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高中新课程研修班专家讲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届全国高中新课程研修班专家讲稿(选修课教学)选修课教学专题从2005年秋季开始,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第五学段(2005年11月初)考试后,大多数学科都将要开始进行选修课教学。选修课(尤其是选修1)的开设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选修课开设及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高中新课程实验推进的整体效果。带着这样的认识,笔者及所在单位于选修课开设并大面积实施教学之初,深入各实验学校听课调研一个多月,从而对当前各实验学校选修课教学的基本状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许多值得忧虑的问题。从当前看,广大实验学校宥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的局限,也出于对将来高考的顾虑,在开设选修课方面大多采取较为谨慎、稳妥,但也较为保守的态度。从理论层面上讲,众多学校把选修课开设定为三类:即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选课为导向的“自助餐”,以学生自主选课与学校现有条件下允许开课相结合的“套餐”,还有受各方面条件局限,学校能开设什么课学生就只能选修什么课的“定餐”。但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实验学校都采用了“套餐”制。所谓“套餐”,其主要特征是在高二年级文理分科后,仍仍然把传统的“文科班”或“理科班”作为行政班,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选课需要——多依据于选修的难度——将“理想”的行政班与教学班合并为一体,,从而采取不走班的方式来进行选修课教学。其想法是:怕打乱了行政班,实行走班制教学,会给学校教学秩序与教学管理带来诸多麻烦,容易出现学生逃课、校园秩序混乱、学校排课麻烦、学生上课无序的局面。另外还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因,那就是文理分班后将行政班与教学班一体化,“有利于”学校为高考做充分应对。这种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式的“改良”,成为广大高中学校在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应该廓清的是,选什么,如何选,在当前条件下,不是问题的重点和焦点。只要学校保证让学生通过所选课程的学习,取得应该够的学分即可。而当前所应该关注并为之焦虑的是选修课如何“修”、并“修”出一定的教学质量的问题。从目前看,广大实验学校所开设的选修课,可以说无一例外地存在着“选修课教学必修化”的现象基于深入学校的调研,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广大课改同仁交流一些看法,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讨论、参考。一、明确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我们理应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也找到它们各自不同的“个性”与侧重点,从而和准确理解选修课,并抓出选修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一)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解读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解读有关学科的课程标准,使我们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各自的地位、功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诸多学科中,最能说明必修与选修关系的学科,莫过于数学。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功能,要比其他学科更显得具有丰富的意义。它体现在:(1)它是基础学科;(2)在高考中,是唯一对文史发展方向与理工发展方向的考生在考试题目和难度上要求有所不同的学科;(3)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上,又是将选修课区分为必选与任选两种不同要求的学科——对有些教学内容,则对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选修也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局限,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业任务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些都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和学科特点的严谨性。从数学课程标准的“对学生选课的建议”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些重要信息:(1)所有学生的必修学分为10学分;(2)学生依据自己的不同基础和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可以最低修够16学分——也就是在取得必修10个学分的基础上,再通过选修取得6个学分;而对于数学有兴趣并且希望在数学方面有较高发展的文史方向的学生,以及在理工方向上仅求得一般发展的学生,可以修够20个学分——亦即在必修10个学分的基础上,再在选修系列中取得10个学分;而对于一些在理工发展方向上数学学得好,并且有兴趣、有较大潜力、对数学素养有较高要求的学生,则可以获得最高学分——24学分。依据这样三个档次,学生可以自主选课,在高考中也可以各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数学特长。关于如何“修”,在不同的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中表述也是大有区别的。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别是这样表述的: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基础,……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其内容的确定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二是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必修课程(系列1,系列2)——在完成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希望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系列1,系列2。必修部分——必修部分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在具体学习内容的表述上,必修与选修也有明显的不同:必修课程数学1:学生将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具体的基本初等函数,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运用函数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简单问题。学生还将学习利用函数的性质求方程的近似解,体会函数与方程的有机联系。在这里的表述中,使用的是“学习”、“感受”、“体会”、“初步运用”这样一些行为主要动词。选修1—1: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圆锥曲线与方程,了解圆锥曲线与二次方程的关系,掌握圆锥曲线的基本几何性质,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这里,使用的是“学习”、“了解”、“掌握”、“感受”、“体会”等行为主要动词。两者相比,似乎在学习的程度与主要方式上差别不大。从中可以看出为什么要把“选修1”划为“必选”。选修2——在本模块(推理与证明)中,学生将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体会合情推理、演绎推理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体会数学证明的特点,了解数学证明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证明的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数学归纳法)和间接证明的方法(如反证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从中看出,虽然仍有必修课所包含的学习行为动词,但学生的体验在加深。