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读书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地震的读书报告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材化1101班杨兵11150125大三关于地震灾害的读书报告1地震现象的简单介绍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地震是地壳的快速振动,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约发生500万次,每天大概发生13700次。人们可以感知的地震约为1%,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7级以上)每年约18次,5级地震每年约千次。仅我国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就有20~30次。1990年以来,我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每年约8次,遍布除贵州省、浙江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地震是破坏性最强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的54%。其中,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约23万人死亡;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约24万人死亡;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级地震,造成近9万人死亡或失踪。为此,进行地震的研究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问题至关重要。2地震的产生原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3地震的传播方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其中,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4地震造成的破坏直接灾害破坏: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啸、地光烧伤等。次生灾害破坏:地震次生灾害是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破坏特点:地震成灾具有瞬时性。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人类辛勤建设的文明在瞬间毁灭,地震爆发的当时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有效的抗御行动。地震造成伤亡大。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元凶,尤其一些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夜间。据1988年“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专家组的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全球地震灾害死亡总人数超过120万人,其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是1976年7月28日中国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2万余人,重伤16.4万余人。1900~1986年间地震死亡人数占在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8%,其中中国的地震死亡人数最多,占42%,这主要是因为以前中国的房屋抗震能力差,人口密集。统计表明,约60%的死亡是抗震能力差的砖石房屋倒塌造成的。地震还易引起火灾、有毒有害气体扩散等次生灾害。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等都引发大火,关东地震中死亡14万人当中,约10万人因火灾死亡。5地震灾害预防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准确的预报地震,救灾是“亡羊补牢”的措施,预防是目前降低地震灾害程度最有效的措施。因此,无论如何强调“防震”工作都是必要的。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确立了防震减灾的三大工作体系:“监测预报、赈灾预防、紧急救援”。“防震减灾法”中明确指出:“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在防震救灾的三大工作体系中,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很低,紧急救援是亡羊补牢的灾后紧急行动,损失大,成本高,而震灾预防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伤害小、损失小。因此,在地震发生前,加强震灾预防是最有效、最重要的工作。6防震应采取的措施《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在防震方面提出了两大措施:1.增强城乡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能力;2.加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示范力度。上述两个方面的措施都十分重要。防震务必执行“全民化,全时空,经济化”的策略。“全民化”,就是全民防震,人人受益。不能把所有的防震、抗震等事情交给政府,认为那只是政府的事情,而应该政府、民众、公益机构、工程建设系统(开发、设计、施工、物流)共同行动起来,制定并执行有效的防震措施。政府是防震的主导力量,可以通过制定工程抗震的行业标准,加大科研力度、教育力度、采取适当的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主导防震。民众是防震的基本力量,可以积极主动地采取防震措施,如购买防震效果好的住宅、办公场所、设备等;可以主动学习防震救灾的相关知识;可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积极提交相关的防震议案。公益机构可以多做一些防震教育宣传工作,多与民众和相关部门沟通。工程开发、设计等单位是防震工程的具体实施部门,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施工等措施实现抗震设防的目标。“全时空”,从时间来说,不但对新工程,从选址、设计、建设、使用全过程的采取防震措施,而且对已有的工程也要进行抗震加固措施。就拿汶川地震来说,地震中多所已建校舍无法满足抗震要求,在地震中坍塌,导致大量师生死亡,教训惨痛;从空间上来说,从结构、建筑、设备、装修到使用均需要考虑防震措施,不但对城市的工程要进行防震设计和施工,对农村的建筑也要进行抗震设防,农村房屋抗震标准较低,可以向农村居民免费提供标准设计图纸,免费提供抗震设防辅导,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建设抗震性能好的房屋。“经济化”一方面是指通过税收、财政、市场购买等经济手段,加强抗震措施,如对抗震性能好的工程减税,对抗震性能差的工程加税,鼓励民众购买抗震性能好的房字等,从而淘汰抗震性能差的房子;另一方面是指提高防震的效率,以防震性价比为指标,通过优化设计等措施,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好的防震效果,如加强规划,不在断裂带上进行工程建设等。我认为我们应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防震:1)有效地进行地震灾害教育工作震前的地震灾害教育是减少地震灾害的重要预防措施之一。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防灾、救灾、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和管理办法,然而真正执行起来的还是很少的,距市民、村民的全覆盖式参与,还有一定差距。震灾教育一靠自己,二靠政府,这样才能以科学、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应对地震灾害。给出的建议是:设“防震救灾日”和“防灾周”;小震和灾害教育相结合;灾害预警和灾害教育相结合,加强震灾教育,并进行震灾演习。2)房屋防震建设房屋工程从内部通常细分为城市规划、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室内装饰装潢等专业,其中建筑专业主要负责房屋的外观造型、房间使用、空间布局等,结构专业主要负责房屋的安全。在工程防震中,结构专业是关键,好的结构能够避免房屋的倒塌,保全人的生命。建筑专业也很重要,采取合理的建筑形式、建筑构造等措施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次生灾害,避免人员受伤。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工程抗震的行业标准,出台建筑领域的相关法律,同时加强对房屋工程的监管力度,督促建筑队能够严格按照工程的抗震指标进行建设,避免出现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现象。国家应该鼓励民众购买防震性能好的住房,可以对这些购买防震性能好的住房的购主进行一定的补助。国家应该加快对农村的危房整改进度,对农村的住房进行抗震评级,对一些抗震较差的房屋进行补助型重建。3)生活防震地震中,家具等也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日常生活也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抗震措施。家具等生活用品在地震中的主要隐患在于,书、电视等易砸伤人员,阻断逃生路线,并会在火灾中助燃。对于家具要有效固定,家具中的物品摆放应遵循“下重上轻,有效固定”的原则。就是重的物品放在最下面,轻的物品放在上面,使得重心在下。家具防震具体措施有:书架下排尽量放重的书,尽量不要留有空隙;为防止玻璃在地震中破碎后飞散,可在玻璃上贴膜或者使用钢化玻璃;电视机放置的高度不宜太高;荧光灯两端用耐热胶带固定,垂钓式灯具应用绳子或链子加以固定等等。在日常生活中要准备好应急物品,以备不时只需。可以将准备好的应急物品放在一个家人都知道的箱子或背包中,一旦发生地震灾害,迅速携带离开危险地界。应急物品一般包括:厚手套、安全帽、灭火器、收音机、短斧、绳子、纯净水、高热量的食品、塑料膜、塑料袋、常备药品等。参考文献:[1]姚攀登,《地震应对百问》/2009;[2]地震百度百科;[3]探索发现,带你全面认识那可怕的地震[EB/OL]/2008;[4]史培军,《自然灾害》/2007;[5]封定国,工程结构抗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