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十七集)2007/3/14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档名:52-184-37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讲到了,经典就是我们的生活,圣贤佛菩萨的教诲当下我们都可以落实,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能够转经。假如不落实,就会变成《弟子规》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愈学愈傲慢,这很有可能,这样就不好了。应该是愈学愈谦卑,愈学愈能解行相应,用在生活当中。在《六祖坛经》里面,我们就看到一个公案,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部。那一部都要念好多个小时,可能五、六个小时以上都跑不掉。念了三千部,很可能都念了快十年,很用功。念了三千部,去给六祖大师请教,跪下去的时候,头没有顶地,六祖大师看了,你头都不顶地,恭敬心都没有,你不如不顶。为什麽面对一个高僧,一个开悟的人,反而傲慢?那是被三千部害的,愈读愈觉得我读得比人家多,反而傲慢,没有用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不能想着,我读经,一天读一部、读二部,就是保证我们在进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读了经不去落实,会增长傲慢。六祖大师就点他,你不去落实,这麽多年的修行你被经转,转成傲慢,现在要觉悟才能转经,才能得经典的真实受用。这麽一点,他开悟了。我们现在不转经典,也会被经转,也会被转得傲慢。我们看到我们自己佛弟子,学得愈久有没有愈谦卑?有没有愈有德行?假如有,佛法一定兴,但是为什麽佛法没兴?那可能是我们老修要去反思、要去检讨。我们没有给世间人当好榜样,我们没有转经,我们拿着经去要求别人,没要求自己,这样反而让社会大众更不能接受,你们都讲而已,都没做。这次在澳洲,几位法师在讲经的时候有提到一些例子,末学也觉得很有启发。像悟行法师有一次在澳洲,安排了一位大护法,在澳洲生意做得很好,他说要亲近师父,悟行法师就成全他,成人之美,给他安排刚好坐在师父旁边。既然要亲近,那就近一点,结果安排在旁边,这位同修反而受宠若惊,不大敢坐,「我说亲近,没有说这麽近」。因为师父很有威仪,他有点紧张,後来也是坐下来吃饭。吃着吃着这位同修就对师父讲:「师父,你看起来气色真好,你真是天生丽质。」他一讲出来天生丽质,旁边的老同修,有一位就板起脸孔来,「这怎麽叫天生丽质?这叫法相庄严。」你看我们老修:「真外行!这个怎麽叫天生丽质?外行人一点都不懂,这个叫法相庄严。」你看,拿我们认识的道理去要求别人,这个时候心起什麽心?傲慢心,高下心,不知道。我们修行人真的知道错一定改,就是错在哪自己都搞不清楚,所以修行人都是被我们自己给卖掉了不知道。被自己给出卖了,自己在堕落,了然无知。这个心态已经堕落,已经不平等,已经不清净,已经不慈悲,有了高下,就没有办法感受别人的心境。其实说实在的,这个同修说天生丽质,他是把他觉得最好的词都用上去了,人家是修随喜功德,修称赞如来,结果我们自己生分别、生傲慢,我们自己堕落了。还搞得整个气氛怎麽样?很尴尬,大家都觉得好像空气都凝结起来了,都不知道怎麽接下一句话了。结果下一句话谁接的?师父接了。师父对着大家讲,「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人家师父欢喜接受,这麽一讲,旁边那个同修就很高兴,没讲错。师父事事无碍,一句话就把尴尬给化解掉了。所以我们可不能愈学愈分别、愈执着。师父是见性,见心,不着相,体会到的是别人的那颗心境,不执着在言语上面;我们是着相,不见心,不见性,执着在别人的动作、别人的言语,完全感受不到对方的心境。假如我们是这样子跟大众相处,大众都会觉得被我们误解,他们的心境我们都感觉不到。因为太容易拿着一些规矩去要求别人,只会让别人觉得压力很大,只会让他人在我们面前都不敢做事,深怕又做错了被我们骂,变得都不宽容,不厚道,那怎麽是修道人的态度?