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价值与汇率丛培华内容提要本文将汇率放在国际价值及其量化方法的基础上,阐明了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低,决定了其低端类产品相对价值低,在供求平衡转化为竞争条件下,由等值汇率转化为不等值汇率的过程,并对购买力平价说和巴-萨效应说的局限做了简要评析,提出了如何判断汇率是否低估的客观依据。关键词:国际价值等值汇率不等值汇率金本位之后,虽然研究文献很多,但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和量化方法,汇率问题一直是个迷。本文以已有成果——国际价值及其量化方法⑴为基础,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破解此迷。一、国际价值及其量化方法简述(一)、国际价值尺度。根据相对价值原理,和劳动量、产品量、价值量、货币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对各国都可生产的m种产品,用价格ijp数列的和ijp,作为一般等价物即价值尺度,以其中包含的价值作为一个基准计量单位。各国各种产品的相对价值,用m种单位产品的组合即“一篮子”产品,作为总体价值尺度,表现为ijrijijppp(1)rijp叫做总体相对价值,同时有:1rijp(i=1,2,……m,表示不同的商品;j=1,2,……n,表示不同国家;)。这样形成的相对价值rijp,抽象掉了各国劳动量和币值差异。这样的价值尺度,也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简称为量值统一的价值尺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寻求国际价值尺度是从如何确定国际贸易的交换价值和利益开始的。在金本位时期,历史和自然以及经济规模等条件,给人类社会提供了“天然”的国际价值尺度和世界货币。实际上,黄金曾经能够作为国际价值尺度,是因为它的总体相对价值在各国相等⑵,即gjgnijinpppp(2)这就是说,以一种产品作为国际价值尺度,必需满足(2)式要求的条件。也可从m种单位产品中抽取部分ijp,组成“小篮子”作为价值尺度,如下式:kjknijinpppp(3)式中,k<m。rijp在各国有差异,但只要k达到一定的数目,就可在rijp有高有低的情况下互相抵消,使(3)式成立。(二)、国际计算价值。在经济成果jgdp=ijijpq中,各国都是以价值作为同度量尺度,既表现价值总量,也反映着使用价值总量的规模。对rijp用各国产量或最终产品量加权平均,得到国际计算价值ripijijijijpqpq(4)用rip替换jgdp中的ijp,就是jGDP=riijpq(5)这就是各国按统一价值计算的、可比的经济成果总量。在动态比较时,则用统一的不变价值。(三)、国际交换价值。国际交换价值的形成,不是由国际计算价值而来。在进入交易之前,各国会先根据各商品相对价值的差异,寻找伙伴。某商品相对价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这两国可供分享的相对利益基础:出口国获得了相对利益,进口国节约了劳动时间。若两国平分这块蛋糕,则交换价值为2rijrinpp(6)这两国成交后,其余较大值与较小值的所属国,又按中值成交,依次类推。最后会稳定在用各批次的成交量对其加权的平均数上,用ˆrip表示,叫做国际交换价值。通常所说的平等互利,即是这种情况。由供求等因素影响,围绕ˆrip波动的国际交换价格,记为rip。国际计算价值与交换价值都处于各国相对价值数列的中间位置,二者会比较接近甚至重合,但其形成机制和意义是不同的。二、等值汇率与不等值汇率将一篮子单位商品所含价值作为一个国际价值单位,记为1国际元,用某国币值表示的单位商品价格之和,就是它对1国际元的币值指数。以下表数据为例,j国为40,n国为10。两国对国际价值尺度的币值指数之比,即为两国间的等值汇率。用符号表示,就是/ˆjnR=ijinpp(7)两国两产品单位价值表1单位价值(元)价值结构ijpinprijprinp产品h2420.60.2产品d1680.40.8代入数据,j币对n币的币值指数,为/ˆjnR=4。等值汇率的变化,取决于两国一篮子单位商品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化。但这里的物价指数,与各国内用消费结构加权而来的物价指数是不同的。各国的消费结构有差异,而一篮子单位商品是抽象掉了结构差异的。按表1相对价值格局,在供求平衡状况下,n国进口j国的产品d。按中值成交,ˆrdp=0.6国际元。与成交额相比,两国按各自本币计算,相对收益水平相同。即(24-16)/24=(8-6)/6。后来,j国为与别国竞争,放弃相对收益,按rdp=0.4国际元出售。其价格指数记做jnPR,为2/3,其倒数即n国对j国的购买力指数,记做njqR,为1.5。n国的绝对收益为4,增加1倍,相对收益由1/3扩大为100%。