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课件---修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压阵作家”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后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大师,与莫泊桑齐名。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于1860年1月17日出生于俄国南部亚述海岸的一个小城塔干罗格。父亲是一家小食品杂货店的老板,后店铺倒闭。1869-1879年,塔干罗格古典中学读书。契诃夫的中学时代,生活上得不到任何照顾,全靠他自己做家庭教师等来维持生活,接济家庭。青少年时代求生存的斗争,使他很早就体验了人世间的冷暖,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活动具有深刻影响。1880年,契诃夫进莫斯科大学医科学习。1884年毕业后,曾在莫斯科城外伏斯克列辛斯克城(现在的伊斯特拉)的地方医院和兹维尼高罗德医院做过医生。契诃夫的一生,一边行医,一边创作。1904年7月15日,契诃夫因病去世。创作概况契诃夫的文学活动是在大学时代开始的。1880年3月,他在《蜻蜓》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顿河地主的信》(即《给有学问的邻居的信》)。契诃夫的文学创作活动持续了24年。第一阶段创作(80年代初期与中期)1880-1886年,契诃夫先后用在《蜻蜓》《观众》《断片》等幽默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幽默作品。为了养家和念大学,契诃夫的创作不得不求速成,因此他写得很多。1883-1885年,他每年都要写上百篇的小说。仅1805年一年,他就完成了129篇,数量多得惊人。他一生写了470多篇小说,其中大约有400篇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契诃夫早期所写的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作品,从题材和主题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嘲笑当时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暴露造成这种奴性心理的专制警察制度,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另一类是写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的,如《哀伤》)《苦恼》、《万卡》等。1.嘲笑奴性心理,暴露造成这种奴性心理的专制警察制度在《小公务员之死》这个短篇小说中,表面上看,小公务员之死是由于他过分地小心谨慎,是由于他可笑的性格,然而,在这个可悲的生活现象背后,却隐藏着反动统治阶级对普通人民、对无权的小人物的长期的、非人的摧残和压迫。小公务员死于对大人物的恐惧,死于他的奴才心理,而他的恐惧、他的奴才心理,正是大人物的长期压迫、恐吓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触及到沙皇专制警察制度的本质。如果说《小公务员之死》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是个叫人可怜、叫人同情的奴才的话,那么,《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则是一个灵魂丑恶、令人憎恶的奴才。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写的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一条狗在广场上咬了工人赫留金的手指。警官奥楚蔑洛夫干预了这件事。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在众目睽睽之下,在不大一会儿的时间里,竟然一连来了几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没有廉耻,不论是非,只看狗的主人是谁来决定自己对待这件事的态度,露出一副十足的狗相和狼相。开头,他扬言要给狗的主人一点颜色看看,贬斥这条招灾惹祸的狗,说它“一定是一条疯狗”。而当有人说它可能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警官本人那种地主贵族走狗的特性,马上就暴露出来了。他急得浑身发热,连大衣都穿不住了,态度马上一变,从威胁狗的主人变成申斥受害人赫留金:“它怎么会咬你的?”并诬蔑赫留金,说赫留金是“异想天开,要人家陪你钱。”还凶狠地指责赫留金:“怪你自己不对!”这时,对待下层民众,对待受害者,他又露出了一副狼相。后来,将军家的厨师走来,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警官的态度立刻就又变了,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功夫说空话了……弄死它算了。”