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四文学思潮与运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请输入关键字文学革命缘起之一中国社会转型的现代性焦虑。一方面是破,一方面是立。从载道的观念来看,古典文学所承载的专制主义文化传统大大的束缚了人们的精神和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从中古时代向现代转型,必须全方位推倒。从“立”的方面来讲,晦涩难懂、文言分离的古文不利于传播和普及现代的“民主”“科学”观念,为达到启蒙的目的,必须用普通老百姓能听能写的白话文来写老百姓能懂的文章。文学革命缘起之二晚清以降,在文学上,同时出现了对封建正统文学进行改革的呼声,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谭嗣同、夏曾佑等提出的“诗界革命”:“通行于俗,适用于今”。2、梁启超:“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3、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历来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提到了文学正宗的地位,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要求小说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胡适和《文学改良刍议》八不主义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1891—1962)陈独秀和《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论》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1879-1942)“其所主张容有矫枉过正之处”,“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胡适“其是非甚明,不容反对者有讨论的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决定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陈独秀“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桐城谬种,选学妖孽”钱玄同(1887-1939)刘半农(1891-1934)《我之文学改良观》“王敬轩”双簧信1918年3月,钱玄同托名王敬轩,在《新青年》发表《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汇集了各种反对新文学和白话文的观点,出面痛诋新文化派的荒诞不经,同时则由刘半农以《答王敬轩书》对“王敬轩”的观点一一加以辩驳,大力宣传文学革命的应天顺人。——“双簧信”大大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三)与“学衡派”之争文学论争(一)与林琴南之争(二)与“甲寅派”之争林琴南(1852—1924)《论古文之不当废》《荆生》、《妖梦》《林琴南致蔡鹤卿太史书》章士钊(1881-1973)《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主张尊孔读经,反对学生爱国运动;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学衡派的代表人物: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论新文化运动》胡先骕《评尝试集》学衡派的精神领袖:白璧德白璧德一生宣扬新人文主义。他对西方近代文明持怀疑的态度,认为这种文明由于物质主义的横行而导致了人们道德精神的失落,对西方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浪漫主义思潮恰是致乱之源,故此白璧德一生都在对浪漫主义进行着不停歇的批判。他把救世的目光投向了传统,投向了东西方的古典文化。他不但钟情于西方的希腊、罗马文明和中世纪的宗教文明,而且对东方的佛教和儒家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欧洲的人文主义是拯救人类文明的不二法门。学衡派与新文学派的分歧主要在于:对待传统的态度。五四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确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是背道而驰的,要传统,就不能有现代化;要现代化,就必须抛弃传统。学衡派则认为:现代性源于传统。学衡派反对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对其激进的反传统倾向的批评。《学衡派》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五四文学革命的特征1、理论预设,创作滞后。2、功利为主,审美为辅。反封建,重启蒙,强调思想革命,在一点意义上忽略或牺牲了文学自身的本体追求。3、语言、形式变革为主,文学的内涵更新相对滞后。4、具有未完成性。提出了文学革命的目标,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都是去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五四文学革命的成绩:1、白话文全面推广。2、外国文学思潮如洪水一样涌入。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等,都有人主张、信仰、试验。现实主义尤其是俄国现实主义影响最大。3、文学社团遍地开花。4、文学理论建设初步展开。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白话文学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自己的园地)5、以鲁迅文学创作为代表的白话文学创作开花结果。社团流派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沈雁冰: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或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人生派”。创作方法: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2、创造社1921年6月8日于日本东京成立,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发起人:前期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后期:冯乃超等。刊物:前期《创造(季、月、旬、日)刊》,1925年后,《洪水》、《文化批评》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前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文学(后期)。前期创造社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派),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同时又注重文学的“时代使命”。前期创造社作品丰富,成就较高。3、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胡适等发起聚会,1924年底发展为新月社俱乐部,成员较复杂。1933年消亡。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4、语丝社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因孙伏园创办的《语丝》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代表作家: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川岛、冯文炳、俞平伯等。刊物:《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语丝体”最突出的特点是:着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5、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莽原》周刊而得名。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受到鲁迅的指导。6、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鲁迅。7、浅草社、沉钟社:“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鲁迅)(1922-1934)。主要成员有林如稷、冯至等人。8、湖畔诗社:1922年在杭州成立。发起人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善于写抒情小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0、民众戏剧社1921年5月上海成立,发起人有茅盾、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有《戏剧》月刊,强调戏剧的社会作用,进行戏剧理论的探索和传播。1921年10月《戏剧》停刊,社团解体。11、北大歌谣研究会1922年11月成立,周作人主持工作,主要成员有: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胡适等。主要收集、征集、整理民间歌谣。创有《歌谣》周刊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的改革(1917-1923)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胚胎于强学会。强学会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为了变法维新在北京设立的一个宣传政治改革、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的组织。1898年变法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同意设立京师大学堂,但筹备期间,发生了戊戌政变。戊戌政变以后,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尽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被保存下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京师大学堂被占并遭到严重破坏,藏书损失殆尽,不得不停办。1902年10月14日,京师大学堂第一次招考,12月17日正式开学。解放前,北京大学就以这一天作为校庆日。1919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造。蔡元培名言“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资格养成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本校的宗旨,每年开学时候总说一遍,就是‘为学问而学问’。”蔡元培论大学《读书与救国》:“学生在求学时期,自应惟学是务,朝招暮暮,自宜在书本子里用工夫。……予若现在有一班学生,借爱国的美名,今日罢课,明天游行,完全把读书忘了,像这样的爱国运动,是我所不赞成的。”“今日学生界之浮嚣现象,余至不赞成。盖学生究在‘学’的时代,不宜多问外事。……余近观欧洲各国,自大战以还,政治经济亦罅漏百出,虽不乏热心之士,奔走呼号,以解决现实之问题,但终有若干潜心学问之士,埋头研究室内,以谋未来之大计,此则深愿教育界同人之深省矣。”办学宗旨: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在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筹安会之发起人,清议所指为罪人也,本校教员中有其人,以其所授为古代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教员中间有喜作恻艳之诗词,以纳妾为韵事,以赌博为消遣者,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学生而与之堕落,则姑听之。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且公私之间,自有天然界限。梁漱溟辜鸿铭黄侃刘师培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是兼容并包的北大,是一个各种思想、各种声音都可以并存,多元、开放、宽容、民主的北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蔡元培先生重塑了北大,也重塑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