现在进入具体场景,让表1中的n国与j国,分别代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令产品h和产品d,分别代表高端类产品和低端类产品。低端类产品,即简单劳动的成果,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技术要求低,它的实物劳动生产率在各国基本相同。其相对价值在两类国家间的较大差异,不是由其自身的科技水平和自然条件等等差异形成的,而是由两类国家总体科技水平,从而劳动者收入水平的较大差异,在相对于高端类产品相对价值的反差中形成的。发展中国家竞相低价出售自己的低端类产品,通常采取的是让本币对外贬值的方法。将前面等值汇率4,调整为6,仍按ˆrdp=0.6国际元成交,同样可形成发达国家的购买力指数为1.5的效果。先前用n币6元换得j币24元,买j国产品d一个,现在换得36元,买1.5个。与等值汇率相对应,将离开国际价值尺度,人为地调整形成的汇率称为不等值汇率,记为/jnR。据上述,有/jnR=/ˆjninppRR=/ˆjnRnjqR(8)即不等值汇率表现为等值汇率与n国货币购买力指数的积。不等值汇率对一方是贵买贱卖,对另一方是贵卖贱卖,这是在发展中国家低端类产品供过于求、同时对发达国家的高端类产品求大于供的条件下形成的。总体上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以及人均收入水平越低,则一个发展中国家低端类产品相对价值越低。在放弃相对收益的情况下,其货币对发达国家货币贬值的幅度就可以越大。世界银行公布的2001年购买力平价和汇率的比较资料,从趋势上可以反映各国等值汇率与不等值汇率的关系⑶。以美元=1,各国购买力平价与汇率的比值由高到低排列,其中,日本:157.63/121.53=1.297;英国:0.70/0.69=1.0027;法国:1.03/1.12=0.9224;俄罗斯:8.80/29.17=0.3016。中国:1.88/8.28=0.2268;印度:7.77/47.72=0.1629。上述比值与各国人均收入水平,可以表现为较强的相关关系。令//ˆjnjnRR=y,即前述价格指数,也即上述比值,用x表示用(5)式除以各国人口而来的人均收入,若用直线形式表示其关系,就是y=a+bx(9)上述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货币对发达国家贬值及其幅度,是以科技水平决定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为基础,以低端类产品供过于求和竞争为条件形成的。按劳动力规模计算,若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劳动力比例适当,国际市场供求平衡,则完全可以采取等值汇率,获得本应获得的相对收益。随着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差距的缩小,发展中国家产业逐步升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不等值汇率将逐步向等值汇率靠拢。但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发展中国家货币升值的速度,应以人均收入的相对提高程度为基本依据,具体可用按(9)式计算的回归趋势值作为参考。由上也可得到:不等值汇率与等值汇率离差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国家之间,其汇率是等值的或接近于等值的。三、对购买力平价说和巴-萨效应说的简要评析。在汇率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购买力平价说和巴-萨效应说。购买力平价说,是卡塞尔在汇率理论的研究中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最初发表在1916年的《经济学杂志》上,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卡塞尔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的基本公式就是我们前面使用的币值指数,即等值汇率。卡塞尔是排斥价值论的,例如他说:“正象在实际生活中拒绝按照‘价值’进行计算,拒绝采用无尽无休的交换比例,而采取以价格为依据的一般计算一样,经济科学也应该彻底推翻所谓价值学说,而发展价格学说⑷。”因此,他的方法没有被正确理解,甚至连“合理内核”也被许多人丢弃了。与卡塞尔相比,笔者仅仅多走了一步:用那“一篮子”产品作为一个国际价值尺度单位,来衡量各种产品的相对价值,将国际价值与世界货币以及国际贸易利益等问题,在李嘉图、马克思等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可通过量化具有可操作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进行各国经济比较,也是以著名的“购买力平价说”作为理论基础的,但却偏离了卡塞尔的思路,使其价值尺度不具有科学性和统一性⑸。