通过奥楚蔑洛夫态度的这几次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奥楚蔑洛夫的十足的奴性、十足的狗性和狼性便淋漓尽致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小说的意义不但在于他描写了一个“变色龙”,夸张地表现了专制制度下一个警察的奴性和狼性,而且还在于,它让我们认识到警察与专制制度之间的关系,警察制度的非正义性。在《普里希别叶夫中士》中,作家刻划得则是一个自愿为统治阶级效劳的走狗形象。普里希别叶夫虽然已经退伍,却还以卫道士的面貌出现。他不许人们聚集街头,不许人们唱歌,不许晚上点灯。他盯女人们的梢,察看她们有没有不规矩的行为,甚至记下“违法者”名单,准备向当局汇报。这个形象的刻划,有两方面意义:一是通过普里希别叶夫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社会奴性的严重程度,奴性已经深入到了人的骨髓。二是通过这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俄国沙皇专制制度所造成的白色恐怖,认识到专制警察制度的反动性。2.反映城市劳动人民的生活,对其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在反映城市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中,契诃夫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类作品多带有浓重的阴郁、伤感的情调。————————————————如《苦恼》,写一个孤苦伶仃的老马车夫姚纳,在儿子死后整整一个星期,几次想找人倾吐一下他内心的痛苦,但是谁都不理睬他。最后,他只好向他的马倾述了自己的苦恼,他在马身上找到了人世间找不到的理解与同情。《苦恼》的情节是简单的,但在这部作品中,契诃夫却实现了一次思想、艺术方面的飞跃,达到了托尔斯泰所说的“第一流”的水平。————————————————小说中交代,姚纳是被贫困“硬从犁头上拉开”,从农村来到大城市赶车糊口的。这无疑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俄国后,对于俄国社会宗法制经济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广大农民的流离失所、艰难困苦的生活境遇。而正是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才出现了社会中人人疲于奔命、各顾私利,才出现了人际关系的极度冷漠,极度自私。因此,《苦恼》篇幅虽小,却具有较丰富的内涵,显示了极大的艺术概括力,我们可以由车夫姚纳这“一斑”而略窥俄国广大劳动人民这“全豹”。————————————————在艺术方面,《苦恼》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它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情节基础是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一反契诃夫写作幽默小说,取材于趣味故事,取材于少见的特殊事物的常规,但同样挖掘出生活的底蕴,体现出时代的变化。而且,作家并不着眼于情节的展开,更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体验,显示出“小人物”为生存而经历的种种辛酸。————————————————第二,作家勾勒了一个衬托姚纳苦恼的生活背景。这里,读者可以看到光怪陆离的大城市的夜景,无心倾听姚纳诉苦的军官,嘲弄、辱骂和给姚纳一个“脖儿拐”的无赖青年,睡在炉台上、地板上、凳子上的赶车人,等等。这种生活背景的描写,在契诃夫早年的幽默作品中从未出现,它虽是轻描淡写的勾勒,却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空间,增强了生活气息,同时更为我们展示了特定时代的面貌。————————————————第三,具有朴素的风格,显示出浓郁的抒情性。小说开头对天气、对雪的描写,创造了一种阴冷、悲哀的气氛,既为下文所描写的姚纳的呆滞、麻木的神情作了铺垫,又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极度痛苦。第二阶段创作(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在新的政治环境中,契诃夫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80年代末以前,他思想方面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不关心政治。此时逐渐意识到了自己思想方面的弱点,意识到了自己缺乏“中心思想”,缺少明确的世界观,并且曾为此而苦闷。他说:有知识而没有明确的世界观,这种生活简直不是生活。又说:既然回答不了那些主要的问题,那为什么写作呢?