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福建省实施《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行动方案为推动我省护理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根据《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结合我省护理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按照推进卫生和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总体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护理服务需求为目标,以解决临床护理问题为导向,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升护理服务和护理管理水平为重点,着力深化护理改革,突出制度创新,进一步增加护理资源总量,提高护理队伍能力素质,推进护理科学管理,增强城乡基层护理服务的可及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推动全省护理事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护士队伍的数量、素质、能力进一步壮大和提升,基本适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向纵深开展。老年护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护士岗位管理不断深化,分层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护士队伍—3—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内在活力进一步激发。“十三五”期间福建省护理事业发展主要指标类别工作指标2015年2016年2020年性质护士队伍建设注册护士总数9.05万9.625万12.87万预期性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362.483.14预期性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1:1.161:1.21:1.25预期性三级综合医院、部分三级专科医院床护比配置标准: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护士比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病区护士比1:0.61:0.41:0.61:0.41:0.81:0.6约束性二级综合医院、部分二级专科医院床护比配置标准: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护士比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病区护士比1:0.51:0.41:0.51:0.41:0.71:0.5约束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比1:1~1:1.51:1~1:1.51:1.5预期性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二级医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比例//100%预期性护理人才培养工程全省二级及以上医院护理管理人员接受培训的比例:护理部主任护士长100%60%100%60%100%90%预期性全省三级医院新入职护士参加培训比例//90%预期性社区护士参加培训比例//90%预期性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参加培训比例//90%预期性健全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在全省选择部分城市设立医养结合试点,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1-2个试点城市预期性—4—三、主要任务(一)加强护士队伍建设1.加强依法执业管理,维护护士合法权益。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医疗机构落实《护士条例》,完善护士执业管理制度。在保证人力配置、提升薪酬待遇等方面加大落实力度,切实维护和保障护士合法权益,稳定和发展好护士队伍,提高护士福利待遇,改善护士工作条件,防控和减少护理职业健康危险因素等。着力宣传在本职岗位作出突出贡献的护士,依法严惩伤害护士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护士人身安全。省级医疗机构按照《福建省属公立医院工资总额管理暂行办法》(闽政办〔2016〕148号),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省属公立医院的办法统筹编内外护理人员薪酬待遇,逐步缩小“在编”人员与“编外”人员收入差距。健全完善以突出护士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能力、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为重要指标的内部绩效考核体系,在核定的工资总额范围内,按照护士岗位职责确定岗位薪酬,依据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自主进行收入分配,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等护理人员倾斜,保障护士合法权益。2.增加注册护士总量,满足临床工作需求。根据医院功能定位、服务半径、床位规模、临床工作量等合理配置护士人力。其中,到2020年,三级综合医院、部分三级专科医院(肿瘤、—5—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护士总数比达1:0.8,实际开放床位与病区护士总数比达1:0.6;二级综合医院、部分二级专科医院(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护士总数比达1:0.7,实际开放床位与病区护士总数比达1:0.5。对于护士配备数量低于配备标准的医疗机构,由主管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护士条例》第二十八条给予处罚。3.建立护士培训机制,提升专业素质能力。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训制度。重点加强新入职护士、专业化护理骨干、护理管理人员、社区护士、助产士等的培训,切实提高护理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发展专科护士队伍,加大专科护士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专科护理水平。选择部分临床急需、护理技术相对成熟的专科护理领域,制定专科护理目录,明确专科护理内涵,有序发展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加强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实习基地管理,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促进各地专科护士培训质量的同质化。建立专科护士管理制度,明确专科护士条件、培训要求、工作职责及服务范畴等。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专科护士知识更新,保持其专业能力的先进性。(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1.继续深入推进优质护理。进一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逐步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优质护理服务全院覆盖,提高—6—开展优质护理的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比例。继续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提供医学照顾、病情观察、健康指导、慢病管理、康复促进、心理护理等服务,体现人文关怀。2.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建立完善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运用科学方法不断改进临床护理实践;明确护理质量控制关键指标,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定期监测、反馈制度,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3.大力倡导护理人文关怀。积极转变护理服务理念,大力倡导医学人文精神。护理人员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服务改进和创新,拓宽服务深度,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在各项护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超前化发展的同时,充分体现护理人文关怀。4.开设特殊患者门诊专科护理服务。