“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是对1964年巴拉萨和萨缪尔森相同论点的简称。两人的论文分别是《购买力平价学说的重新评估》和《贸易问题理论短论》。他们将“一篮子商品”分为“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认为各国“可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形成了现实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差,随着发展中国家“可贸易品”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其汇率应当相应升值。由于其理论和方法与实际脱节,致使后来学者们的许多实证研究,未得出确切一致的结论。与本文前述相比较就很清楚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把“可贸易品”作为一个整体,抹杀了高端类产品和低端类产品的区别;发展中国家低端类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一定由助于其相对价值的提高,反而可能加剧其供过于求的状况;同时,在放弃相对收入的情况下出口,使得收入水平慢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甚至长期不增长。然而,巴-萨效应说也包含着思想闪光点。其解释现实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差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将“一篮子商品”进行分组的思路也是对的。购买力平价说和巴-萨效应说的的共同局限,在于手中握着国际价值尺度,竞不知为何物,也就不可能由收入水平决定的低端类产品的总体相对价值,在供求与竞争作用下,引出不等值汇率。四、本文对实际问题的意义近几年,日美压我人民币升值。其中的基本问题是,人民币币值是否低估甚至严重低估?学术界意见不一。因为低估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搞清楚。依照本文上述分析,低估的正确提法应当是:某国的//ˆjnjnRR=y,即前述价格指数,与其收入水平相对应的趋势值相比⑹,是不是更小?对此,将有关数据摆出来,便很容易回答。具体操作上,使用联合国为进行国际比较取得的各国代表规格品及相关资料,按本文前述方法计算即可。关键是,确定价值尺度时,“篮子”里高端与低端产品都要有。综合上述,汇率不仅是两国之间的事情,而是由国际经济整体格局决定的。因此,一些学者仅从我国的就业、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等因素入手,用数学方法拟合,其结果是片面的、含混的,是没有说服力的。⑴拙著《国际价值论》,1994年1月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⑵拙著中除理论分析外,所依据的材料是:英国“在17l7年商品市场上1盎斯黄金的购买力和在1914年商品批发市场上的购买力大约相当。此外商品价格一直围绕着稳定的黄金价格上下波动,那段时间内商品价格变化的平均数近似于零”。而美国从1834年至1914年“商品价格水平的总体形状与英国相同。”见:《黄金恒量或金本位制及商品价格水平表现》,[美]罗伊·威·贾斯特拉姆,载《黄金问题》一书第188页、189页。[意]阿尔贝托·夸德里约·库茨奥主编,万鹏华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8年版⑶余芳东:《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分析》,《改革》2003.6。⑷卡塞尔:《经济学中的数量思维》牛津l935年版。转引自刘舒年主编:《国际金融》,对外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⑸参阅拙文《国际经济比较中量值统一的价值尺度———剖析联合国ICP方法的缺陷》,《统计研究》,2007年5月。⑹卢锋、韩晓亚在《长期经济成长与实际汇率演变——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假说及其经验证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讨论稿,No.C2006002,2006年2越20日)一文中,给出了130个国家人均收入与实际汇率相关图(2004),但人均收入以汇率换算,是不正确的。“实际汇率是由各国人均汇率衡量GNP除以人均PPP计算GNP所得相对价格”。参考文献:1、林毅夫:《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