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学设计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虞美人》教学设计方案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科:高中语文年级:高二册别:选修章节:第三单元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作者李煜及其词作特点;B、领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2、能力目标:A、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B、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二、教学重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以及动人的音乐美。三、教学难点:把握词作的艺术技巧,提高对词的鉴赏能力。四、教学思路:以学生诵读为主,在诵读中领悟诗歌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启发和引导。抓住诗歌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此外,注重与课外诗歌的迁移性比较阅读。五、教学内容:1、介绍相关的文学常识。2、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3、诵读诗歌,听名家朗读,在听读中感受诗情。4、把握诗歌写作思路,抓住诗眼“愁”从整体感知其主要内容。5、鉴赏品析诗句,把握诗歌上下阙主要内容及写作手法。6、名句欣赏。7、探究主要艺术手法。8、课外拓展练习,通过对比阅读训练,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9、音乐欣赏:《虞美人》,结束本课教学。六、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七、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效率。八、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播放古筝曲《虞美人》)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一句,道出了李煜的双重身份,他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作为“好声色而荒废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的人生是失败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血泪凝铸的诗篇,《虞美人》就是最为人所熟悉的一篇。(二)文学常识,介绍词牌。虞美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因李煜填此词,又名“一江春水”。(三)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世称李后主。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即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也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四)、朗读诗歌,名家朗读,教师点拨朗读技巧。(五)、整体感知教师提问: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学生回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愁”字。教师提问:李煜的“愁”有哪些?学生回答: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等等。(六)、鉴赏品析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2、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明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思念故乡,怀念亲人,思念故国。3、“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4、“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上阕小结:5、改变的有朱颜、地位和感受,那么没有改变的有什么?请结合词中相关意象进行分析。明确:没有改变的有春花秋月、小楼东风和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通过“雕栏玉砌”和“朱颜”的对照,表现出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6、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那些想象?明确:设问、比喻。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和汹涌澎湃的愁。7、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明确:“东流”有可能是双关,水流向东或南唐故都金陵(南京)在东南方向。上上阕阕实实景景::春春花花秋秋月月((现现实实))虚虚写写::往往事事((回回忆忆))实实景景::登登楼楼远远望望((现现实实))感感叹叹::故故国国————““不不堪堪回回首首””自自伤伤感感怀怀——悲悲时时光光消消逝逝亡亡国国之之恨恨恨恨点评:亡国之痛,作为帝王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下阕小结:(七)、名句欣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明确: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无形的愁思为有形的江水,显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尽,语句形象而生动。用远离自己而代表故土的长江喻愁,当然含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感更为深沉。(八)艺术手法明确:主要艺术手法——对比。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下下阕阕雕雕栏栏玉玉砌砌————““应应犹犹在在””朱朱颜颜已已改改————““人人事事非非””愁愁思思如如水水————““向向东东流流””————愁愁思思念念故故国国物物是是人人非非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今昔对比,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九)、课外拓展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探究题:这首词和《虞美人》写于同时,它们各抒发了李煜怎样的个人情感?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明确:《虞美人》主要抒发词人对屈辱的囚徒生活的无比厌烦和满腔愁绪;《浪淘沙》主要抒发词人对故国江山的无比眷恋和对国破家亡的千古憾恨。《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所表达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表现的是绵绵不绝的愁绪;《浪淘沙》中,“梦里不知身是客”所表达的是梦醒之间身份错位的漂泊无依之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所表达的是离别之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表达的是繁华不再、人生无常的无奈,这些都是人生共通的体验。(十)、板书设计(已经包含在教学步骤中)九、教学设计理念:按照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和建构知识的主动性,从而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十、组织形式:班级授课,教学面向全班同学。(王勤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330818)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