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当代中国经济思考题与解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经济思考题2015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转型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区别?(P8-9)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主攻方向可用三大目标来概括:建立公共尺度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公共政府体制.根据三大体制的要求,应将裁藩、分流、定分、厘标、退市作为逼近改革终极目标的主要途径.中国---渐进式改革;俄罗斯---“休克疗法”。俄罗斯在转型的起点就有了明确的制度选择:一是要在国家政体上由共产党一党执政转向多党议会制;二是要在经济体制上由集权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批评俄罗斯的转型是简单照搬了教科书中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过分迷信市场经济的功能。但杨小凯认为: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宪政制度的转变。“如果说俄罗斯转型的教训是在一个时期过分迷信市场经济,那么中国转型的教训可能是忽视了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政策,并由此构建经济健康转型的社会安全网。”“休克疗法”采取严格从紧的金融货币政策,辅以压缩消费的手段,强行弥合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达到短时间内遏制通货膨胀的目的。由于上述经济措施具有很强的冲击性,社会经济会受到极大的震荡,甚至处于“休克状态”,故有了医学上的“休克疗法”的比喻。九十年代前苏联即放弃社会主义,改采用休克療法,最终失败,导致俄罗斯社会经济严重萎缩,国民财富大幅缩水,有些人甚至因此一无所有。“休克疗法”与渐进方式的区别不在于转轨的内容和目标,而在于改革的顺序和力度。具体而言,在宏观政策方面,“休克疗法”紧缩财政更为严厉;在经济自由化上,“休克疗法”主张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实现价格、外贸的自由化和货币的自由兑换;在私有化方面,强调迅速实现,为此不惜采取无偿分配的办法。特点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实质渐进式改革实质上是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其成功就是由于在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内在发展动机的基础上,对社会各主体物质利益分配格局进行了有序的渐进的调整,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和成员的积极性,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内容渐进式改革的内容也包括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和制度化,只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色。原因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要政治领导人始终不渝地致力于市场改革,不淡忘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只要经济改革有适当的顺序性,渐进式的改革也会发挥作用。减少改革代价渐进改革有助于减少改革带来的社会成本,使人们逐渐承担改革的社会代价。这有益于增加对于改革的社会支持,从而扩大改革的社会收益。拥有可过渡方式在一个经过漫长的经济改革,市场文化已深入整个社会的国家,有可能避免激进式的改革,从而选择渐进改革的过渡方式。宏观经济的主体在一个宏观经济相对平衡稳定的国家实行渐进式的改革较为有利。宏观经济相对稳定包括以下因素:通货膨胀处在可控水平,没有发展为恶性通货膨胀;政府的预算赤字并不很高;没有出现债务清偿危机。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区别两者的联系在经济体制改革方式的选择问题上,“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孰优孰劣,它们各自面临的特殊问题是什么,是体制经济分析和“过渡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这两种改革方式的主要区别是:改革和发展的关系激进式改革往往是先搞改革、后求发展,改革阶段好比“泪水之谷”,通过人为降低发展速度来推动改革;而渐进式改革则是既搞改革、又求发展,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尽量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用经济的稳定发展来支持改革。“破”与“立”的关系激进式改革往往是“破”字当头、先破后立,采用“休克疗法”首先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系和国有制度,然后进行新体制建设,结果大多造成体制“真空”;而渐进式改革往往“立”字当头、先立后破,在改革过程中于不断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同时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在坚持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情况下不断减少指令性计划,这样使传统体制收缩的同时市场主体和关系相应形成和扩张,避免了体制“真空”。速度和推进力度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力求速决,;而渐进式改革则往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其典型作法是,通过局部均衡各个击破,通过边际均衡分解难题,而不是一味求全、求‘决。总结总之,在经济体制改革方式的选择上,究竟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孰优孰劣,并无绝对定论,而要以不同国家的特殊条件而定。中国的改革,十几年来一直走的渐进式道路。实践证明,渐进式改革适合中国国情,为广大群众所拥护,并在实践中取得很大的成功。今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仍将主要采取渐进式改革,力求在付出较低的社会成本逐步推进改革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较高速增长。但是,必须注意到,渐进式改革所要求的前提条件,既国家内部环境比较稳定,外部没有迫在眉睫的威胁,整个国际环境处于相对平和的状态之下。渐进式改革的实质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一旦发展的势头被迫中止,那么,之前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掩盖下的矛盾立即会尖锐起来。渐进式改革本身就是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妥协,尽可能的在不触及他们利益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变革,但是,当改革进入到深层次阶段时,无论如何的小心翼翼,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此时,要想把改革继续推进下去,要么,给予既得利益集团以更大的利益,也就是说继续寻求妥协的方式;要么,整个社会将进入一个尖锐对立的局面,形成零和博弈。此外,需要考虑内外部因素的互相作用。中国并非孤立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只要中国持续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经典理论上,内部因素居于主要地位,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但在特殊情况下,外部因素也有可能成为事物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就目前而言,这个外部因素就是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上一段所提到的外部威胁问题。当代世界已经进入到后石油时代,能源问题成为中国能否继续高速发展的首要问题,而持续的高速发展是渐进式改革的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个前提,渐进式改革是一个伪命题。同样,渐进式改革之所以可以推行下去,是因为公众相信,政府可以保证改革的成果不会变成他人的果实,这个他人包括国内的利益集团和国外势力。也就是说,普通大众不会被剪羊毛。说到底,是一个信心问题。公众对政府有信心,那么,他们就愿意用比较长的时间来等待,而且他们也愿意相信在一段时间之内或之后,自己的境况至少不会变的比当前更坏。2.