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矶崎新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对矶崎新的生平经历和设计风格进行了介绍,然后选取他建筑设计上对自身影响比较大的建筑——群马县立美术馆来进行详细分析,最后表达了个人的通过此次对矶崎新的了解得到的收获。关键词:介绍设计思想作品分析思考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设计过一系列的大型建筑物,如筑波市政中心、日本兵库西胁市的图形设计博物馆、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的扩建部分和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大都融合理性的现代主义结构、典雅的古典主义布局和装饰、又兼有东方的细腻构件和装饰特色,被认为是亚洲建筑设计师的重要代表。一、设计师介绍矶崎新,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在丹下健三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直到1963年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矶崎新设计室,在与丹下健三的10年合作中,包括了他的创造性阶段,矶崎新积极参与了高松的香川县厅舍的设计工作、在今冶的议会楼的设计,并参与了东京的规划。在此以后,矶崎新继续受聘于丹下健三,例如参与南斯拉夫斯科普里的重建规划1/6和日本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中心广场的会演建筑等设计工程。在1960年代,尽管矶崎新拒绝承认与新陈代谢派的原则有任何直接的关系,他还是被认为与新陈代谢运动是一致的。面对现代派的困境,他走的是一条折衷的路,也就是把西方和日本的建筑元素拿来做综合。矶崎新在1970年代越来越转向历史主义,这就导致他接受来自朱里奥·罗马诺、安德烈亚·帕拉第奥、艾蒂安-路易·布勒、克劳德·尼古拉·勒杜和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等人的建筑艺术的主要思想。也有人因此评价他是个“手法主义”者。他心中始终对日本神话中的“天柱”情有独钟,他的很多设计中都有它的形象。矶崎新创作生涯的几个转折点:第一个关键点是以大分县立图书馆为代表的几个作品,该图书馆是他当时所接受的最大的项目,所以表现为探索新方法、综合所学和反叛精神。第二个关键点是以群马县立博物馆为代表的对几何形体的追求,探求纯建筑,并有广泛使用历史意象的尝试。也正是在这些尝试中,他发现了日本传统建筑中有二维方形,圆形的面,但并没有欧洲传统中的三维方体和球体的体积,故开始二维、三维混用。第三个关键点是筑波中心,他更加有意识的充分利用立方体、球、拱券、金字塔等作为主要词汇,并且在“作文”上大大不同于以前,取消了一个重复出现、贯彻始终的主题想法,而是每一个部分都独立成章,形成破碎的意象,所谓解体之建筑的重组。二、设计思想及风格(一)废墟论矶崎新关于城市以及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文化特征的思考富有先知性和前卫文化的意义,这些思考不仅针对当下时代,更是伴随着现代主义的进程而指向未来的。他对流动空间和城市构建以及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深刻阐述,使他成为一个超越技术实践型的“建筑思想家”。他独特的“废墟论”即“未来的都市就是现代都市的废墟”,体现出他对时间和空间概念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在他的很多建筑上有所反应。(二)本土与西方结合矶崎新在设计中所追求的是:“在现有的建筑语汇中表现个人独创的风格。”表现古典式的完美,史诗般的壮丽,形式上的统一感和秩序感始终是他的作品的主流,矶崎新的创作体现了一个古老民族探讨新的文化价值的努力,这是一场通过对新建筑形式的探索表现民族精神内涵的顽强奋斗。从七十年代起,矶崎新扩大了创作范围,大量从事公共建筑的创作实践,其中在群马县博物馆的设计中,矶崎新第一次尝试以简洁的大面积广场、简单的几何空间表达和谐的比例和完美,产生丰富的空间效果,使建筑与人们的联想沟通。他发现,这种思想与欧洲的古典传统的精华是一致的,正如同文艺复兴建筑、帕拉第奥的完美设计,建筑构成的基本因素和精湛的设计手法创造了新的风格。从此,矶崎新更注重手法,追求丰富的空间感和技术表现。他说:“我试图以尽可能最简单的技术使我的构思具形。