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红楼梦》两部英译本中服饰翻译再现之对比姓名:宋修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单兴缘20080301《红楼梦》两部英译本中服饰翻译再现之对比作者:宋修华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陈曜《红楼梦》及英译本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理论月刊2007(11)自1980年代出现两部完整的《红楼梦》英译本以来,对原著及其英译本的研究在1980-2006这26年间逐渐形成热点.研究的方法、领域及研究成果逐渐扩大,尤其在最近5年间,其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现象.本文通过对近26年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的研究,总结了在中国对《红楼梦》及英译本的研究现状,期望对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2.学位论文李易安异化与归化在《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的比较研究20091792年首次出版的《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经典小说。也许古今中外再也找不到一部长时间以来被这么多读者所热爱的小说。作为一部文学经典,《红楼梦》具有恒久的魅力,它在中国文化里孕育流传,某种程度上而言,这部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缩影。因此,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化的发烧友都纷纷将其注意力转向《红楼梦》,希望通过研读这部古典巨著打开对古老中国文化的探索之门。更为戏剧化的是,对《红楼梦》的研读和评说逐渐演变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即“红学”,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均属罕见。到目前为止,《红楼梦》已有十五六种不同文字的译本。其中最杰出,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当属两部完整的英译本,即由中国知名学者杨宪益极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以及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DavidHawkes)极其女婿约翰·闵福德(JohnMinford)合译的《石头记》(其中霍克斯主译了前八十章,这也是本文主要讨论的章节)。这两部译本分别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和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本文论述了这两个不同英译本中的文化翻译策略的差异。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组成,而正文部分由三章组成。导论部分简要介绍《红楼梦》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影响以及《红楼梦》两个不同英译本诞生的背景。近年来,中国在翻译古典名著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红楼梦》就有两个卓越的英译本。本文尝试通过比较两个英文译本中不同的翻译策略,指出归化与异化并不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第一章首先引入文化的概念,阐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各自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所在,进而阐明文化对于翻译实践的重大影响。中西方的译者之所以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是由他们不同的文化生活背景所决定的。《红楼梦》是一本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书中处处体现着中国文化主张的家国之思,兴亡之叹;以及情爱之苦和色空之悟。所以杨宪益先生的译本多采用直译与加注的方法来体现《红楼梦》中的文化。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就是偏物质的。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极力主张个人主义。因此,《红楼梦》这部文化百科全书在西方读者眼中显得晦涩难懂。对那些以阅读来作为消遣的西方读者而言,霍克斯的译作足以满足他们的要求。第二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翻译类似《红楼梦》这种文化韵味浓厚的作品时,究竟归化及异化,两种最为常见的处理文化翻译的策略,孰优孰劣?所谓归化异化,是就翻译中所涉及的文化转化而言的,前者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而后者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即“异化”提倡译文应当尽量去适应照顾原语的文化及原作者的遣词用句习惯。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让目的语的读者更好的了解异国文化,有助于语言的融合与发展,在促进跨文化交流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本文也指出异化的缺点,即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常遇到文化障碍而曲解了原文的意思,在阅读上也缺少流利度与透明度。而“归化”恰恰相反,主张译文尽量适应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扫除语言文化障碍。使用归化策略的好处是读者不觉得自己在读一本被翻译过的作品。同时,读者还会发现两种文化之间有许多的共通之处。归化是对原语文化的一种再创作。而归化的不足也很明显,归化的再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目的语读者,也不利于两种文化更深层次的交流。由于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杨氏夫妇与霍克斯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然而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是绝对的。第三章主要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来说明两种翻译策略在不同译本中的体现。奈达曾将文化作了如下分类:1)生态文化2)物质文化3)社会文化4)语言文化5)宗教文化。本文的分析将以奈达的分类为基础,选择《红楼梦》中的深刻反映这五种文化的例子,对照其两英译本中的内容加以分析比较,试图通过两位名家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比较得出最适合文化翻译的策略。通过两种英译本的比较可以看出杨氏夫妇对大多数文化因素的翻译倾向于使用异化法而霍克斯则比较偏好归化法。然而,异化归化并非两大名家所使用的唯一的翻译策略。在杨氏的译本中,除了异化法之外,在每一册书的末尾加脚注,在需要的时候使用归化法,以及在某些情况下运用意译法均是其常见的对异化法的有效补充。而对于霍克斯而言,他也在其译本中技巧性的运用了补充法,异化法以及增译法。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异化法与归化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关于异化法与归化法孰优孰劣的讨论由来已久,但不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学者们都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即归化异化在处理文化翻译时到底那种方法更胜一筹。但归化和异化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关系是辨证统一,两者都有优势。因此,我们可以说,一篇优秀的译文是归化与异化的完美结合。简言之,归化异化之争的归宿是要求译者在其中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3.会议论文洪涛《红楼梦》三家英译本与翻译效果论、目的论2004本文的《红楼梦》三家英译指H.BencraftJoly,theYangs,DavidHawkes三家。其他《红楼梦》的缩略译本(如王际真和黄新渠的译本),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三家译本篇幅巨大,本文无法全面评论,只能截取一个方面,以了解译者的成败得失。本文以原书中一个“误看”和一个“误听”的片段为中心,探讨字形和字音引起的翻译问题,并衡量三家译本的翻译效果。4.