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0年法西斯德国闪击西欧,在两个月时间里相继侵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击败了英法联军,并迫使法国投降德军在西欧的频频得手大大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第二次近卫内阁上台后便制定了以日本为中心,建设以日满华联合为骨干的大东亚新秩序的基本国策所谓大东亚新秩序就是将1938年近卫提出的建立包括日满华在内的东亚新秩序扩大到包括整个远东太平洋在内的广大地区日本遂于1941年12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极其关键的一环,就是吞并居于南亚中部地区的缅甸对日本而言,如果夺取了缅甸,一来可以切断滇缅公路,断绝盟国对中国的援助,迫使蒋介石投降二是可以向西占领印度,与德军会师中东第三可控制印度洋,从海上对印度和中东构成威胁1942年春,日本向驻守仰光的英印军发起了进攻英印军告急!根据阿卡迪亚会议精神和联合国宣言,中国派第一路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史称缅甸保卫战或缅甸防御战。二、中国远征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粉碎了日军的侵略阴谋日军侵略缅甸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切断滇缅公路,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以此作为解决中国事变的转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与海外的联系主要有四条通道:一是以香港为门户,经华南通往内地,1941年年底,日军占领香港,此路断绝二是经甘肃新疆前往苏联,但路途太遥远,运量也不大三是滇越铁路,1941年7月越南被占领后此路也行不通第四条便是滇缅公路对中国而言,南起缅北重镇腊戍北至我国云南昆明的滇缅公路是当时我国西南与外界相连的重要陆路交通线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我国的抗日战争已进行了四年零五个月之久,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迫切需要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的援助,一旦日军占领缅甸,截断这条援华通道,这必定会对中国的抗战构成很大影响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防御战中,通过东吁保卫战仁安羌大捷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保卫了我国的西南边陲。2.中国远征军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国内战场日本攻占缅甸后,盟军援华的主要通道被封,而印度囤积着大量中国所需物资,虽然开辟了一条从印度通往中国的空中航线即驼峰航线,但空运能力毕竟有限,在非常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中印公路于1942年12月10日开始正式动工公路延伸的许多地方都被日军重兵把守,必须一边修路一边打仗,由此牵制了大量日军,1943年日军不得不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入缅,6月又把驻南京的第15师团调往缅甸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国内战场的压力。1945年1月28日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在芒友胜利会师,中印公路与滇缅公路衔接,至此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印公路的打通,恢复了中国西南的交通线,战略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入中国,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战。3.中国远征军构成了缅甸战争的主力中国远征军是缅甸战争的主力,在缅甸防御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驻英缅军仅3.5万人而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共10万人以东吁保卫战的第200师为例,虽远离后方,孤军奋战,既没有必要的空中掩护,也无炮兵的增援,在数量和部队装备上也都逊于日军,相差悬殊师长戴安澜率领广大将士同仇敌忾,誓与东吁共存亡,他通告全体官兵:如本师长战死,由副师长替代,副师长战死,由参谋长替代,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并给妻子写下了遗书,他们沉着应战,连续击退敌军多次进攻,即使日军向其阵地施放毒气弹燃气弹,第200师仍坚守阵地十二天之久,歼敌五千余人。4.入缅作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入缅作战,这是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踏出国门赴海外作战东吁保卫战后,集结于西路的英军却表现得很狼狈,节节溃退,给日军以可趁之机一支日军绕到英军背后方,占领了仁安羌油田,包围了英军,形势很严峻为了救援友军,稳住战局,中国远征军与敌激战一昼夜,敌被击溃救出英缅第一师和装甲第七旅官兵7000余人,马千余匹,各种车辆300多辆,并救出被日军俘去的英军美国教士新闻记者等共500余人仁安羌大捷,战绩轰动了英伦三岛,这一仗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是有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气势,更表现出中国指挥官有卓越的将才同时这一仗还不只是表现出中国军队作战的英勇无比,并且显示出中国文化传统的优越性来此役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道义和中华民族不怕牺牲的精神,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三、结语中国远征军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阻击日军救援友军稳定印缅战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粉碎了日军企图切断中国外援线和西迎德军的阴谋,并保证了中国西南边陲和国际交通线的安全中国远征军为二战时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英美三国利益与中国远征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成了盟国与日本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双方在该地区的战争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局的进程和结果。