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本学期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第二章商品经济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第四章资本流通与交易费用第五章平均利润、利息与地租第六章资本主义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第七章资本积累与企业社会化第八章资本积累与国家的经济参与第九章资本国际化与国际垄断第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导论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生产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机制第十三章社会主义企业经营机制及其市场兼容性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第十五章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再生产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本章概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学习意义。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基础存在发展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首先是一个有目的的劳动过程,是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人类进行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一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1.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1)从再生产过程来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可以表述为四个环节:生产(直接的生产关系)、分配、交换、消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2)斯大林从生产关系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把生产关系概述为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2.经济规律:即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是经济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规律具有客观性。(2)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马恩全集3、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生产力的构成,两种观点:(1)生产力是由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要素构成的。(2)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同生产工具两项,构成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方式是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13-05.mpg4.必须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共同构成社会形态(2)二者的辨证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一起共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二、政治经济学的特点:是一门具有强烈阶级性的科学(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革命性政治经济学往往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和呼声(二)具有科学性揭示了社会经济的运动规律三、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一)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可以加强对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二)可以自觉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三)有利于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坚持邓小平理论(四)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学好专业课及其它经济科学奠定理论基础第一章思考题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试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来分析说明某个问题第二章商品经济本章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本章分为四节,主要阐述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内容。第四节自己阅读。商品经济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要借助于货币交换为媒介的一种经济形态(以交换为生产目的)。相对于自然、产品经济而言。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理论第一节商品一、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1、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前提条件。2、交换价值: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也称抽象劳动。(具有同一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他反映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劳动产品;必须通过交换满足他人的需要.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指各种目的、方法、程序、对象和结果都不同的劳动.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使用价值.2、抽象劳动: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价值人的脑、神经、肌肉、手等的耗费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人类同一次劳动过程中存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劳动二重性理论首先由马克思发现和证明三、价值量价值量-劳动量-劳动时间长短1、价值量的决定: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价值量的计量:由简单劳动(基本计量单位)决定,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自身,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多倍。折算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实现的。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是每个没有任何特长的普通人都能进行的劳动。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但在同一时期,各种劳动复杂程度的差异是明显存在的。3、影响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因素: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具体的劳动生产效率。取决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劳动组织和劳动管理,生产设备的组合和功能,劳动对象的状况以及自然条件。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部门)。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生产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它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但二者往往又存在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原因:1、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总根源。简单商品经济内包含着一系列矛盾:(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3)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只有经过交换,价值被承认,才能解决主要矛盾,从而解决其他矛盾。2、私、社的矛盾决定和支配着简单商品经济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支配着商品生产的扩大和缩小。3、私、社的矛盾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包含着资本主义矛盾的萌芽,随着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分工的发展,私、社的矛盾逐步发展为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第二节货币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一)价值形式:指商品的内在价值通过商品交换而得到的表现形式。1、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的在个别场合简单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包含了价值形式的本质特征,包含着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1只绵羊=2把斧头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2、总和的和扩大的价值形式2把斧头3件上衣1只绵羊=5公斤茶叶1克黄金一定量其他商品证明了商品具有无差别的价值,价值表现更为完全、充分,但交换经常发生困难。3、一般价值形式2把斧头3件上衣5公斤茶叶=1只绵羊1克黄金一定量其他商品革命性飞跃: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交换通过媒介物进行。4、货币形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二、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一)起源: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二)本质:一般等价物,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三)职能:指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固有的功能。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由货币的本质决定。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外在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两大因素:商品价值、货币币值650元2、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决定着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又反过来实现和促进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市场货币需要量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通领域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问题:我国这两年的经济通胀是不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增加造成的?铸币:指按照一定的成色和一定的分量铸造成某种形状的金属货币。纸币:指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为何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为纸币不是按照自身的价值,而是按照他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来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通货膨胀:在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情况下,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指物价持续、总体上涨。电子货币3、贮藏手段:货币作为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退出流通被贮藏起来时执行的职能。执行职能时,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实行金属货币时,货币储藏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渠道。”4.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价值单方面转移的职能。起因于赊帐的商品交易货币流通规律改变5.世界货币:当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时执行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贵金属货币第三节价值规律一、内容:1、价值的决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价值的实现: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二、表现形式: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唯一表现形式。原因:1、价格不会与价值偏离太远。2、从较长时期同一商品看,价格与价值相等。3、从全社会、同一时期不同商品看,商品总体上价格与价值相等。所以,从总的趋势、平均的看,价格与价值基本上是一致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三、作用1、调节社会生产,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2、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对生产者起物质刺激和优胜劣汰的鞭策作用,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技术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出售先进高低等价落后低高等价四、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1、市场机制: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指机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作用机理。市场机制包括供求、价格、竞争、风险四个机制。2、市场调节:指市场机制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调节作用。思考题1.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怎样?2.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它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3.货币、货币的本质及职能。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本章主要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本章分为四节内容: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的增殖运动;剩余价值最大化;工资。本章内容都较重要。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简单商品生产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首先是拥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货币是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活动的出发点和首要条件。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二者的区别在运动中,二者有着不同的流通形式。(一)货币的流通形式与资本的流通形式:作为货币的货币,它是商品流通的媒介,流通形式:W-G-W作为资本的货币,他的流通形式是:G-W-G’(G‘=G+△G,△G即)m1.二者的共同点:都由两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同样是商品与货币相对立。2.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1)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为使用价值;后者为价值(2)流通的内容和实质不同:前者流通的内容是使用价值,实质是劳动的交换;后者流通的内容是价值,实质是价值的增值。(3)运动的限度不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