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即最小因子定律。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4、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5、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6、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2的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10、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11、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3律”。12、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其类型有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1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14、生物小循环:生物圈内的各种化学物质,通过传输介质大气或水在植物-动物-土壤(微生物)之间所构成的循环过程。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中,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环过程。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415、成本外摊:是指生产系统在生产的过程中,消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了自然环境成本,但没有在系统的成本核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16、收益外泄:通过增值资源、改善环境所获得的收益,在生产单位的收益核算中得不到反映的现象,称为“收益外泄”,应算而没算的这部分收益叫做“外泄成本”(是指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增殖了自然资源,改善了自然环境,但没有在系统的经济核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收益外泄:当系统产生的一部分应自己获得的收益实际上被本系统以外的其他单位、个人或者社会获得时,这部分收益称为外泄收益。17.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成本外摊:当系统所产生的一部分本应自己负担的成本实际上有系统以外的其他单位、个人或者社会承担时,这部分成本称外摊成本。生态农业:把生态环境效益列入农业目标,并与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5中国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以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的农业。原生演替: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群落交错区(生态交错区、生态过渡带):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其类型有:城乡交错带、干湿交错带、农牧交错带、水陆交错带、群落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其影响因素:自然经济条件、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生态金字塔类型:数量、生物量、能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分类: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系统功能特性:①结构的有序性;②结构的整体性;③功能的整合性;④功能的离散性。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存环境6低碳行为: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①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土体;②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分解者)。农业生态系统特点:①系统受人类的调控;②系统自身稳定性差;③系统净生产力较高;④系统的开放性更强;⑤系统受双规律支配。生物生态适应性:趋同适应:生活型和趋异适应:生境型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群分布种群增长型:①种群在无环境限制下的指数式增长;②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谛增长。指数式增长(短期、无环境限制):世代分离种群:lgNt=lgNo+tlg入;世代重叠:dN/dt=Rn.逻辑斯蒂增长(环境制约):Dn/dt=rN(K-N)/K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物种常形成局部范围相当高密度集团的片状分布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生态金字塔类型: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等。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水循环、气体循环、沉积物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种群间的相互作用:1.负相互作用:①竞争;②捕食;③寄生;④偏害作用。2.正相互作用:①偏利作用;②原始合作;7③互利共生。海克尔与生态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无及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坦斯列与生态系统: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国学派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奥德姆与生态学基础: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1)生物生存环境(2)生态因子(3)种群(4)群落(5)生态系统(6)生态平衡阈值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农田立体模式:间作、套作、稻田养鱼或养鸭、稻萍鱼、农田种菇、基塘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形式:(1)自然辅助能(潮汐能、风能、降雨能、蒸发作用和水力能、地热等)(2)人工辅助能:①生物辅助能(生物质燃料、劳力、蓄力、有机肥、饲料、种子)②工业辅助能:a间接工业辅助能(化肥、农、兽药、机具、农膜、8农用设施)b直接工业辅助能(石油、煤、天然气、电力等)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生态农业的特征:①整体性②多样性③高效性④持久性⑤商品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气体循环、水分循环、营养物质循环等基本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中心式调控机制和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氮循环过程包括:①氮的固定:a.生物固氮b.高能固氮c.工业固氮;②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③氨化作用;④硝化作用;⑤反硝化作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自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实现能流。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包括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环境组分为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构成;生物组分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3种类群。生物生态适应性:趋同适应:生活型和趋异适应:生境型氮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干扰、氮氧化物废气排放、氮肥施用及氮素的损失。内源性污染源及其环境影响及其控制:包括化肥污染(土壤、水体、大气)、农药污染(动物体、植物体、人体、农业自身)、畜禽粪便污染(氮和磷、恶臭、生物、饲料添加9剂和兽药)。信息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层次:自然调控、人工直接调控、社会间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替代农业及其代表性模式: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动力学农业、生态农业。稳态调控机制:反馈机制、多元重复补偿机制、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特点: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自然调控特点(非中心式调控结构);人工调控特点(人工中心式调控结构);人工调控内容:(1)生境调控:(2)输入输出调控:调控系统的贮备能力,使输出更有计划;通过工艺过程,改变产品的输出形式;控制非目标输出。(3)农业生物调控;(4)系统结构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资源的输入要用一定的资金按价格购买,产品的输出也按价格换回一定的资金,这样就形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农业起源的促成因素:人类生存压力和可驯化生物存在相结合的结果原始农业阶段特点:刀耕火种、转移农业、轮歇栽培、撂荒制。基本上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传统农业特点:依赖本地投入,主要使用人力、畜力,农耕地块不再经常转移的固定农业。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大小、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10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措施:①大力推广包括生物固氮的耕作制度;②推广应用环境友好的新型氮肥肥料;③改进氮肥施用方法;④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①养分输入率与输出率较高;②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③保持能力弱,易流失;④养分供求不同步;⑤养分循环主要沿着土壤-植物-动物-土壤途径进行。中国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以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11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的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大效益的统一。西方生态农业是对工业化农业的一种叛逆,更加强调不用化肥农药,更加注重小型多样,更加希望能源和养分的自给。而中国不一概反对使用化肥农药,而是注重克服其负面影响,不认为生态农业仅仅适用于生态农场,鼓励扩大生态农业经营规模;鼓励减少对输入能源和养分的过度依赖,重视内部的循环利用过程,但是又充分认识到,在人多地少的国度,要满足农业产出的巨大需求,光靠内部循环是不足够的,因此不反对适当的投入。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以营养级为纽带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的链条关系。其类型有:捕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腐生食物链.食物链的加环类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