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之语言中的炼字一、对动词的考查•1、强调动态的动词的考查•2005全国高考湖南卷•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问:此诗中“望”字有什么妙用?•答:此诗之“望”,虚写作者(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置身峰头(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既生动形象地(看它表现得怎样)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有怎样的作用)。•2、表引领作用的动词的考查•例:•望蓟门•(唐)祖咏①•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③,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①祖咏:唐代诗人。②三边:泛指边境。③胡月:胡地之月,边地之月。•问:结合原诗,众写景抒情的角度谈一谈“望”字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答:望在全诗中领起所见(“某动词”领起了什么内容):寒光、积雪、曙色、危旌、烽火等意象(对领起内容进行概括叙述),渲染了战斗场景气势之盛;全诗行文,由望中所见,生望中所感(“心惊”之感受,“论功”之壮志),景与情自然交融,使作者由望而感,渴望建功立业这种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由它领起的内容起到什么作用)。•表引领作用的动词的考查•(1)“某动词”领起了什么内容。•(2)对领起内容进行概括叙述•(3)由它领起的内容起到什么作用•3、化动为静的动词的考查•例:2005上海卷•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问: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答:化动为静,形象(看它表现得怎样)地描绘出遥看瀑布(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飞泻时的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4、对心理动词的考查•溪居即事•(唐)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注。•注:却关:拉开门闩开门。•问:诗中的三、四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答:“疑”“急”二字用得最好,把一个正在玩耍的儿童(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看到船儿进入水湾,“疑”是有客人来了,就“急”忙跑去打开柴门迎客的行动(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写活了,把儿时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出来了(看它表现得怎样)。•5、对兼有动词、名词两种词性的字的考查•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注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注:精舍:佛寺,即指柏林寺。•问: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本来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首诗别有情趣(看它表现得怎样)。•6、形容词作动词的考查•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问:第三句中的“绿”字有什么好处?•答:“绿”字化不十分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既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见出春风(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到来后江南水乡的变化(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一派生机,欣欣向荣,并是全诗的诗眼(看它表现得怎样)。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虞美人·听雨》•7、化静为动的动词的考查•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问:诗中的“护”“送”两字的运用有何妙处?•答: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溪水、青山拟人化,仿佛溪水(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也赞赏主人躬耕陇亩的品行,殷勤地环绕田亩将禾稼保护(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似乎青山(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也理解主人寄情山水的意趣,主动地推门而入,将青翠山色送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将平淡的景物写得生动形象、有情有意(看它表现得怎样),很好地烘托了主人品行的高洁,也表现出了诗人退出政治漩涡所感受到的田园意趣和心情的闲适(有怎样的作用)。二、对副词的考查例2006年高考(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室人降日:妻子生日。•问: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又”字暗示作者(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不止一次浪迹天涯(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饱含愁苦与无奈(看它表现得怎样)。三、对数词的考查•早梅•(唐)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应如律,先发望春台。•问:诗中的“一”字有什么好处?•答:梅花(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开在百花之前,称为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而开(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更突显出此梅的不同寻常,突出一个“早”字(看它表现得怎样)。•“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四、对形容词的考查•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问:诗中的“凉”字有什么作用?•答:凉字既写天(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又写心境的孤寂(看它表现得怎样)。•例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例2: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五、对象声词的考查•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问: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答:“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看它表现得怎样)。六、对连词的考查•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宋黄庭坚•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问:此词中的“岂无”“难得”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答:“岂无”使上句成了设问句,“难得”使下句成了应答句。自问自答,上下句对偶,句意却单行直下,贯成一气,成为灵动自然的“流水对”。诗人的牢骚感慨之情,也借助这四个字的呼应自然流露出来。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