分析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趋势及其对策。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2014年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展现出新常态时期的特征。我们预计2014年中国GDP增速将达到7.3%,符合全年目标。同时,通胀水平也将控制在全年目标之下。这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各项政策,有从政府治理层面的简政放权政策,有针对经济短期波动的货币定向调控政策,也有从财税、户籍、国企改革等长远考虑的改革政策。这些短中长结合的一系列政策帮助我们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惠民生,并会在将来进一步释放制度和政策红利,保证新常态时期的繁荣和稳定。全年经济运行平稳调结构成果不断显现相对于2013年,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2013年GDP增速为7.7%,2014年我们预计为7.3%),但在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各个产业中的新兴业态发展持续繁荣,经济运行中亮点频出。一是调结构效果显著。在产业结构方面,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整个经济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需求结构展现新变化。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8.5%,比资本形成总额增速的贡献高约7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二是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就业形势较为稳定。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中占的比重提高。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1082万人,相当于前三季度就完成了1000万人就业的年度目标。三是信息消费等新兴业态持续繁荣。前3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49.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54.8%。前3季度限额以上企业通讯器材销售额同比增长31.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近8个百分点。四是化解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工作进展顺利。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钢铁、电解铝、水泥、光伏、平板玻璃行业的过剩产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在节能减排方面,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高于今年的预定目标。整体而言,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略有放缓,增速换挡是“调整的阵痛”。增长放缓的背后,是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房地产持续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放缓的叠加效应。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有所集聚,同时新经济的成分在茁壮成长。整个中国经济继续在向好的预期方向发展。可以说,宏观稳定、结构有进的良好局面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各项政策措施和深化改革,这些举措释放的制度红利和稳定环境共同保证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稳中有进。对于2015年的经济形势判断,社会上有不同的讨论。达成共识的是中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发展阶段。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7%的增长速度。有的观点认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不排除回落到7%以下的可能;有的观点认为经济仍具备继续回升的基础,宏观经济仍会保持较快增长。我们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过程仍在进行之中,经济增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不会出现快速回落,经济增长速度仍会稳定在7%左右。从宏观政策基础看,新常态下,随着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逐步确立,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不再是一味追求速度的增长,而是力图保证经济运行在可控的区间范围内,实现能够保就业和稳物价的经济增长。政策设计更为科学,从原来单纯追求需求管理向加强供给侧管理转变,弥补政策短板,既有利于现实发展,又着眼长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都不会出现大幅度调整,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仍会以微刺激和定向发力为主,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货币政策将以定向宽松为主基调,通过定向的结构调整,使货币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为企业转型和技术创新提供动力。财政政策则以优化结构支出为主,为企业创新、设备投资等减税,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立足于市场,寻找和发现未来为发展方向。面对即将到来的2015年,我们可能迎来更为艰巨的挑战:一是世界经济中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因素仍较多,部分经济体受到油价低迷或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经济还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二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短期难以出现强劲回升;三是环保压力造成经济增长硬约束;四是我国潜在增速稳步下降,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供给因素进一步趋紧,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不断加强。未来,唯有进一步推进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才能在新常态时期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做到稳中求进。我们对明年经济增长和改革方面的进展充满信心:2014年的改革和政策效应逐渐释放。为应对2014年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定向调控政策措施,包括定向降准、结构性减税、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稳定外贸、扩大信息体育消费,以及在近期实施的不对称降息和基础设施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等。这些政策红利的充分显现需要一定时间,政策效应将在明年稳步释放,帮助经济稳定增长。新兴业态方面的发展更为繁荣。随着行政审批的简化,以及一系列鼓励创新和创业政策发挥作用,2015年我国将在信息消费、养老消费、文化休闲消费等方面取得更大发展。这部分消费和服务的发展,将抵御投资增速下滑对经济的影响,既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又优化了经济结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建设依然成为重点。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依然落后,城市管网和信息通讯设施仍需改善,水利设施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还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同时,“一带一路”等对外战略将带来新增投资需求。这部分投资需求是健康有效的需求,将为明年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国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