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夫演讲录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王明夫演讲录: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2012-03-0412:50:11)转载▼标签:杂谈这是王明夫在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外名家”讲坛上的演讲整理稿,演讲时间是2007年冬。据主办方称,王明夫的这场演讲是“中外名家”开坛以来100多讲中人气最旺、现场气氛最热烈的场次之一。时过境迁,演讲中提及的很多具体事件和案例已经昨是今非、如消散的云烟,但这场演讲提示的历史方向感和大战略视野,至今读来依然不可忽视。国务院国资委中外名家系列讲座之王明夫: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主持人刘国芳:今天的演讲嘉宾是王明夫博士。在我的印象里,王明夫博士在中国有两个开创性贡献:一个是他在1995--1998年任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的时候,带领他的团队开创了中国证券分析的先河。另外一个是,他这几年领导的和君咨询,成为了中国本土的第一号咨询公司,在麦肯锡、BCG等外资咨询公司的竞争下,和君标志性地树起了本土管理咨询业的旗帜。今天的点评专家是清华大学的朱武祥教授。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明夫先生演讲。王明夫:很高兴、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在今天这个场合跟同志们汇报和沟通一些看法。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内容基本上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话说产业整合,第二,话说市值时代,第三,再来说说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之间的关系。我理解,把产业整合和市值时代这二个话题说清楚了,后面的一个话题也就自然清楚了。好,现在我们来切入正题。第一个话题:话说产业整合对此,我从三个方面来展开:1、远望一段北美产业史;2、近观一个中国产业;3、我们关于中国产业的几个基本判断。1、远望一段北美产业史大概在一战结束以前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即大约1880—1920年这段时间,我称之为“北美产业的摩根时代”。这个说法,好像在中国是我率先提出来的。我用这个说法来描述我们对那一段产业史的一种解读,早些年GOOGLE或百度“王明夫”,好像最多的网上信息,都是关于我谈论摩根时代或寻找中国摩根的。那个产业时代,最重要的背景是二个。第一个背景是,铁路、通讯及动力发展,为统一大市场和大产业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如果没有电报电话等通讯技术的出现,那么我们并不知道“当地”之外有没有市场,人口怎么样,市场有多大?如果没有铁路和动力,那么外地的原材料运不来,生产的东西运不出去。所以,在没有铁路、动力和通讯的年代,企业只能地产地销,取当地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只能在当地市场卖。小地方只能是小市场,市场规模不足,就不可能支撑起大企业的形成。有了铁路和通讯、动力以后,就开始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市场规模足够了,才能形成大产业。那个时代,这些技术开始发明创造出来并得到迅速的应用,从而导致了大的市场规模可以成型了,由此大产业也就应运而生,比如说:钢铁产业、石油产业、化工产业、烟草产业、铁路产业(那时候还没有物流概念)等等。举例来说,冶金行业,以前只能是小产业,比如由一个个铁匠铺构成,后来是大产业,比如钢铁业,由一个个上规模的钢铁厂甚至是钢铁集团构成。第二个背景是,产业结构呈现出小散乱弱的格局。因为市场规模很诱人,产业前景很看好,结果,大量的商人一齐涌入那些新兴大产业,从钢铁到化工到石油到金属到汽车,各行各业大家都来搞,雨后春笋一样地冒出成批的厂商,低水平、低起点重复建设,厂商林立。只要是低水平、低起点重复建设,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厂商林立、恶性竞争的局面,结果就是大家都打价格战,打到市场秩序混乱,往往导致全行业亏损或者是微利,产业整体失效。行业内的厂商生存维艰,一筹莫展。