要见性、见心,不要着相。其实这个在公案里面都有教导。有一个小孩看到佛陀来了,他心生欢喜,刚好在那里玩沙土,就把这个沙石拿起来要送给佛陀。旁边的侍者,佛陀托钵,怎麽可以把这沙土倒到佛陀的钵里面?本来要去制止。佛陀说这个是好东西,那是孩子最欢喜的东西来供养我,所以他这颗心是很宝贵的,接受这个供养。这个土拿回去可以涂在墙上,涂在墙上,时时记住这些孩子对我们的供养,让我们要有道德,要有学问,来成就这些众生,成就这些孩子。所以现在所有孩子给我们的这些供养,我们也要铭记在心,要对得起这些孩子们对我们的恭敬,对我们的真诚心,要记在心上。那时候也有很贫穷的妇女,家里什麽值钱的都没有,就一个地毯,但还是很脏,可是她没有东西供养。她看到佛陀非常欢喜,就把仅有的一块地毯拿去送佛陀。一般的人看到,马上怎麽样?怎麽这麽不恭敬!可是佛陀觉得那是最恭敬的。有一个公案也提到,大众去听佛陀讲经,大部分的人都带着油,燃灯供佛,所有的人,有的人拿一堆油来燃。有一个老太太她没钱,去要油,她没钱,就把自己的头发给剪掉,拿仅有的头发卖,卖了一点点。其实本来是不卖给她,看到她这麽诚恳,头发也没值多少钱,其实都等於是老板送给她的,送她一点油。结果去恭恭敬敬听佛陀说法,魔王来捣乱,吹来一阵强风,吹下去所有的灯都灭了,只有一盏灯没有灭,就是这个老太太至诚的心换来的一盏油灯。一点点油,但是那是真心所化的,魔王的风没有办法把它熄灭。所以我们修道的人要用真心来供养佛菩萨,用正心来对待、供养一切的大众。学佛人要有柔软的心,不能有那种控制、傲慢的心。这件天生丽质的公案,很值得我们思考。记得有一次,有位朋友第一次到我们中心来,吃完饭,刚到一个环境还不是很熟悉。他剩了一些饭菜,他就很恭敬的走来问一位老师:「请问倒饭菜的桶子在哪里?」诸位同修,假如今天我们在道场里面,突然有一个新来的人,捧着没吃完的饭菜到我们面前,「请问倒饭菜的桶子在哪里?」我们怎麽接这个话?我们会马上接「到道场来,惜福,还倒?」那他以後都不敢来了。他下次敢不敢来?可能被我们这个态度给吓退了。他不懂,他刚来,这是人之常情。而且人的惜福,也是听经闻法了解道理,他自自然然就节约了。他这些道理都还没明白,你要求他做到,其实是强人所难。我们修道人能不能做强人所难的事?有时候我们都操之过急,一下子就要把别人变成圣人,都不愿意一下子把自己变成圣人,都是要把别人变成圣人。这就是师父讲的控制的念头,就在这儿,我执在作祟,我执一作祟,感觉不到对方的心境。其实对方也是恭恭敬敬的来询问我们。这个当下,我们微笑对着他,「我帮你处理」。明明没有桶子,也不能倒,我帮你处理。你这麽亲切帮他处理,他记在心上,第二天、第三天,他会不会搞清楚原来没桶子?会不会?总有一天就搞清楚了。他一搞清楚,当初他要倒的时候,你这麽客气跟他说我帮你处理,他一想很感动,你没有当场就给他指出这样是不好、不对的,几天下来,他也惜福了。他更想到,你当初都这麽样体恤他,没有给他难堪;甚至於後来还知道你把他的饭菜收完之後,还是自己把它吃掉,那他一辈子佩服你的德行。很可能你这个行为,让他对佛弟子产生坚定的信心都说不定。很可能我们一个态度,让人家失去对佛法的信心都有可能。所以我们的心态、心境都要常常观照,要常保这颗柔软的心,常保这颗体恤他人的心。这是我们刚讲到要转经,不然会傲慢。我们面对《弟子规》,以至於面对往後接触到的经教,都应该时时把它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两年前在澳洲净宗学院,师父在我们要回来的时候,给我们一把扇子,我们也很感动,因为师长那时候跟我们聊了一段话。说这个世界,现在是对於圣贤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失去信心,不相信,但佛法讲「信为道元功德母」,他没有信心,他就不可能去落实;落实得也不彻底,感应也不究竟。所以一定要提起众人对古圣先贤智慧的信心。怎麽提起信心?因为师长跟很多宗教,还有这些爱好世界和平的人士做了交流,把我们老祖宗的这些智慧告诉他们。他们听了也很高兴,但是都回师父一句话,「法师,你这些道理很好,但是做不到」。他们觉得听起来都只是理想。所以师父了解到,要让大众再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唯有做出结果来,让他们的信心能建立起来。所以要做出来,谁来做?大家怎麽一脸无辜的样子?那时候师父跟我们开显这些道理到了将近十一点,我们隔天要走了。