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理论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学校教育的出现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般来说,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业从事学习的学生。(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2)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2)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3)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出现的新特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呈现出新的特征;(1)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3)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除了教育的产生性以外,教育的政治性和文化性将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在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4)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段性教育向终身化教育转变。3)教育学的价值表现:(1)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中介作用:1.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是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通过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中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3.促进教育实践工作者产生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理念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5.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大侠思想基础。6。通过传播教育理论,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4)教育学的学科特点:(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2)问题领域的恒定性喝解答的不确定性。(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学科路径的多样化。(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5)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6)教师应该如何学习教育学:教师学习教育学因该注意以下几点:(1)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2)继续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3)把专业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和专题讨论结合起来。(4)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二、小知识点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教育学理论2庸》:修道之谓教;《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相观而善。禁于未发。2.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前两个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4.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非独立性、原始性、平等性、普及性。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6.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学记》7.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定下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教授;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步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哲学论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传统教育的代表;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表,“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也称遗传素质,是指人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象、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点。(1)遗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格塞尔(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2.环境极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较高的组织性。3)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负担的培养人的工作。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主观恩呢广东星是任的发展的动力。(2)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5.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教育要适应和遵循儿童发展的这些基本规律和特性。顺序性: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的规律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的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同事还应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引渡”工作。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出时快时慢,有早有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同一方面的发展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不均衡;同一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差异性:同一年龄阶段的每个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除了有共同的、典型的特征以外,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特点,这称之为个别差异。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个别差异是由先天因素、后天因素以及主体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又应当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个别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的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这就要求教育者全面深入的了解每个学生,系统掌握其成长发展的特点,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培训,采取弹性教育制度等教学组织形式。二、小知识点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内发论(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实践主体论。2.遗传决定论的代表:高尔登、董仲舒(性三品)、霍尔(一两遗传>一顿教育)。环境决定论代表:洛克(教育万能论)、华生(环境决定论)、斯金纳。3.二因素论:德国施太伦《早期儿童心理学》美国吴伟士相乘说4.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向着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的目的。教育学理论3(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二)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接受经济的决定和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培养出大批能够直接使用和操纵现代化生产工具的人;培养出大批能够在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上不断有所革新的人;培养出一批能够在科学技术领域有所发现和有所发明的人。)(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教育是使科学技术得以继承和传递的重要条件;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的再生产。)(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2.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一)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体系。(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从历史发展来看,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教育在稳定社会秩序中的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通过传播思想意识和培养人才来实现的。(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业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3.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内容完全来源于社会文化。(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二)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创新功能。4.教育与社会人口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2)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二)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要手段之一。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所谓教育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等具有能动作用:(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6.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意义: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仅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内在的、特有的规律去考察,更不能简单地照搬解决政治、经济等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因此:(1)教育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2)教育对社会要有所批判。(3)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第四章教育目的1)在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争论最多的是注重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社会需求(1)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2)个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3)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即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表现:(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从社会价值来看,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所在。(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