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金融学框架研究_第一章 从金融发展理论到发展金融学(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8发展金融学框架研究第一章从金融发展理论到发展金融学(一)发展金融学是以原本隶属于发展经济学中的金融发展理论为基础而独立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从发展经济学乃至经济学大家庭中去寻找“养料”以及可资借鉴的元素,就显得既可能又必要,同时,详细、深入而又完整的理论溯源无疑会有助于发展金融学命题的提出及相关的后续研究。本章共分为四节:第一节是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第二节是金融发展理论的酝酿;第三节是金融发展理论的初步形成;第四节是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第一节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总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和经济现象的解释。因此,作为现实生活中较早出现的一种经济思想,昀早对货币流通、价值形式、信用等货币金融问题进行探讨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先哲,如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①,但无论是他们还是重商主义者和早期货币数量学派对货币及其本质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一种相对较为肤浅、稚嫩的阶段。至于古典与新古典学派,在对待货币的态度上也有惊人的一致,他们均认为货币对实质经济并不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货币中性论和货币媒介论。由于该阶段所持货币观基本趋于一致,因此,本节将其统称为“货币面纱论”。一、古希腊先哲的货币观柏拉图(Plato)长期从事哲学的讲学活动,是当时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和政治家。在经济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理想国》和《法律论》,而他对农业、分工、交换以及货币的观点就主要体现在其中。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提出了解决当时社会危机的途径。他认为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下,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引起阶级分化,造成了贫穷、腐化、堕落与不安定。因此,财富和穷困是社会上的两①此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经济思想大都从属哲学、神学和政治学,经济学还没有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大罪恶,财富是奢侈放的父母,穷困是卑鄙龌龊的双亲。这种由富人和穷人组成的国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富人的国家和穷人的国家两个国家,两者放在一起,永无太平之日,并由此提出“理想国”的设计。“在此理想国内,农业被看成理想国的经济基础,同时肯定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必要性。他认为城邦之间和城邦内部既然存在着分工,因此必须有专司输入和输出、从事购买和售卖的商业和商人。正因为有了市场,就必须有货币。他从分工出发看到了分工、交换、货币和商人的关系,认为货币是为交换服务的,意识到了货币可以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但柏拉图又反对把货币作为储藏手段,主张禁止放款收息和抵押放债。而其主张的目的则是为了防止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对奴隶制自然经济的侵蚀和破坏。”①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作为一位天才的思想家,博学多才(erudite),对当时各门科学都有精深研究,著述颇丰,在《政治论》和《伦理学》两部著作中都有对分工、交换与货币的阐述。他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值。前者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也是有限的,是合乎自然的。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无限的,也是违反自然的。在这类活动中,高利贷尤其可恶,它不是对金钱的自然使用,而是从金钱本身获取利益,在一切生财方式中是昀不合乎自然的。此外,亚里斯多德在论述“货殖”的生产过程时还论述了交换从物物交换转化为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零售业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的交换,即大商业。他认为零售商业的交换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不属于“货殖”,而大商业目的是货币无限增殖,已不属于家庭管理。由此可见,亚里斯多德已觉察出商品交换从商品→→商品,到商品→→货币→→商品,再到货币→→商品→→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实际上已区分了货币和资本,在简单商品流通中货币执行单纯流通手段职能,而在货币增殖过程中货币执行货币资本职能。无庸置疑,古希腊哲学家对于货币的论述虽然还比较肤浅,但是它已触及到货币的某些本质,如货币的交换与流通职能等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就为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在16~17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提供了思想与物质上的准备。②①马涛:《经济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2页。②事实上,古希腊之后古罗马也是欧洲的又一奴隶制国家。在奴隶制经济衰落的过程中,出现了早期基督教的经济思想,如奥古斯丁提出的“公平价格”(fairprice)概念,就为中世纪教会作家所继承和发展。但由于货币在其著作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故在此从略。20二、重商主义者的货币观与古希腊先哲们将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放在哲学和政治学著作中有所不同的是,重商主义者率先将包括货币金融在内的经济问题作为一个单独的范畴来研究,从而将货币与经济联系在了一起。16~17世纪是西欧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进入初步发展的时代。①重商主义者代表和反映当时商业资本的利益,为资本原始积累摇旗呐喊。他们认为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因此,货币必须具有金属的内容和实质价值,而不能由其他物品所代替。他们提出,一个人货币多了,他的财富便会增加;如果一个国家货币多了,国家也就富庶了。重商主义还认为,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前提,流通才是财富的直接来源。原因在于,对外贸易是增加一国货币数量唯一的手段。所以,作为一个国家应该尽全力保藏货币,不使货币外流。在对外贸易中,要坚持少买多卖的原则,为国家聚敛财富。他们认为,一切购买都使货币减少,一切售出都使货币增加。(一)早、晚期重商主义不同的货币观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重商主义可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前者被马克思称为重金主义,因为这时候的重商主义者以守财奴的眼光来看待货币,以尽可能多的保存财富为目的,尽量少买,昀好不买。