隔天一大早,很早就吃饭了,六点多吃饭,五点多就起床。吃过饭後,师父拿了一把扇子给我们,当时我也很感动,因为聊完话都已经十一点了,而我们不清楚师父这把扇子到底写到几点?师父又亲笔把「礼运大同篇」从头写了一遍,一面是「礼运大同篇」,另外一面师父是题到:四书五经,十三经是枝叶花果,《弟子规》是根本;《华严》、《法华》,这些大部的经是枝叶花果,而《十善业道经》是根本。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救根本,从根救起。所以两面扇子告诉我们,炎黄子孙、佛弟子这一辈子应该承担起的使命、责任。当我们拿着这个「礼运大同篇」,师父告诉我们,要把它做出来。把这把扇子带回到大陆,因缘接着就来了,就有了庐江汤池这个因缘。在师父的故乡我们开始推展中国文化,推展《弟子规》,就要把「礼运大同」做出来。经过了一年的岁月,我们重新再祭祖的时候,念着「礼运大同」,心里的感受不一样,当我们念到「使老有所终」。这一年多的岁月,我们两次给老人发敬老金,因为师父在小的时候,七、八岁的年龄,一到春节,当地都会尊重、爱护老人,给老人送一些吃的,师父印象很深刻。送的那些东西,折合成现在的物价,差不多五十块人民币,所以师父就给两千多个老人发敬老金。这些老人,你看老有所终,有个老人拿到红包,把它供在祖宗桌前,对着他的子孙讲,我这辈子再穷,我也不可能用这五十块钱,这五十块钱代表着净空老和尚,老教授对於我们老人的爱护,我再怎麽穷都不会花它。这老人有智慧,用这个红包来教育所有的子子孙孙,要懂得敬老、爱老,懂得知恩报恩。在发敬老金的过程,我们也请老人家吃饭。一桌我们两个老师来侍奉老人,给老人家夹菜。结果边吃,那个菜夹下去,当场就有老人眼泪就掉下来了,老人家说「你们对我,比我的儿子对我还好。」所以我们一点一滴在落实这一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去年敬老金是交给政府去发,今年我们换了一个方式,由我们的老师亲自送到乡镇,送到他们的村落里面;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我们一个一个送到他的家门口。老师们做这件事都非常的欢喜,他们下到乡里面去,下到村庄里面去。结果很有意思,要发敬老金之前,天气预报那个礼拜都会下雨。假如一下雨,这些老人必须到村的一些办公地方来领红包,但是地湿的,老人都最少七十岁,七十岁以上,所以走路怕会危险。我们的老师就有一点担忧,祈求不要下雨。有感应!本来报导一个礼拜都要下雨,结果发的那一个礼拜都没下雨,天地都会有感应。我回去那一天刚好发完,我是发完隔天回去的,结果一回去连下三天的雨。都可以商量一下,所以天地鬼神都很有感应。下去,有一些领导能接受,有一些领导不习惯,他当领导习惯了,都高高在上。一开始发,是由这些村干部给老人,拿过来,都单手,腰也不弯,腰很硬,都这样发。但是看着每个老人走进来,本来是一张没有什麽表情的,没有什麽血色的脸,走进来之後,我们的老师扶着老人,给老人倒茶,给老人寒暄,接着老人家还要盖手印。我们很慎重,盖了手印以後,我们的老师还拿着湿纸巾,很仔细的给老人的手擦乾净。所以老人本来进来面无表情,到最後那个擦手的动作都很欢喜,离开的时候都频频回头,给我们微笑。所以这些干部、这些领导看了以後,慢慢心也变软了。本来是单手这样拿,慢慢的变双手,慢慢的是鞠躬,双手奉上。老人看到这些干部都是这样拿给他,都很高兴。其实说实在的,腰弯下来舒服,还是不弯的时候舒服?还是弯下来比较踏实。送红包的过程,送敬老金的过程,我们的老师们感受到了老人的苦,真的一个礼拜下来,所有参与老师的面相都变了,都变得仁慈的相貌都出来了。因为他真正感觉到老人的苦,不忍心再看老人这麽苦,他希望赶快成长自己,把好的教诲能传递开来,让他的子孙知道孝道,不要再这样糟蹋老人。他们拍了一些照片回来,我们看了也是很心酸。看到的是一个五、六十年前的破房子,矮房,土建的矮房,里面住着老人,都七、八十岁,盖的只有一层被子。在汤池,最冷的时候到零下五、六度都有,所以冬天的时候,晚上几乎都是零度上下,很冷的。盖那个只有一层的被子,根本不暖。结果在这个破房子的旁边,居然盖起了三层楼、四层楼的洋房,而住在这个高楼里面的却是这个老人家的儿子、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