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考点精练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答案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B.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C.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D.世祖章皇帝:“世祖”是皇帝的庙号,“章”是谥号。答案B解析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答案B解析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宋史·侯蒙传》中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答案A解析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被人瞪了一眼那样极小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形容心胸极其狭窄。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答案D解析“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朝廷对官吏有严格的考课制度,考核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最好的称“课最”,考核结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据。B.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C.“解职”一词,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D.“迁”与官职调动相关,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答案C解析“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为“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答案D解析“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千石”为汉郡守俸禄,即月俸百二十斛,故用为代称。“两千石”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州刺史和郡太守为真两千石,牧是中两千石。比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B.“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等古书。C.“疏”指奏章,亦指上奏章。又如疏封:奏疏,奏章。疏草:疏稿,奏章的草稿。疏直:上疏直陈。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上疏陈述。D.“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例“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有时解释为贬官,如“转除”“转任”“转补”。答案D解析转除:升官。转任:转换所任职务。转补:迁调官职,以补缺额。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嘉庆四年,署理..浙江巡抚,寻实授。十年,元丁父忧去职,十二年,服阕..,授兵部侍郎,复命为浙江巡抚。累迁内阁学士,迁工部侍郎,出为漕运..总督。腾越边外野人时入内地劫掠,而保山等处边民曰傈僳..,以垦山射猎为生,可用,乃募傈僳三百户屯种山地,以御野人,野人畏威,渐有降附者。(节选自《清史稿·阮元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署理”指某官职出现空缺,由其他人暂时代理。阮元先代理浙江巡抚,后正式担任此职。B.“服阕”指古人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阮元因丁父忧离职,服丧期满后担任兵部侍郎。C.“漕运”指从水道运输物资,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它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D.“傈僳”指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傈僳族,大多分布在云南和四川一带,以狩猎、农耕为生。答案C解析“漕运”是从水道运输粮食。参考译文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考中进士,嘉庆四年,阮元代理浙江巡抚,不久正式担任此职。嘉庆十年,阮元遭逢父亲丧事而离职守孝。嘉庆十二年,阮元服丧期满,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后来)再次受命担任浙江巡抚。多次升迁后担任内阁学士,(又)调任工部侍郎,(后来)调出京城担任漕运总督。腾越边境以外的土人时常进入内地抢劫掠夺,而保山等地有傈僳族边民,他们以开垦荒山和打猎为生,官府可以将他们用起来,于是招募了三百户傈僳边民集中开荒种地,借用他们来抵御境外土人的袭扰,境外土人害怕这种威势,渐渐地就有了来投降归附的人。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刘黻,字声伯,乐清人。早有令名,年三十四,以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侪辈已翕然称之。时丁大全方为台属,劾奏丞相董槐,将夺其位。黻率同舍生伏阙..上书,言朝廷进退大臣,须当以礼。又谏游幸疏曰:天下无道,人主以逸乐而忘忧勤。陛下春秋..尚少,作而不法,后嗣何观?会丁父忧去位,服除..,授集英殿修撰。(节选自《宋史·刘黻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开始设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B.“伏阙”,即拜伏于宫阙下。多指臣下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C.“春秋”,指年龄,“春秋尚少”与“富于春秋”,都是指年纪尚少,年轻。D.“服除”,即脱去孝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穿大功服的亲族服丧一年,穿小功服的亲族服丧五个月。答案D解析穿大功服的亲族服丧九个月。参考译文刘黻,字声伯,乐清人。很早就有好的名声,三十四岁时,他在淳祐十年应试进入太学,同辈人已经一致称赞他了。当时丁大全正在做台属,上书弹劾丞相董槐,打算夺取董槐的相位。刘黻率领太学同舍直接向皇帝上书,说朝廷任免大臣,应当依照礼仪。刘黻又上奏了《谏游幸疏》,说:天下无道,国君因为安逸享乐而忘记为国事而忧劳。皇上年纪还轻,等到主持国家大事的时候,政令全部由您发出,做事如果不合法度,后世子孙们将会怎么看呢?适逢刘黻遭遇父丧离职,服丧归来,被授予集英殿修书编撰。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答案D解析中试者称为“举人”。参考译文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于慎行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教育。山东的乡试,预先传说负责考试人的名字,事后果然如此。言官便弹劾礼部官员,于是礼部官员都停发俸禄。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及长,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自称“退士”,不复出,父力勉之。天圣..八年,始擢进士第二,为大理评事、通判舒州。时湖南蛮猺数出寇,至杀官吏。以沆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安抚使,许便宜从事....。沆大发兵至桂阳,招降二千余人,而蛮酋降者皆奏命以官。又募土兵分捕余党,斩馘甚众。(节选自《宋史·刘沆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是在出生时由父亲所取,“字”是在成人礼上后加的,出于礼貌,古人往往自称用名,称人以字。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D.“便宜从事”,朝廷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权,遇事不必请示,可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答案C解析有的皇帝未有年号,有的皇帝可以起多个年号。参考译文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成人后,洒脱任性。考进士没中选,自称“退士”,不再参加科举,他的父亲尽力鼓励他。天圣八年,他才考中科举,选为进士第二名,担任大理评事、舒州通判。当时湖南蛮猺屡次出来作乱,乃至杀害官吏。朝廷任命刘沆为龙图阁直学士、潭州知州兼安抚使,允许他按需要自行裁决事务。刘沆大规模发动军队来到桂阳,招降两千多人,对于降顺的蛮族首领他都上奏朝廷给他们官职。他还招当地兵卒分头抓捕剩余叛乱者,斩杀了很多人。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王云使北还,言金人必欲得三镇。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昌僭位,复其职,遣同路允迪诣康王劝进..。既,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吕颐浩罢相,宗尹摄其位。时诸盗据有州县,朝廷力不能制。宗尹言:“太祖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百五十年,可谓良法。然国家多难,四方帅守单寡,束手环视,此法之弊。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蕃王室。较之弃地夷狄,岂不相远?”上从其言。初,宗尹廷对..,详定官李邦彦特取旨置宗尹乙科,宗尹德之,赠邦彦观文殿大学士。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以辅政无状请免,上不许。(节选自《宋史·范宗尹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在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D.古人相信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