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群体决策理论群体理性决策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群体决策的基本概念、群体决策的分类和有效程度,理解和掌握多人决策环境下基本决策过程及原理,掌握和应用群体决策分析方法,提高参与群体决策的素质。•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介绍群体决策的决策目标、决策过程与决策机制的特征、各类群体决策的分析方法。难点:竞争情况下两人决策、沟通情况下的两人或多人决策、专家判断的合成理论及悖论。课程导入•在现实生活中,决策往往是群体行为,是由多人参加的活动。•如各种委员会、董事会、代表大会等就是这样的群体决策机构。这些组织的成员、代表就是群决策者中的组织部分。作为群体决策,其决策程序、决策评价标准与单个决策者的决策有很大差异,在决策原则、方法等许多方面都有新的内容。•群决策已成为数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和决策科学等等多门学科研究的共同交叉点。不同学科对群体决策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形成了群体决策复杂多变的名词术语。由于群体决策问题具有内在复杂性、众多学科交叉特性以及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形成了群体决策各种各样的研究模型,也正是因此,至今群体决策也没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统一定义。§8.1群体决策概述•8.1.1群体决策的定义•8.1.2群体决策的基本假设•8.1.3群体决策的有效程度•8.1.4群体决策的分类•8.1.5社会选择问题8.1.1群体决策的定义•群体决策是群体成员共同参与做出决定的过程。群决策主要研究多人、多个决策主体如何做出“统一”的有效抉择。•由不同知识结构组成的、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可以互相启迪、具有丰富知识的信息综合体,在决策理论中称为群,群体制定决策的过程称为群体决策。•多个个体组成群体,个体间可能是合作的,也可能是竞争的,还可能是复杂联合的以及合作基础上的有限竞争等。但必须合作抉择出统一的决策行为。国外学者Hwang在1987年对群决策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后,给出一个群决策的定义:即群决策是把不同成员的关于方案集合中方案的偏好按照某种规则集结为决策群体的一致或妥协的群体偏好序.这个定义强调了群体决策过程是寻找每一个决策个体都能够认可的群体效用函数。这个过程看起来是一个静态过程,而实际上,个体决策者在形成最终的一致或妥协的群体决策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可能这个决策个体意见的一致或妥协过程不得不反复进行直至决策者群体的一致性偏好最终得以形成。Luce和Raiffa认为群体决策问题是定义一个“公平”的方法集结个体的选择来达成一项社会决策。正如Arrow所解释的那样,这个问题变成了集结个体偏好类型以至于产生由这些个体组成的社会唯一的偏好类型。因为能够产生这种唯一的偏好方法有很多,但并不是都是“公平”的。群体决策研究者的目的是找出这种“公平”的集结方法。群体决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a)确认群体在这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的性质和问题产生的原因,给出满意地解决这些问题的标准。•(b)找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c)分析可选择的方法,通过群体讨论,比较并权衡各种办法的利弊,做出有可能获得最佳结果的决策。8.1.2群体决策的基本假设•假设8-1:任何个体决策者难以做出完美决策。•假设8-2:至少有两名决策者需要共同负责决策。•假设8-3:群决策一般来说是非结构化的复杂决策问题。•假设8-4:群决策的结果应该是个体决策者的偏好形成一致或妥协之后得出的,即符合Pareto原则。•假设8-5:群决策结果受到所采用的决策规则影响。•假设8-6:群决策效果受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影响。