针对高危孕产妇、糖尿病患者、直肠癌造瘘和各种慢性伤口患者等特殊群体,在门诊设立专门的区域,由获得相应资质的临床专科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专项护理技术或技能指导。二级以上医院可根据自身专科特色开设门诊专科、专病护理服务,适应非住院患者或出院后患者进一步治疗、康复和延续照护的需求。5.提高基层护理服务水平。通过对口支援、远程培训、在岗培训等方式,加强基层护士的培养,提高其护理服务能力,—7—特别是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服务能力。6.完善护理工作制度、服务指南和技术规范。根据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和临床诊疗工作需求,完善护理工作规章制度,临床护理服务指南和护理操作技术规范。各设区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结合实际,细化有关内容并具体落实,提高护理服务的专业性、规范性。7.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创新优化护理流程和护理服务形式,强化移动医疗设备等护理应用信息体系,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和质量,减轻护士工作负荷。(三)加强护理精细化管理1.建立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层。将护士分层管理与护士的薪酬分配、晋升晋级等有机结合,明确护士职业发展路径,拓展护士职业发展空间。建立符合护理工作特点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2.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护士岗位管理,提高护理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建立人事、财务、医务、护理、后勤等多部门联动机制,科学设置护理岗位,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合理配置护士人力。3.加强护理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医院护理管理岗位规范化培训,加强岗前、岗中培训,全面提升护理管理人员综合—8—素质,适应现代医院和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者在医院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将护理管理渗透到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主动作为,提升医院管理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医院选拔德才兼备的护理管理干部任护理副院长。(四)拓展护理服务领域1.大力推进老年护理。逐步建立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老年护理相关服务指南和规范。加强老年护理服务队伍建设,开展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要发展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2.加快社区护理发展。加强社区护士队伍建设,增加社区护士人力配备,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加强社区护士培训,使其在加快建设分级诊疗制度和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中,充分发挥作用。鼓励大型医院通过建立护理联合团队等,发挥优质护理资源的辐射效应,帮扶和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护理服务能力,特别是健康管理、康复促进、老年护理等方面的服务能力。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家庭病床和居家护理,为长期卧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老年患者等人群提供护理服务。3.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出院患者提供形式多样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将—9—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逐步完善服务内容和方式,保障护理服务的连续性;与基层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服务机构等建立合作联系,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建立预约就诊、紧急救治的“绿色通道”,提高医疗效率,满足群众健康需求。4.加快护理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护理员管理制度,明确护理员资质、职责、服务规范及管理规范等,保障护理质量和安全。制定护理员培训大纲,大力加强护理员培训,规范服务行为,提高人员从业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行业学会开展护理员的培养,切实增加护理员数量,扩大社会就业,满足群众和社会需求。(五)加快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1.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密切医疗卫生机构与护理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适应护理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科学确定护理教育的规模,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推进学校教学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有效衔接。2.继续加强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发挥闽台合作交流的优势,学习和借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护理服务理念、专业技术经验、教育和管理模式,推动我省护理事业的发展。—10—(六)推动中医护理发展依托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中医护理)开展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新入职护士培训,注重中医护理技术推广和应用,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和学科建设,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能力和水平。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中医科要积极开展辩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认真实施中医护理常规、技术规范,创新中医护理模式。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护理门诊。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慢病管理、养生保健、康复促进、健康养老等方面的作用。四、重点项目(一)护士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新入职护士、专科护士、基层医疗机构护士等人员培训,切实提高护理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专栏1护士能力提升工程新入职护士培训:建立完善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和培训过程管理。按照国家《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的要求,以胜任临床护理岗位为目标,以解决临床护理问题为导向,强化培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培养,创新培训模式和管理方法,合理调度科室资源,提高新入职护士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便捷性,通过两年系统规范、同质化培训,切实提高新入职护士的服务能力和业务素质。—11—专科护士发展计划:以专业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重点开展专科培训,满足患者需求,拓宽护士发展空间,提升护理职业价值。在已开展的专科护士培训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地在老年护理、母婴护理、精神科护理、儿科护理等急需紧缺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科护士培训工作。探索设立专科护士岗位,不断提高专科护士待遇,为专科护士的有效使用提供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