这是100多年前美国摩根时代的产业特点。描述那个时代产业特点的语汇,用来描述当前时代的中国产业状况,也是适用的。比如说,重复建设、厂商林立、恶性竞争、价格战不息、市场秩序混乱等等。在这种情形下,厂商大面积亏损或微利,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比如说当时的美国钢铁业,俨然是全民上钢铁的态势,钢铁厂遍地开花,一千多家的钢铁厂一哄而上,钢铁业的恶性竞争和市场分割很厉害,导致钢铁厂商普遍规模不经济,前景堪忧。在这种背景下,给钢铁业放款的银行受到了威胁,金融资本如何奋起自救呢?老牌银行家JP摩根率先出来主张美国产业大重组,他成功地主导了美国钢铁产业的大整合。他首先收购掉行业龙头卡耐基钢铁,然后一口气吞并掉将近800家钢铁厂,合并成一家钢铁公司,即大名鼎鼎的美国钢铁。此间有一个产业史上的著名典故,起初,卡耐基不愿意配合JP摩根的重组计划,不愿意把卡耐基钢铁厂卖给JP摩根,几经谈判未果,最后JP摩根把进出卡耐基钢铁厂的那条铁路买断了,然后威胁说,如果卡耐基钢铁厂不配合,则拆铁路。无奈之下,卡耐基钢铁厂卖给了JP摩根,然后JP摩根以行业龙头为旗帜、以金融信贷为杠杆,驱动了产业史上一场波澜壮阔的美国钢铁产业大整合,造就了著名的美国钢铁公司。由JP摩根重组而成立的美国钢铁公司,在那个时候资产就达到15亿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巨型公司,一举控制了美国钢铁的70%产量。美国钢铁成为当时华尔街的最重要蓝筹股。这场整合意味着什么呢?整个美国的绝大部分钢铁市场供养一家钢铁公司,即美国钢铁,规模经济凸显,单位成本下降,利润上升,足够的盈利确保研发投入,作为行业市场的主要拥有者也愿意对产业的长远前景负责任。由此,美国钢铁领导着整个钢铁产业进入秩序状态,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别忘了,那个时代,钢铁产业是一个新兴的甚至是前卫的产业,就像是今天的互联网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一样。跟JP摩根同时代的其他英雄人物们是谁呢,他们又在干什么呢?他们都在干着类似的事情,或者说,那个时代的真正英雄,都在做着产业整合的事情。洛克菲勒,在石油行业,推动40多家石油公司组建石油托拉斯,形成了著名的美孚石油。杜兰特牵头组织了200多家汽车厂商大合并,最后形成了通用汽车,一举改写了美国汽车业厂商林立、恶性竞争的状况,最后形成了通用与福特两分天下的格局,共同维持着美国汽车工业的秩序。就这样,一个个时代英雄,在一个个产业领域里推动重组和整合,最后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产业重组浪潮。这一轮产业重组浪潮几乎波及到所有的工业部门,金属原料、石油、金属加工、汽车等行业尤烈。这轮产业整合浪潮的最大结果是二个:第一,产业过度竞争的格局被彻底改变,规模经济性得以实现。规模经济突显的一个典型案例是洛克菲勒组建美孚石油前后的生产成本变化:在1880年,具有每日1500-2000桶生产能力的工厂的平均成本约每加仑2.5美分。美孚石油通过将产量集中于少数工厂,到1885年,上面规模的炼油厂可保持每日5000-6000桶的产量,它的平均成本降为每加仑1.5美分。第二个结果是:美国100家最大的公司总规模扩大了34倍,控制了全国的40%以上的工业资本。标准石油控制了当时美国石油工业的3/4,美国烟草公司控制了美国除雪茄外的50%——90%的市场;通用汽车与福特汽车两分天下;美国钢铁占了70%钢铁产量。许多传奇般的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如杜邦公司,通用电气GE,标准石油公司(石油七姊妹的前身),美国钢铁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等等。就是通过这一轮产业重组,美国铁路、美国石油、美国化工、美国钢铁、美国烟草、美国汽车、美国金属等重化工业形成,造就了美国现代大工业异军突起,彻底拉开了跟欧洲工业的竞争力落差。从此,美国甩开欧洲独步青云,短短的100左右时间,稳居世界头号强国位置,雄霸全球。欧洲到现在也没有再起来过,不知道你们对欧洲什么感觉,我感觉欧洲再也起不来了,不可能了。欧洲,在我的概念里面,它是步履蹒跚、沉重迟缓的老人,已经不可能梅开二度、再度青春了。工业文明的老祖宗欧洲,从什么时候开始走向衰落呢?就从这段历史开始,或者说,就从美国的第一次产业整合浪潮开始。正是针对美国的这段历史,产业史上有了那个著名的说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但,是JP摩根重组了新大陆”。对此,我们似应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产业强国!