日本大举南进初期就把夺取缅甸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作战目标。其动机是:一、切断外界与中国的唯一陆路交通线滇缅路,堵绝其它国家对中国的军事物资运输,并从南部合围中国,以加大对中国抗战的压力,迫使蒋介石投降;二、直接威胁英国的最大殖民地印度,为在政治、军事上瓦解英属印度作准备;三、将缅甸作为日本西南方面防卫的第一线和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北翼根据地,以利今后对美长期作战①。其矛头直接针对中、英、美三方。就中国而言,日本军事战略构成的最大威胁在于截断我滇缅路国际运输线。滇缅路南起缅北重镇腊戍,北至我国云南昆明,是外界与中国西南陆路交通的要道。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已苦苦坚持了5年,此时迫切需要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与地区的援助,以补充和加强长期抗战的物质力量,而滇缅路在盟国对华军事物资运输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援助物资经孟加拉湾到仰光卸下,再从仰光由铁路运至腊戍,然后分批运往中国。这条运输动脉的存在,被中外公认为中国人民得以坚持艰苦抗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国民政府为保卫滇缅路畅通,就需要积极出兵缅甸。此外,为从根本上打败日本,谋求战后有利的国际地位,中国政府也需要出兵缅甸。这一点从缅甸陷落后国民政府军令部长徐永昌拟议的反攻方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徐永昌向蒋介石建言:“在目前状态之下,中国策略似有两路线可循:其一,听其自然,希望不须自身继续努力而日本被盟军击败。如此则战事结束时中国将无战胜之威。……其二,为及时利用其物资,殚精竭虑使中国之努力成为日本失败之重要因素”。而徐认为“中国所采取者”应为“第二路线”②。这说明无论从近期目标还是从长远目标着眼,中国政府对参加缅战都必然有积极性。从英美盟国的角度看,缅甸战事是其“先欧后亚”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因而,保卫缅甸也是英美盟国的基本立场。但由于在远东利益的不同,英美对缅问题的态度又有很大差异。英国在缅甸战争问题上处于矛盾的境地。长期以来,英国将其亚洲诸殖民地视为独家领地,不许他人染指。特别当昔日的大英帝国正江河日下之际,这种心理作用就更为明显。因此它竭力推行对日绥靖政策,企图不经任何变动而保住亚洲的殖民地。这种政策在处理滇缅路问题上也体现得极为充分。1940年6月初,日本政府乘英国在欧洲战争中身处困境之机,胁迫英国关闭滇缅路。英国政府被迫妥协,与日本缔结了封路协定。英国声称此举在于“希望由此导致(中国与日本)在远东达成一个和平协议”。其实质却在以牺牲中国来阻止日军进攻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但英国的绥靖政策并未使日本停止或放慢称霸亚洲的步伐。1940年9月初,日本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并于当月与德、意缔结军事协定,争夺英、美亚洲殖民地的迹象日趋明朗。这才使英方感到绥靖政策在东亚,亦不能收到理想效果,其对日态度逐渐转化。加之美国在远东对日日趋强硬政策的影响,英国在封路3个月后又重开滇缅路。但是,英国对太平洋地区的政策仍未真正改变举棋不定的状态。它一方面将中国视为“长期威胁其殖民主义政策的民族主义国家,”③处处严加防范,并且担心在英国威信已经降低的情况下公开承认没有中国的增援就守不住缅甸,“英国的威信将进一步下降。”④另一方面它又完全清楚:在欧洲面对德国的强大攻势之际,无论从战略上还是实力上它都无暇顾及对抗日本在东方的挑战。因此它也希望借助中国雄厚的抗战力量来遏制日本的南进,保持在亚洲的力量均势。这种利己政策致使英国在对待中国出兵缅甸问题上踌躇不决,出尔反尔,给日后中英军事合作及第一次缅甸战役投下了阴影。美国对缅问题上的态度与英国恰恰相反。其原因在于:从近期目标考虑,美国为了实现“先欧后亚”的战略,需要中国积极行动,担负起在远东阻止日本长驱直入的责任。罗斯福曾指出:假如没有中国的抵抗,日本就可以调集重兵“到其他方面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到澳洲,打到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⑤。从长远目标考虑,战后美国要在远东造成符合美国原则的稳定局势,为此,它竭力扶持中国国民党政府,抬高其国际地位,以抵制苏联可能的扩张,并尽可能地把老殖民主义排挤出亚洲⑥。因此,战争开始后,美国对东南亚与印度等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要求表示同情,并力促英国以现实主义政策妥善解决殖民地问题,并主动表示美国将在近期内考虑菲律宾的独立。蒋介石也曾附和美国表示:英国的战时殖民地如不改变,对于防范日本进攻这些国家极为危险⑦。但丘吉尔认为这是一种“牺牲英国而增进美国利益的努力”⑧。英美在远东政治上的矛盾由此而生。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安全问题上不同于英国的态度导致了它对中国抗战在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一定程度的重视。它认为在诸多问题上增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对己有利。因此,美国竭力促成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法属印度支那)的组建,推举蒋介石担任此区统帅,并积极支持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