学位论文冯英杰从文化信息传递视角探析《红楼梦》英译本的宗教文化翻译策略2007《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不仅有深刻的思想价值,而且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从世态言情、国体家风、典章故事、官制礼俗、宗教哲理,到服饰器用、建筑园林、琴棋书画、诗词戏文、饮馔医药等等,无不熔铸汇通,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红楼梦》从成书到现在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其间曾数次被译成外国文字,以飨外国读者.目前已有二十余种外文译本和节译本,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红楼梦》两个全译本--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DavidHawkes)、约翰·闵福德(JohnMinford)翻译的TheStoryoftheStone(以下简称霍译《红楼梦》)和杨宪益(YangXianvi)、戴乃迭(GladysYang)夫妇翻译的ADreamofReaMansions(以下简称杨译《红楼梦》).自霍译《红楼梦》和杨译《红楼梦》面世以来,出现了不少研究《红楼梦》英译的文章.这些文章多是从不同角度研究、对比这两个《红楼梦》英译本.这些文章涉及的面非常广.其中以诗词的英译、文化内容的翻译、书名的英译、人物语言的英译、警句习语的英译、回目的英译以及人名的英译为研究的焦点.在文化内容翻译方面,多是从生态文化、社会文化、历史文化、语言文化等方面进行论述,而对于其中贯穿整部作品的宗教文化却较少提及.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把宗教文化作为谋篇布局的辅助手段,是其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著名翻译家Nida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划分为五类,宗教文化便是其中之一.这说明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正是宗教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给不同形态文化之间的交流造成种种障碍.为解决这些难题,不同的译者往往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旨在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探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对于宗教文化因素的翻译,以《红楼梦》的两种全译本--ADreamofRedMansions和TheStoryoftheStone为蓝本,探索《红楼梦》中宗教文化因素的处理和翻译.鉴于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和宗教文化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意义,作者在第一章中简要介绍文化的定义、分类、特征及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文化翻译的理论以及《红楼梦》中文化因素翻译研究的回顾.在第二章中作者介绍中国的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及这些宗教对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和习俗带来的重要影响,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反映.在第三章中分析宗教文化在《红楼梦》中的体现、作用和意义.在第四章中,作者分析霍译和杨译《红楼梦》中对于宗教文化的翻译策略,介绍了异化和归化的定义及中外翻译史上对于异化和归化的争论,并从《红楼梦》两种全译本中选取大量包含宗教文化因素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读者会发现由于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不同,不同译者在文化信息传递程度上存在着很大不同:杨译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尽量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传递了文化信息.而霍克斯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放弃了大量中国文化特色以适应英语习惯,致使中国文化信息遗失.由此可见,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看,译者应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文化信息,从而达到传播本国文化的目的.由于英汉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可译现象大量存在,尤其是宗教文化,但是,实践证明,借助各种翻译手段可以把不可译性降低到最低限度.作者在第五章中探讨了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的翻译策略.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建议.作者撰写此文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译者注意到宗教文化在中国古典名著中无处不在,只有准确地译出这些丰富的文化内容,才能更多地传递出作品中的文化信息,从而使英语读者了解到地道的中国文化,也才能使《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名著在世界文学之林真正占有一席之地.5.期刊论文刘立云从《红楼梦》英译本看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内江科技2008,29(6)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现象存在可译性本文从杨宪益的红楼梦英译本时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分析了红楼梦英译本部分章节中涉及文化因素的译文,讨论了文化翻译中所使用的方法,阐述了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要从词语上入手,在整体上把握,传递文化信息.6.学位论文王璇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评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诗词翻译2007古典小说《红楼梦》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中两百余篇优美的古典诗词曲赋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红楼梦》这部小说及其中诗词的翻译对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世纪70至80年代,出现了两个影响较大的《红楼梦》英译本:霍译本(DavidHawkes&JohnMinford)和杨译本(杨宪益、戴乃迭)。随着《红楼梦》的翻译出版,出现了《红楼梦》翻译批评和研究的大好形势。很多学者曾运用不同的翻译理论研究《红楼梦》这部小说及其中诗词的翻译。然而,迄今为止,运用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来专门指导《红楼梦》中诗歌的翻译研究的情况尚未见到。本文尝试应用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对《红楼梦》诗词翻译进行初步的探讨,通过对杨霍两英译本的诗词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对这一研究进行理论总结,这是本篇论文的创新点。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红楼梦》诗词及其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并将《红楼梦》诗词按其在小说中的文学功能特征分为五大类,接下来介绍了文学翻译和诗歌翻译的特征,并着重研究诗歌的可译性,之后详细介绍了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重点介绍目的论和忠诚原则。然后按照诗词功能的五个方面,运用功能派理论对两个译本的诗词翻译以及译者的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引用了十四个《红楼梦》诗词案例。最后得出结论:《红楼梦》两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两个译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杨译的翻译目的是传达文化价值,重在译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