群体决策结果受所采用的决策规则影响2000年奥运会举办地投票情况悉尼北京曼彻斯特柏林伊斯坦布尔30321197(被淘汰)3037139(被淘汰)374011(被淘汰)4543(被淘汰)8.1.3群体决策的有效程度•(1)群体决策的有利因素•(2)群体决策的不利因素•(3)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对比•(4)群体极化•(5)群体决策的改善群体决策的有利因素•集思广义;•益于决策实施;•分担责任。群体决策的不利因素•趋于压力在群体里制定决策时,每个成员在表态时往往有一定的压力。期望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合群的群体成员,往往趋向于不提出不同的意见,或保持沉默,或者附和多数人的意见。在面对一个强有力的绝对多数情况下,不管理由是否充分、决策是否恰当,其决策也往往为大家所接受。在某些群体中,如群体被一个有才干的人所掌握,这个人由于他的坚强个性和能言善辩,以及在组织中的地位、声望和身份,就可以左右组织的决策。虽然这些品质和特征,没有一个为做出决策所必需,然而他们在人们中起到抑制群体讨论,降低其他成员的创造力,妨碍其他成员做出积极贡献的作用。•固执己见“固执己见”也是群体决策中的一个障碍。通常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具有一个以上的可行方案,而群体各个成员又有其个人的偏爱。有些时候,一个成员会坚持他自己的意见,而且认为,否定它就意味着失去了面子。因而这种个人的意见之争会演变成意气之争、个人成败之争。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对比•决策的正确性群体决策由于多人参加,有更多智慧和更多方面的知识,能产生比较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具有错误校正的机制。并且个人对问题环境的了解是多方面的、具体的,通过讨论得出的决策可以将各个人的判断结合在一起,更少片面性。因而,群体决策比较切合实际。•决策的快捷性群体决策的过程,是群体成员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争议,需要比个人决策花费更多的时间。•决策的创造性群体决策由于受多数相互不同意见与论点的约束以及心理因素影响,不易使决策具有大的创造性。因而个人决策适于工作结构不明确、需要创新的工作,而群体决策则适于任务结构明确,有固定的执行程序的工作。•决策的风险性有两种观点:群体决策可以抑制大胆冒进和风险,在选择较多或较少风险型的两种行动时将倾向采用较保守的决策。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相比,群体决策具有一种敢冒更大风险的倾向。群体决策会具有更大风险性的原因在于:在群体决策中,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存在从众性,当群体中大多数人愿意承担风险时,将隐瞒自己的意见而附和合众议。同时在群体决策中,责任往往由群体承担,一般成员容易滋生不负责任的倾向,敢冒更大的风险。群体极化•群体极化的含义:群体成员在进行决策时会使群体决策更具有倾向性,也就是说做出的决策会比个人自己做出的决定更加极端。如果个体在群体讨论之前,对某个决定已经具有了赞同的倾向,那么在讨论后,这种赞同的倾向会更加明显;相反,如果在讨论前,个体对某个决定已经具有了反对的倾向,那么在讨论后这种反对的倾向也会得到加强。•群体极化产生的原因:(1)责任分散(2)信息的影响群体成员在自己做出决定时,并不能想到自己做出的决定的所有理由,但在群体讨论中,每个成员的意见综合在了一起,占优势的观点就会获得更多的观点的支持,这样有些群体成员就容易被说服,从而使他们改变观点。转向这种有说服力的观点。所以在群体讨论中,群体就更倾向于支持在群体讨论之前略占优势的那些观点。(3)文化的影响在群体讨论的情况下,通过讨论评价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会进一步得到强化。比如崇尚冒险群体决策的改善•使群体成员成为评议者;•减少倾向性意见;•推定“唱反调”的角色;•反复。8.1.4群体决策问题的分类•Hersanyi根据群中成员的行为把群体决策问题分成两大类。•一大类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出发,追求群作为整体的利益的集体(collective)决策,它研究各成员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群决策问题;•另一大类是群中成员追求自身的利益和与其他人对立的价值,即成员间存在利益冲突的对策(或称博弈)问题。