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与西方价值理论比较研究《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不以流通过程为媒介的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直接生产过程基础上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这是资本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第四卷则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一)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分析逻辑:马克思是从商品分析开始的。从物品的一般有用性引申到商品的特殊有用性,即使用价值;从使用价值的社会性引申到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必须交换,即具有交换价值;从交换价值形式提示出掩藏的内容,即价值;进而从质和量两方面,研究价值实体和价值量,即研究价值本身。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是由创造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所决定的。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为劳动二重性的发现,才提示了商品的内在矛盾,提示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关系,说明了价值实体、价值本质、价值量、价值形式等一系列总是,才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论,进而形成科学的剩余价值论,并以此研究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现象。个别价值←私人劳动→具体劳动→使用价值社会价值←社会劳动→抽象劳动→价值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中的一些情况发生了变化,例如,在发达国家,大有变商品的“批量生产”为“个性化”生产的趋势。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这种个性化商品没有其他商品相比较,因而也不遵循马克思的约定。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的论断在这里遇到了“挑战”。“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然而,如果某种商品只有一件,只要它是以销定产、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所包含的劳动量能够得到承认、得以实现,那么,该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是社会价值,其体现的也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3、货币的产生、发展与价值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古典学派从来没有分析商品的价值形式,把价值和交换价值相混同,把价值和价格相混同,他们讲价格时,实际上就是价值。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发展作了历史性的分析,指出了如何从简单的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的本质价值是社会属性,不是自然属性,它是历史范畴,不是永恒范畴。商品价值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价值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如何看待“成本决定价格”?(二)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1、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2、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否相关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与价值量变动是否只有活劳动、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一种观点认为必须坚持活劳动、物质生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也创造价值,凡生产具有使用价值、而且通过交换转移到需求者手中的劳动,都形成商品的价值。一种观点认为是社会总体劳动创造价值,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一种观点认为,第三产业是服务业属非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MPS与SNA)一种观点认为,第三产业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同样创造价值。一种观点认为,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要按劳动的性质作具体分析,如交通运输是生产劳动创造价值;娱乐业是非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争议:教师,公务员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物质生产领域的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部门中的雇佣劳动者,不仅为资本家生产商品,而且直接生产剩余价值,这些部门的劳动属于生产劳动。此外,还有运输业的劳动,以及商品流通过程中用于商品的保管、包装等方面的劳动,也属于生产劳动。运输、保管、包装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的继续。新科技是否创造价值?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因素同样创造价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谈转移不好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新技术对价值形成有重大影响,或在一定条件下能创造价值。在市场上更有效利用新技术,能在价值关系中使个别价值还原为更多的社会价值。一种观点认为,科技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但不创造价值。否则会陷入二元价值论。早期分配制度是单一按劳分配,把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依据。1992年十四大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1997年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第一次把其他分配方式科学地概括为“按生产要素分配”。2002年十六大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逐步分离。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生产过程所使用的活劳动会相对减少,可发达国家的价值总量、国民生产总值却在不断增加。马克思认为,只有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那么,劳动价值论如何解释活劳动相对减少而价值量、国民生产总值却不断增加的矛盾?其一,以货币表现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并不说明价值量的增加。即使撇开通货膨胀的因素,就是以贵金属表示的价格,也不能说明统计学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就一定表明一国商品价值量的增加,因为贵金属的价值是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的。其二,生产力的提高与商品使用价值成正比,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物化劳动只对商品的使用价值起创造作用,而不创造商品价值。国民生产总值和总产值等本质上是使用价值指标,与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价值不是一回事。如果把价值作为社会财富的计量单位或价值符号,势必掩盖价值的本质,把使用价值的源泉当作价值的源泉。(三)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1、坚持劳动价值论一元论2、在当代新情况下发展劳动价值论二、西方价值理论(一)供求价值论错误在于,一是否认价格有客观基础;二是供求决定价值,供大于求,价值就低,求大于供,价值就高。但无法回答供求平衡时价值如何决定。马克思主义认为,供求关系只能影响价格,使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二)生产费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它的生产费用,而生产费用是由工资、利润、地租构成的。错误在于:第一,把商品价值和劳动新创造的价值混淆,商品价值构成是C+V+M,生产费用构成是V+M;第二,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资本不能创造利润,土地不能创造地租。(三)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它的效用决定的,也就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进而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效用价值论不能回答:为什么空气和阳光就其使用价值来说对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东西,却根本没有价值。而像钻石、珍珠这些对人的生存并非必不可少的东西却有很高的价值。(四)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种商品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效用是不相同的,而且是递减的。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不足:第一,把价值视为主观评价,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是不同质的,无法比较,而边际效用论者把效用解释为心理因素,认为心理因素有强弱之分,可以计算和比较。(五)均衡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相交之点。供给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生产费用,需求价格决定于这一商品对购买者的边际效用。均衡价格论综合前人的成果,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融为一体。局限:不承认价格有客观基础;仍是主观因素的价格理论;只反映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商品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比较马克思和马歇尔的价格理论虽然都认为均衡价格即供求一致时的价格是合理的,但有本质区别。第一,马克思有价值和价格之分,价值是本质,价格是现象,马歇尔没有价值和价格之分;第二,马克思认为形成价格的是客观因素,而马歇尔认为形成价格的是主观因素;第三,马克思认为价格最终是由生产领域的劳动决定的,马歇尔认为价格是流通领域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五)创新价值论(自动化价值论)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一切经济过程都非人化和自动化了,因而劳动者不再是价值的主要创造者,自动化成为价值的决定者。错误在于:生产资料只能转移价值;工人减少,技术人员、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大量增加;自动化条件下是高度复杂的劳动;自动化企业可以实现更多的价值,是自动化程度低的企业转移过来的。(六)垄断价格理论完全垄断的价格理论、寡头垄断的价格理论、垄断竞争的价格理论,反映资本主义新阶段的新情况。不足:为资产阶段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在垄断价格上作文章,就价格谈价格,没有深入到垄断价格的客观基础,以价格替代价值。(七)其它价值论知识价值论、信息价值论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新问题。三、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西方价值理论的比较(一)联系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观点提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但不能区分劳动二重性,只是劳动的笼统概念;提出了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成最差条件下的个别劳动时间;有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但是不了解这两者的内在联系;把价值理解为物的自然属性,而不是一种社会关系;把商品、价值和价值形式认为是永恒的范畴。马克思发展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表现建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提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形式;分析了价值量的决定,个别价值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社会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研究了价值形式的发展,提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指出价值是社会的历史的范畴,不是物质的永恒的范畴;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解决了劳动和资本相交换的和价值规律的矛盾;研究了价值转形,区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解决了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和价值规律的矛盾。(二)区别1、服务的对象不同;2、劳动价值论重客观因素,西方价值论重主观因素、心理因素。3、劳动价值论提示了价值的源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西方价值论往往在价格现象上作文章,不敢深入到价格的基础和实质;4、劳动价值论提示了决定商品的因素和影响价格的因素主次分明,西方价值理论常常以价格形成的某一因素作为价值决定的因素,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三)对西方价值理论一要批判、二要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