学界又提出了适度倾斜、总体协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思路,是为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到十八大之前,是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活动获得蓬勃发展阶段。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主要研究内容: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的自组织能力、区际分工与联系、地域结构演进、政府调控等角度。4.产生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是什么?区域经济具有哪些主要特征产生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经济活动的不可分性、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知识溢出的局部性特征,经济变量在空间上的变化不是连续的过程,而是非连续的过程,具有块状特征。人口、财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是普遍的现象,自然条件及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但不足以解释现实中所有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具有相同或相似自然条件的区域,在经济活动强度和密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主要特征: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区域经济总存在要素快速聚集期;区域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产业聚集导致的经济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