2/6我认为,如果没有那种可称之为人为琢磨的品质,构思本身会更加深刻有力,它的适应范围也更大。”像日本其他建筑师一样,矶崎新的工作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但也展示了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微妙的幽默感。在他尽力将传统信仰和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其作品达到了一个臻于完美的境界,即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的设计思想,将文化因素表现为诗意隐喻,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三)注重细节在矶崎新的作品中,现代建筑的抽象性构成和传统建筑的装饰性构成相辅相成的结合在一起,他非常重视细部设计,它是装饰性因素和合理构成的结合。他在设计的色彩和风格等形式上相当大胆,其创造力和细节设计能力成为其独特的设计标志。他说:“细部是建筑的观念意识的支柱,上帝就在其中。”一旦总体和空间确定之后,细部就是建筑师水平的试金石,对整座建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表达了建筑的气韵。(四)新陈代谢矶崎新运用简单的几何模式营造出结构清晰的系统和高水准的建筑技术,他常将立方体和格子体融入现代时尚之中。其作品通常简洁、粗犷却不显自大,圆拱状的屋顶是他设计的主要特点。他能利用不同的结构和造型创造出大量的空间,并努力使边缘看起来更为柔和。在设计时,矶崎新一般先在脑海中勾勒出大致图形,然后将其转换为一种清新、多彩、纯粹和深刻的几何模式。(五)创造性矶崎新的建筑与手法主义密切相关,他摆脱了现代主义的“和谐、混杂、片段、夸张、变形、倒置”等逆反形式中寻求新的审美机理;他反对“功能决定形式”的僵死教条,而开辟了“从形式到形式”、“为风格而风格”的更自由、更大胆、旁征博引的构思新天地;他突破现代主义的静态的、永恒的物质实体的机械式形体美,而追求暧昧、模糊、变幻不定、猜测联想等效果气氛的精神享受和美学情感格局。然而,矶崎新的激情是有节制的加以表现的、逻辑性极强的、有着充分的依据的。矶崎新并不是在简单的、意气用事的与“现代主义”唱反调,他的建筑是在现代建筑的辩证反应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源于他对现代建筑的深刻理解,他在建筑中所运用的处理手法既丰富又很巧妙,但他并不玩弄技巧,而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有条不紊地将情感如实的表达出来。(六)隐喻矶崎新被称为隐喻大师。他认为:“建筑中的意义并不是外延的,而大部分都是内涵的。这种内涵,是以暗示和隐喻为基础的。建筑语言要求形成联系。”矶崎新的作品中通常有九个常用隐喻,如阴阳人、字母、官能机器、柏拉图立体、微明、空洞、废墟、影和暗。(七)反建筑矶崎新的另一个独特的建筑思想就是反建筑。他认为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建筑有时间性,他会长久的存留于思想空间,成为一部笑容时间界限的建筑史。阅读这部建筑史,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建筑与社会的对应关系,也是了解现实建筑的有益参照。(八)未建成在矶崎新看来,建筑是社会性的行为,建筑也是生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3/6在从建筑思想到建筑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体现出建筑师对于建筑的不同思考。“未建成”建筑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或技术原因未能实现的建筑构想。但即使方案无法实现,还是会留下很多副产品,这是“未建成”的魅力,因为不得已而未建成的项目,都具有预测性。三、设计作品分析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矶崎新认为,美术品的展览本身就是美术馆的重要职责,只要有舞台的存在就够了。舞台的内外,美术品按不同的意图被聚集在一起。建筑只是让这种演出变成可能。包围空间的立方体框架因此成了美术馆的隐喻。立方体框架构成的美术馆,不一定是对展览会当代的一种模仿。在一块草坪上竖立的立方体框架,表示美术馆概念的领域的同时也凝聚进了建筑的骨体里。设计是以建筑上的两个系统之间的互动为基础:40英尺立方体(基本结构)和展览空间,楼梯间,行政办公室的灯光,骨骼杂色等(补充结构)。