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措施2013221101210007行政管理李敏一、依法行政的内涵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依法行政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对政府活动的要求是政治、经济及法治建设本身发展到一定程阶段的必然要求。依法行政是对各级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人民群众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对政府部门提出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依法行政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对政府活动的要求,中国是在八十年代末提出“依法行政”这一基本原则的,它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政治、经济及法治建设本身发展到一定程阶段的必然要求。二、依法行政的必要性1、实行依法行政能够在行政管理中维护宪法权威。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要求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作为根本的行为准则。坚持依法行政,是对宪法精神的贯彻,是宪法权威性的体现。2、实行依法行政能够有效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政府的行政权力是由人民通过宪法赋予的,因此,行政机关必须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3、实行依法行政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政务公开的前提下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管理行政事务,并且在管理行政事务时必须接受各种监督主体依法对其开展的监督,这样就能够有效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或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暗箱操作或以权谋私。三、当前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一)、法律工具主义观念颇为流行。“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目前,在相当多的基层行政机关领导思想观念上,“视法为器”,“用法律”的意识已经形成,但是“信法律”的思想尚未确立。虽然许多人认为我国社会管理最终要走向依法治国,但是,在目前情况下,相当多的人普遍认同我国社会管理仍是人治占主导地位,甚至认为目前情况下,只有人治手段才能有效管理好社会。(二)、行政特权思想意识仍旧根深蒂固。“法律是管人的,不是管自己”的思想仍较为普遍。依法行政基本上等同于依法“治事”,尚未认识到依法行政的本质是“治官”和“治权”。很多基层行政机关领导在行政管理实践中“有选择”地运用法律:部分行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对涉及其他单位、他人利益的事情,较能够依法处理;对涉及自己单位及其自身利益,或者自身因利益牵涉其中的事情,便希望通过行政关系“协调”、私下“利益协商”等方式处理。在行政系统内部,“政府守法”带有选择性,法治“以吏为师”离人民群众期望仍差距较大,严重违背了行政法治的三方面基本要求:即政府的一切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所遵守的法律必须符合正义的标准;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实行平等保护。(三)、行政立法的不规范和不完善。依法行政的前提和依据是要有健全和完善的行政法律体系。我国目前行政立法还存在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到依法行政,必须限制行政机关的自我立法,减少地方立法。行政立法监控机制的残缺,行政立法显露出架空、取代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危险倾向,因而行政法律规范急剧增多;行政法律粗疏,由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补充、细化,甚至取而代之,这难免形成行政执法机关为自己制造执法依据的不正常现象,导致了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同时又是市场中的“运动员”和“裁判员”。一些领域还没有相应的行政法律、法规来加以调整,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的一些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以至于行政机关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四)、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控制,否则就会被滥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行政系统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有党的监督、人大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和行政机关内部专门机关以及上下级的监督,还有民主党派、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但这些监督却没有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并未真正促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腐败现象依然严重,行政侵权、越权、违法事件时有发生,阻碍了依法治国建设的进程。当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善的《行政监督法》及与其配套的法规、规章来统一规范行政监督主体与客体的权利和义务、程序和时效及法律责任。(五)、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应该设立的机构没有设置,不该设置的机构、部门又到处设置,致使行政机构重叠、部门林立,层次过多,而机构臃肿又导致人浮于事、运转不灵,出现工作上互相推诿扯皮、官僚主义以及沉重的财政负担等弊端。行政执法机构之间权限不明,职责不清。在我国的执法体制中,长期存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限不分的弊端。行政职能与企业职能合而为一,管理权、经营权与行政处罚权集于一身,这样很难做到自己监督自己和公正执法。这样的后果是,好管的、有利可图的,各执法部门都要争着管,出现行政执法的“密集地带”;不好管的、责任大的、无利可图的,各部门都不去管,互相推诿,出现了行政执法的“空白地带”。四、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一)、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法治和人治是相对立的。人治的观念是法治观念最大的障碍。当前要树立法治观念,必须向党政机关公务员灌输区别于人治的法治观念,确立宪法、法律至上观念。那种依领导人、少数人的意志行事,政府不受法律约束的观念都应该予以否定,各机关、各部门、各政党都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各级政府都必须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宪法和法律至上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法治的最高体现,离开宪法和法律这一基础,任何的依法行政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培养从官到民都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捍卫宪法和法律、自觉抵制各种违法行为的良好风尚,才是根本性的工作。”(二)、加强和完善行政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加快立法步伐,改变执法依据不完备状况。加快制定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把国家的有关政策尽快上升为法律法规,使政策法律化,从而避免因无法可依造成的行政执法职能混乱;改变实施细则滞后、法规不配套的现象;加快制定和完善行政执法本身的法律规范。改进立法工作,增强执法依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执法依据的规定要明确、具体、可行,要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要处理好职能、权利和义务、责任的关系,加强对违法行为制裁的力度。(三)、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强化行政执法的监督。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实行执法与执法监督的职能分离,组建专门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强化行政执法的外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善人大监督,确保人大监督的权威性。强化行政执法的司法监督,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大司法机关的监督力度和范围。加强舆论监督,要建立完备、合理的新闻法律制度,扩大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增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四是加强群众监督,保证公民的选举与被选举权、监督权。(四)、改革行政执法体制,为行政执法提供有利条件。明确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清理和整顿行政执法机构。调整行政执法权的配臵,从横向适当集中行政执法权,从纵向适当分解行政执法权。五、总结依法行政是行政执法的核心,是法治时代的要求,也是“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在行政活动中的集中体现。但在现实实践中,由于行政活动的复杂性、灵活性,依法行政的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这种现象是不能忽视的。所以,坚决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制度是当前法治工作的核心与难点。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想,开拓创新,不仅从思想上重视起依法行政制度的建设,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仅仅具备法的外形的规范并不是当然能够实现法的目的,只有合理构架依法行政的制度体系,实现制度各要素的互动,才能最终体现法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才能切实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参考文献:【1】中顾法律网:《推进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2】林广华,《论依法行政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49-52页【3】薛刚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王岩,大部制改革的实践诉求与目标指向,中国行政管理,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