而在选修3和选修4中,内容的表述便有了较大的变化:选修系列3《数学史选讲》——内容与要求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完成一个学习总结报告。对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本专题由若干个选题组成,内容应反映数学发展的不同时代的特点,要讲史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史实介绍数学的思想方法,选题的个数以不少于6个为宜。说明与建议1、本专题不必追求历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学生生动活泼的语言与喜闻乐见的事例呈现内容,使学生体会数学的重要思想和发展轨迹。……2、本专题内容的安排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内容应体现所蕴涵的思想性,突出数学发展的轨迹,突出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呈现方式应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引起学生的兴趣。选修系列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说明与建议:2、在坐标系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建立坐标系,说明建立坐标系的原则,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这样建立坐标系有哪些方便之处。1、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知识,选择适当的参数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2、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合作研究摆线的性质,收集摆线应用的实例。3、可以应用计算机展现心脏线、螺线、玫瑰线、叶形线、摆线、渐开线等,使学生感受这些曲线的美。在选修系列3和选修系列4里,我们明显感受到学习内容的行为动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的因子在加强。在生物课程标准中,也能够看出必修与选修有很大的不同: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学内容是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部分——选修部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及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选修部分的学习需要以必修部分的学习作为基础。生物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学生学习行为动词的使用上更为不同: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统一等,有助于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学习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等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本模块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自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然后收集和整理资料,写出报告,进行口头交流,相互讨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详细讲解,而是给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及必要的参考资料,指导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室条件,每个实验可以1人、2人或多人1组,原则上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动手机会。在生物课必修课教学中,明确要求学生理解事物的形成与发展,准确地认识事物;在选修课教学中,更多地是在要求让学生自主地学,合作地学,探究性地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巩固、形成等作为重点,而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则要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感受、体验、实践探究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方法上,必修课程中教师的教、导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而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上,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以课题的形式来从事学习,理应给予加强和重视。(二)从教材编写说明来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的“卷首语”《致同学们》中明确指出:“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这里的“基础”同样也是选修课程的“基础”。“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选修课程同样指向这一目标。”从中可看出二者之间的目标是高度统一的。化学选修课《有机化学》的前言中指出:“(教材)保留了《化学》1(必修)中的‘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方法导引’、‘迁移应用’等活动栏目……建立与必修模块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组织新的学习。”这段话告诉我们,许多体验、探究、沟通、交流性的学习活动或方式,同样也是必修课的‘专利”。(三)从教材的编写体例看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不同学科的选修教材能让我们能从中看到“必修”的“影子”,让我们有“似曾相识”之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材结构分析:单元体例:“说明”——相当于必修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学习要点”——相当于必修教材中的“学习任务”;“建议”——让学生自主地去选择发现;“背景介绍”——相当于对历史改革之前的社会状况描述;……从教材结构上分析,看出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在编写体例上的相似之处——在学习思路、方法、途径等方面大体一致。由上分析得出,必修与选修在全面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上是几近一致的。选修教材《有机化学》中每章学习内容后都设有“自我评价”栏目,这些栏目的作用:(1)检查概念、知识点掌握的情况;(2)检查应用概念或知识点的能力(技能);(3)结合身边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还可以从学习评价与作业中看出选修与必修在落实“三维目标“上的高度一致:在数学选修教材的每册书后,都有“学习总结报告”。先是高度概括本册书的概念,以及对概念的精辟解读,然后让学生从三个方面来写“总结报告”。分别为:①对知识的总结;②拓展;③学习体会。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等方式,来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四)从教学内容上看选修与必修之间的关系。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中的一应选文,都反映出古文教学前所未有的高度和难度,课后所设计的“思考与练习”也丝毫不忽略对形式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巩固,从而严格要求学生在知识巩固和积累方面扎扎实实地得以“拓展和延伸”。由上得出,选修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