•群决策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有投票表决(选举)体制,社会选择理论,委员会理论,队论(teamtheory)与分散决策,递阶优化,专家评估,一般均衡理论,对策论,谈判与仲裁等等。8.1.5社会选择问题•人类社会一经形成,就存在着社会选择问题。所谓社会选择是指公众就有关的重要问题,如重要职位的人选,政策的制定乃至国家政治体制的确定等等,进行群体决策。•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采用过的社会选择方法主要有传统、独裁、投票表决和市场机制。社会选择问题•Luce和Raffia(1957)指出:“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所谓社会选择就是要根据社会中各成员的价值观和对不同方案的选择产生社会的决策。即要把社会中各成员对各种状况的偏好模式集结成为单一的社会偏好模式。从个人对社会状态的备选方案的偏好产生社会偏好的最常用的方法或步骤是:惯例,常规,宗教法规,职权,独裁者的命令,投票,市场机制等等。这些方法并不全都公平合理……因此,我们的任务之一是要判断有哪些方法能充分考虑社会中各成员的福利。”小结与思考•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区别与联系?其要素有何不同?•群体决策的有效性如体发挥?其不利因素如何规避?•群体决策问题的分类标准?§8.2两人联合决策•两人联合决策往往出现在这样的决策环境下:双方希望在一项风险行动或事业中合作,作出共渡风险的安排。如果此项事业获得成功则分摊所得利益,如果失败则共同承担所受损失,现通过例子来说明。•假设有两人(企业)拟联合经营某种产品,有两种后果:赢利x或亏损y,并设两人对赢利或亏损的概率估计都一样。由于两人对风险所持态度不同,对于此联合行动的可接受程度随之不同。例如,一人可以接受一种赢利10000元和亏损5000元的联合行动,而另一方则较保守,只能接受亏损数额较小而赢利随之较小的行动。甲和乙的风险曲线X(盈)Y(亏)拒绝区接受区乙甲100005000图8-2先假设某甲赢利10000元亏损5000元的概率各为0.5的这个风险事件用(10000/-5000)表示,处在拒绝区内。不过(5000/-1750)却处在可接收区,这说明此人可能有兴趣去寻找一个伙伴来分摊此风险事业,各自承担处于个人可接受区的股份。另一人员某乙的风险曲线与甲的风险曲线类似,如图8-2所示,但接受区范围较大。两人有不同的风险态度,也有不同的接受和拒绝区。然而谁都不可能接受事态体(10000,0.5;-5000,0.5)。双方有无可能承担风险以及如何分摊风险?现称盈亏比为风险比例,(10000/-5000)称初始风险比例,原点和点(10000/-5000)之间的连线上各点均系初始风险比例。成员乙在绝大部分盈值范围内可接受大于初始风险比例的事态体,而成员甲在约一半的盈值的范围内也能接受初始风险比例。可见,10000/-5000这样的风险比例,单方面承担不行,但双方共同承担却是可行的。例如,各承担(5000,0.5;-2500,0.5)的事态体,处在双方的可接受区内。X(盈)Y(亏)拒绝区接受区乙甲100005000进一步看右图的风险曲线,如还均等分股的话,成员甲就接受不了,虚线处于其拒绝区内。这时可考虑按另一种非均等风险比例的方式分摊。从图8-3可看出,成员甲能接受(5000/-1750)的风险,而成员乙能接受(5000/-3250)的风险,两人如联合起来,正好能接受(10000/-5000)的风险。这种非均等比例分股的办法意味着一方给另一方某种数额的风险补偿费,然后双方都会同意承担自己可接受的风险股份。联合行为中的各参数可用下式表示:LmSLGmSG1111式中,G1为成员甲的可能赢利,L1为成员甲的可能亏损,S为成员甲接受对方的补偿风险费,m1为成员甲允诺承担股份比例,G、L分别为该项行动可能赢利和亏损总数。图8-3•在本例中,设成员甲可能接受的风险为(5000/-1750)。则有:•甲在接受对方支付500元补偿风险费后,能够承担此行动的45%的股份。所谓补偿风险费并非要事先支付,只是在亏损情况下乙方额外承担的数额。对成员乙也可列出这样一组方程,并将算出同样的结果。)5000(175010000500011mSmS500%451500067501Sm,•当然,最初看起来不大可能出现一方承担风险(5000/-3250),而另一方只承担风险(5000/-1750)这样不对等的情况。但是,由于总的风险事件超出任一方承受能力,而分摊后又处在双方可接受区域之内,采取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