或者说,只有产业强,才可能国强。而产业强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主题和内涵。对当年的北美摩根时代来说,产业强国就表现为是产业整合强国。这一点,我认为,完全适用于当前时代的中国。2、近观一个中国产业远望了一段北美产业史后,我们来近观一个中国产业。我今天选来跟大家分享的近观产业是中国的铝工业。目前我们国家处在重化工业的阶段,这个经济阶段的大国崛起,需要中国铝工业的崛起。否则的话,铝工业不发达,中国的飞机、汽车、船舶、建筑、房地产、电力、机械、交通、航天等各行各业都会受到制约,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需求或市场背景。换句话说,大国经济的崛起需要中国铝工业的崛起。市场有这个需要,国家有这个需要。那么,与市场和国家的这个需要相对应,中国的铝工业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呢?中国铝工业的原来布局,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缩影,按条块分割的方式分配资源,依照“条条块块”的方式来上项目,而不是依照技术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进行产业布局。于是,中国铝工业长期以来呈现出“小、散、乱、弱”的总体格局,厂商林立,又散又乱,厂商规模不经济、资源浪费很严重、能耗和环境成本居高不下,谁也没有足够的体量和盈利去支持开创性和领导性的技术研发,最后的结果是,中国铝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无从谈起,无论从技术工艺上还是从成本经济性和资源利用效率上。如果一时半会儿好,那往往是市场周期造成的。周期进入景气了,鸡犬升天,铝矿铝厂都挣钱。看一个产业是否强大,不能说产业内的厂商都盈利就表明我们国家的这个产业很强大。这好比炒股,牛市来了,大家炒股都挣钱了,不能由此推断大家都是优秀的投资者。有的人很有意思,投入了50万,挣了100万,然后就立下宏愿要做“巴菲特”,以为自己可以成为巴菲特。这个推理很搞笑。所以,不能因为某一个产业周期的景气来了,厂商大多盈利好,就认为我们国家的这个产业也很强大。与中国铝工业的“小、散、乱、弱”相对照,国际铝工业是什么状况呢?国际铝工业总体上是依照市场竞争的规律来逐步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地走向产业集中,而且整合正在加速,俄罗斯的三大铝业集团Rusal、Sual和GlencoreInternational进一步合并成立俄铝联合公司(UCRusal),一跃成为世界最大铝业公司。美铝对加铝提出全面收购,BHP、力拓、海德鲁和印度铝业也活跃其中。全球铝行业将大踏步进入寡头竞争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铝厂商倘若不能跻身全球的铝寡头行列,那么在WTO时代,中国的铝工业将难逃中国感光材料行业的命运。中国感光材料行业的命运,是关心民族工业命运的人必须记取的一个镜照。1980年代日本富士胶卷进中国,借中国市场的增长而迅速崛起。1990年代,美国柯达进入中国,看到中国市场很好,但已经落后日本富士,于是下决心要在中国市场上赶超富士。结果,柯达是什么动作呢?它一次性地把中国的感光材料行业收购光了,包括上海海鸥照相机等著名国产厂商都卖给了柯达,那时候仅剩的乐凯胶卷,若干年后最终也被柯达收购。至此,中国的民族感光材料行业消失,全部让位给了外资。中国没有民族的感光材料行业没准无所谓,不照相不会死人的。但是,中国没有强大的民族铝工业恐怕不行,没有高精尖的铝工业技术恐怕不行。如果没有的话,我们的嫦娥会因为某种铝材料的不过关而飞不上天,最好的军舰可能因为某种铝材料的不过关而造不出来。对此,有一个观点或者说是立场,很值得重视,那就是:中国现在很牛,人们挺富裕,亿万富翁很多,但是中国再富裕,也不可能由富翁们凑起钱来去开发东海或南海石油。开发东海或南海石油不光要靠钱,还需要靠强大的中国海军,而强大的中国海军,要靠强大的钢铁工业、造船工业、电子工业、航天通信工业,当然也包括强大的铝工业。只有强大的这些产业,才能装备起强大的中国海军,然后才能去开发东海或南海石油,而不是我们有钱就可以开发东海南海石油。我们想开发东海,日本人就来抵制,我们想开发南海,菲律宾越南人就来找茬,美国人就从中起哄。或许感光材料也很重要,我是外行我不懂,但仅就老百姓照相而言,中国没有感光材料就算了,不照相死不了人,但是没有铝工业,中国可就不行。于是,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铝工业格局注定是小散乱弱的,且不说技术装备和成本经济性,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