因此,早期的重商主义又被叫做货币差额论。早期代表人物主要是威廉·斯塔福德(WilliamStafford),在其主要著作《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中述说了保持和增加英国货币,积累货币财富的措施和主张,提出了尽量将货币保藏在英国而不使流向国外,这当中就包括反对从外国输入商品,特别是反对从国外输入奢侈品,也反对外国商人用英国的原料加工后再输入的制成品。同时,极力反对当时由于社会上铸币不足值的货币,而使商品价格上涨、足值货币流向国外的现象。晚期的重商主义马克思称之为名副其实的重商主义。他们以资本家的头脑对待货币,认为货币只有通过运动,将货币投入流通,才能取得更多的货币。晚期的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托马斯·孟(ThomasMun)就是其中昀主要的代表,他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率先提出了“贸易差额论”,对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货币差额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认为货币只有投入流转才能增多,对内贸易不能使国家致富。因此,他主张输出货币,取消禁止货币输出的法令,借以发①西欧的封建制度存在于公元前5世纪到17世纪中叶,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说是封建主阶级的经济学说,其中基督教教会经济思想居主要地位。当时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都由宗教思想、神学观点所支配,哲学、政治学、经济思想都带有神学性质,且出自“经院学派”,由教会所垄断。这一过程一直从5世纪持续到15世纪末,贯穿封建社会早期和兴盛时期。21展对外贸易,认为只要坚持多出口、少消费的原则就能保证货币净输入,使国家富裕。(二)对重商主义者货币观的简要评价重商主义的货币观主要体现在社会财富的观念和对货币的态度。在社会财富观念上,重商主义者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都一致反对古代社会和中世纪思想家维护自然经济、鄙视货币财富的思想,认为货币(金、银)是昀好的财富,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金银,并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这一观点不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货币资本的强烈要求,而且反映了当时西欧流行的求金欲和拜金狂。①在对待货币的态度上,早、晚期重商主义者稍有不同。首先,早期重商主义主要把货币看作是储藏手段,即以储藏货币形式积累财富;晚期重商主义者则把货币看作是在运动中增殖自身的手段,看作是货币资本,主张把货币投入流通以带来更多的货币。这一点无疑是进一步肯定了亚里斯多德上述对货币的划分。其次,早期重商主义坚持的是'GWG−−的流通公式,晚期重商主义则是坚持货币的''GWPWG−⋅⋅⋅⋅⋅⋅−的运动公式。昀后,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每一次对外贸易都须出超,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只要贸易总额出超,从而保证本国货币财富的增加,在一定时期或对一定国家出现外贸逆差也可允许。总之,难能可贵的是,重商主义者已经开始真正注意到货币参与商业经济循环及其对现实经济活动的影响,虽然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还没有过多的涉及。三、早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观重商主义者虽然没有涉及货币对经济活动的具体影响,但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已经要求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就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回答,②亦即早期货币数量说所关注的货币数量与货币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古典经济学派的众多成员都做出了相近或相似的经济学解释,并由此构成了影响深远的早期货币数量学①重商主义者实质上属于货币金属论(MetallicTheoryofMoney),与此相对立的是货币名目论(NominalTheoryofMoney)。货币金属论从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的角度认识货币,将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其价值为贵金属的价值所决定。货币的本质就是贵金属。货币名目论从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的角度认识货币,完全否定货币的商品性,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主张货币只是一个符号、一种票卷、一个名目上的存在,具体表现为货币国定说、货币职能说、货币票卷说、货币抽象说等观点,其早期代表性人物有尼古拉斯·巴本(NicholasBarbon)、孟德斯鸠(CharlesMontesquieu)等。参阅周延军:《西方金融理论》,中信出版社1992年,第24-39页。②在16世纪的重商主义时代,欧洲人在南美大陆发现了金矿和银矿,于是,许多欧洲人涌向南美开采金银,随之大量的金银涌向欧洲,致使欧洲各国的物价大幅度上涨,因此,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就成了当时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22派。①(一)早期货币数量论的主要代表法国的博丹(JeanBodin)认为金银的价值与一般的商品价值相同,金银的数量增加,其单位价值就降低,用其交换的商品价值自然就要上涨。意大利的达凡查梯(BernardoDavanzati)认为,社会上的一切物品的总量与流量的全部金银相等价。人们为得到物品以满足多种需求都愿得到金银。假如其物品能对一国、一市或一人带来一定的效用,则此物品自然能值该国、该市或该人所有金银相同的一部分。英国的托马斯·孟则把货币数量说扩大应用到货币的对外价值。他认为货币数量充足时,由于商品价格上涨而使汇价低落;货币数量缺乏时,亦由于商品价格下跌而使汇价上涨。②洛克(JohnLocke)进一步发展了早期的货币数量说,成为早期货币数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将普通商品的价值区分为固有价值与市场价值,认为固有价值基于它所满足的欲望,市场价值则为供求关系所决定。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分两种价值。货币的市场价值也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在市场价值方面,普通商品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而货币由于能够换取世界万物,所以货币具有无限的需求,不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形。因此货币的价值就完全由供给数量来决定。他认为对于货币的需求,各地都差不多相同,用途也总是一样的,其数量愈减少,货币价值就愈增高,购买力也就愈增大。尤其是货币缺乏时,由于没有可以代替之物,同量的货币就能与较多数量的商品交换。坎特罗(RichardCantillon)在洛克研究的基础上,又对货币数量增加引起物价上涨的过程作了论述。这是他对早期货币数量说的一个贡献,也是将这一理论引入并深化的先驱。他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由于金银矿的开采而造成的货币数量增加,另一个是由于对外贸易的顺差而造成的货币数量增加。假如流通货币量的增加是由于金银矿的开采而引起的,则金、银矿的所有者、企业主、矿工与其工作人员的收入必然随之增加。这些人的收入增加,必将使其支出同比例地增加。因而使其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上涨,这又引起生产这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