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读《寻路中国》有感“当美国的新兴城镇刚刚开始成型时,第一拨居民往往是商人和银行家,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律师。当人们还在住帐篷的时候,当地的第一份报纸已经刊印。最先修好的永久性建筑物一般是法庭和教堂。然而,中国的新兴城镇里存在的,只有商业这一样东西:工厂、建筑材料供应点、手机卡销售商店等等。自由市场决定着发展初期的雏形,娱乐项目很快就出现了,却很少有社会组织现身此地。”这段让我茅塞顿开的言论正是出自《寻路中国》作者的笔下。《寻路中国》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今年一月出版的新书。也是今年的两大话题书籍之一。该书主要讲述了作者何伟在2001年到2007年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作者彼得·海斯勒(Peter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读完该书之后,让我想起苏东坡《题西林壁》里的那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从未料到一个外国人竟能如此了解中国。甚至比许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该书分为三条线索:《城墙》、《村庄》和《工厂》。它首先叙述了作者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特写了农民魏子淇一家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小镇浙江丽水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从1996年至2007年,十年时间,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海斯勒说:“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性因素。”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中国。而这却是大部分人生活的中国。作者字里行间充满了幽默和诙谐。例如在《城墙》这一部分,作者逐一描述了:“可怕”公路告示牌——“前方路段已经死亡33人”,通往内蒙古草原的高速公路上整齐排列着一个个假警察的雕像。透过他的描写,我发现原本习以为常的种种,其实是如此可笑,而我生活在其中,却浑然不觉。书中还提到:“在中国,很多驾驶员使用道路的方式直接沿用行人使用道路的方式——人们怎么走路,就怎么开车。他们还擅长于即兴发挥。他们可以把人行道作为超车道使用,如果能够快那么一点点的话,他们可以在环岛交叉路口逆向行驶。收费站也可能十分危险,因为多年排队的经验,使人们形成习惯,总在不断地估量什么才是最佳选择,并以此快速做出判断。驶近收费站时,驾驶员们喜欢在最后一刻变换车道,因此事故频发。”同时他又调侃了中国驾驶考试的试题:“352题如果别的驾驶员停车向你问路,你应该:a)不告诉对方。b)耐心细致地予以回答。c)给他指一条错误的道路。这类东西方差异的冷幽默无时无刻充斥在全书的各个角落。如果认为作者只满足于调侃一下中国,那就太小瞧作者的功力和《纽约客》的用心。作者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超过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事实上作者十分客观,不像通常西方人评论东亚的那种居高临下的语气。十分中立和客观的描述改革中的中国。通过它的描述和分析,对于同样的问题,我意识到自己看待问题有点过激。可以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价值观。让我更中性的看待目前中国的缺陷和不完善的地方。作者认为目前中国的一些不良现状正是经济飞速发展和改革所必需付出的牺牲。中国之所以和美国发展过程不同的原因,正如本文开头所引用的一样,而不是中国比美国差。除此之外,作者还一针见血的挖掘出了中国的很多现实问题:说到“温州模式---经商策略很简单:低投入,低质量,低盈利”(P276),而作者却看到“……根本的问题似乎是缺乏一套完善的体系。工厂没有设立管理委员会,没有制定投资计划,没有人在乎法律契约,也没有人在乎预先订好规约”(p349),而且,“在经济开放区,没有人想什么长远的事情,也没有人反思过什么事情”(p348)”“在中国,整个国家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和中小创业者的积极性,而这些私人投资者正好充当了抵御金融危机的缓冲器。他们在心理上已经做好了应对经济衰压力的准备:大家见惯了动荡和艰难时世,心里都很清楚,机遇总会有来有往”“中国人已经在改革开放时期学到了很多新的技能,他们变得反应敏捷、足智多谋、善于思考。不过,他们也会耐心等待---这是他们所具有的一种古老的品德,跟这个国家一样历史悠久”(p405)从这本书上我不仅看到了中国年的变迁和发展,也在这中间感受到了中国人的一些特质和社会现象,它是真真实实存在的,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一个立体的中国。它正处在变革之中。虽然有着诸多不足之处,但这都是快速变革当中必须要经历的。有进步必然要有牺牲。中国的崛起将带给世界一个全新的格局。因为近两百年来,都是欧美在领导整个世界。然而近年来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正在飞速发展。据高盛公司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将达到美国的经济总值。而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亚洲国家占据世界总人口的1/3,这么多人正在走向发达和进步,这是世界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必将带来世界重大的变革。处在这样变革时期的中国年轻人,我时常问自己,我的能力是什么?我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才能顺应这种变革?这也是此书除了开阔了我的视野以外,更引人思考的内容。变革中的中国,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