这种苦闷,正反映了契诃夫的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契诃夫这个时期创作的中心主题是写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这个主题的选择促使契诃夫的创作从创作题材到创作风格都发生了变化。从体裁方面看,他从短篇小说过渡到中篇小说,这有利于刻划人物的社会心理。在艺术风格方面,幽默和讽刺的成分减少了,悲喜剧的因素更加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草原》(1888)和《没有意思的故事》(1889)。————————————————中篇小说《草原》是契诃夫创作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它通过9岁的叶果鲁希卡的视角,广泛地描绘了俄罗斯辽阔草原的壮丽景色和人民的生活。作品充满了作家对俄国命运的关心和对幸福前景的憧憬。它告诉人们,草原是美好的,人民也很有智慧,但在草原上奔驰的、起主宰作用的却不是人民、人民中的英雄,而是那些残忍的唯利是图的贵族、商人和神甫等。这表现出契诃夫对祖国命运的忧虑。————————————————《没有意思的故事》也是中篇小说,它写的是一个医学教授的苦闷。这位国内外闻名的学者,由于没有崇高的理想和明确的世界观,晚年在精神上完全陷入破灭的境地。契诃夫通过这个人物解剖了自己,为我们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为了摆脱精神苦闷,也为了进一步认清现实,1890年,契诃夫带病去库页岛旅行。库页岛之行对契诃夫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库页岛是沙皇政府放逐犯人的地方。契诃夫在库页岛呆了3个月,观察了农民的生活,访问了近万名囚犯、移民和儿童,掌握了大量的生活材料。契诃夫感慨地说:库页岛是一座活地狱。日本旅行者测绘的库页岛地图(明清时为中国领土,现归俄罗斯,称萨哈林岛)————————————————从库页岛回来之后,契诃夫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果断地同反动报刊断绝了联系。这种思想变化,直接影响他创作的发展。库页岛之行后的作品,比起以前的作品,题材更为广泛,思想内容更为深刻,艺术技巧也更为纯熟。————————————————这样,90年代就成了契诃夫创作的繁荣期和成熟期。此一时期,契诃夫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暴露社会黑暗和抨击托尔斯泰主义的作品占很大比重,如《第六病室》(1892)、《挂在脖子上的安娜》(1895)、《带阁楼的房子》(1896)、《醋栗》(1898)、《套中人》(1898)等。————————————————在思想探索过程中,托尔斯泰主义曾“强烈地感动过”契诃夫,契诃夫说托尔斯泰主义“有六七年的功夫占据了”他的“心”。但从库页岛回来之后,契诃夫对托尔斯泰主义的态度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他明确地表示:托尔斯泰的教义不再能感动我了,在我的灵魂深处我对它抱着反感。在库页岛目睹了野蛮、痛苦和灾难的种种表现之后,契诃夫越来越疏远和否定托尔斯泰主义。这种倾向在契诃夫文学创作中的明显反映就是《第六病室》以及《在流放中》这两篇作品。————————————————《第六病室》描写了一个发生在外省医院里的故事。这所医院的第六病室是专住“精神病患者”的。医生拉京在大学毕业后就在这里工作。起初他十分勤快和认真。后来,他发现,在这个医院里,偷窃、徇私、诽谤等恶习泛滥,而治病只是庸医借以骗人的假相。于是,他心灰意懒,不再天天去医院上班。即使去了的话,也是诊治了几个病人后就回家。————————————————在家中,他把时间消磨在看书上。看书时,他总要在桌上放一瓶白酒,酒瓶旁放一条腌黄瓜或一个盐渍苹果。过着这种无聊生活,拉京有时会意识到他这是在“欺骗老百姓”,感到良心不安。但他又总以“我是无能为力的”想法来替自己开脱。逐渐地,他漠视起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来,甚至得出一个结论:只要不诉苦,痛苦就会消灭。在第六病室关着5个“精神病患者”。看守这个病房的是一个脸上有看羊狗神情的尼基达,他凭自己“粗大的拳头”,维护着这里的“秩序”。————————————————病人中有一个叫格罗莫夫的,害的是被虐狂,总感觉似乎“全世界的暴力合成一团”来追逼他。格罗莫夫“说话既乱又急,像是梦呓”,但一听他讲话,“您就会在他身上既认出一个疯子,又认出一个人来”。他会讲到人们的卑鄙,讲到蹂躏真理的暴力,讲到那时刻使他想起强暴者的冷酷、残忍的铁窗,讲到总有一天会在地球上出现的灿烂光明的生活。————————————————从格罗莫夫讲话的内容看,他并不是精神病人。他是一个爱思考、有见解的人,只是由于专制制度下司空见惯的栽诬和误判,才使他“一天到晚提心吊胆”,以致最终患了被虐狂,而给关进监狱般的第六病室。在一个春天的黄昏,拉京医生不知不觉地走进第六病室。他认识了格罗莫夫,两人之间展开了一场争论。拉京说,人世间只有两种幸福:一种是思索,旨在理解生活的、自由而深刻的思索;另一种是蔑视,对人世间的无谓纷扰的十足蔑视。舍此二者,人类还未领略过更大的

1 / 10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