该系列的立方体,放在一个parklikesetting似的广阔的草坪,它需要一个大的长方形块,里面的是主要展览空间和两个较短的翅膀。这些体块首先是垂直到中央区块,包含入口大厅。其二与建设的主要轴线成角度,持有的日本传统艺术的画廊。这个翅膀矶崎新以独特的思维将成块的功能区(展厅)复合在堆砌的方块之中,功能一层平面功能分析图二层平面功能分析图4/6是包含一个方形的水池,与一个开放的阳台在第一层的水平面上。这是一个有名的“非现实”建筑,矶崎新把建筑抽减到基本的立方体,各种尺度相并列,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光亮的建筑(方块体)放在绿茵上,配以水池倒影,似非凡境界,他要让人在这样的超然境界中,对建筑赋予其意义。的大方格子,整个建筑结构共由18个大方格子骨架构成。在一块草坪上竖立的立方体框架,表示美术馆概念的领域的同时也凝聚进了建筑的骨体里。这个建筑没有被束缚在地面上,并且每个立方体的方形框架都穿过底部同样也穿过旁边的和顶部的体块。在顶部、底部和侧边的比例上它们没有差别,这里没有上或下,没有空间的各向异性的识别上为了处理建筑质量的重力而使的方形的窄化。(三)表面的被膜统一的方格子表达了无限的延展而不是用这种方形框架来为美术馆定个界(二)建筑体系——骨体骨体可以说是该美术馆的精髓。由边长1.2米的小方格子组成了边长12米流线畅通于方块之间。内部的功能与外部的形体相统一和谐一体。(一)构成分析形体透视分析5/6限。这种形式的视觉延展通过避开拐角处的边缘相交而得到加强。矶崎新的目的是使立方体看起来像漂浮的,并把建筑骨架推后至背景中。相互重叠的骨体与被膜,基本构造与辅助构造之间,找出其不整合的部分。这不整合点才是其他意味产生的出发点。塑提所终结。它在几级阶梯的升高后达到了一层楼的高度。在这个雕塑体中间是电梯。右边的水平墙面汇集面向观者。这里很黑,大理石在一种可利用的光线中以一种朦胧的神秘的方式隐约的闪现。大理石雕塑体把灭点的方向投射回观者的眼前,使入口大厅的透视前后翻转过来,我们的视觉期望变的混淆不清。像祭坛般的构筑体也可以看做是对美术馆的精神和审美重要性的强烈表达。(五)室内设计在内部中,不论是装饰的手法、使用的素材与运用的色彩,或是对外窗户,皆将建筑外与内的连结想象拔除,使内部的设计能够独立于外在风格之外完整的来思考。就广义面来说,中心内外的设计其实是一致的后现代风格,破碎、拼贴与不完整等特性,不论建筑外部或内部都可以一一找到对照。四、思考建筑设计只是艺术设计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不妨以小见大,在对矶崎新的深入理解后受到了颇多的启示。艺术是属于每个地域,每个国家,甚至是每个个人的,我们应该始终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各种艺术,吸收各家之长。就像矶崎新一样,他没有采用民俗化的手法去追求作品的日本味,他既反对西方图式,又反(四)透视中的透视在美术馆入口大厅的尽头,空间被一个用磨光的卡拉拉大理石包裹的花样雕6/6对日本图式,力图创造一种表现日本和西方建筑传统之间的应力关系的建筑辩证法,他的建筑既是西方式的又是日本式。除此之外,从事艺术者必须对自己有良好的定位,首先在思想上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人”,我觉得这是一个从事艺术的人进行创作的基本动力,基于此上,才能以审视的眼光来看现在的艺术,才能形成个人代表自己的、为个人所特有的设计观念。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最最重要的就是从事艺术者的职责,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设计最终是为人服务的,这才是设计的意义所在。矶崎新正是因为如此才能随时对整个社会现象做出有机的反响,视野开阔,加之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强的表现力,使他总是走在社会需要的前面,以充满激情和意趣的作品强烈地吸引着人们。作为城乡规划的学生,我对矶崎新的“未建成”思想很感兴趣,目前我国的规划存在很多的问题,甚至很多的理论都是直接借鉴西方国家的,个人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规划的合理性,中国的规划者除了理性的吸收和改进外来的规划思想外,更应该以长远的甚至超前的眼光来看待规划,像矶崎新的未建成建筑大都是具有很好的预测性的。这样才能是我国的城乡规划发展的方向更明确,发展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