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石墨-c60教学反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金刚石石墨C60教学反思——西丰镇中学曹静我通过本节研课磨课活动,对比自己平时上这一节课的结构流程作了反思。初三学生第一年开始学习化学,在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从第六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探究碳和碳的氧化物。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用途,使学生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的特点。几位老师的课对教材的处理各有特点,但都能抓住一个关键:构建生活情境,学生活中的化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下面以李泽民老师上的这一节课为案例作一些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疑问引入: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氢气由氢元素组成,那么是不是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呢?新课以提问设疑作为引入,简单自然,教师创造矛盾激起学生思考,为新课作铺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介绍学生所熟悉的玻璃刀、铅笔、电极等,同时配合“金刚石”的用途拓展视频资料,让学生使用玻璃刀划玻璃,用手指触摸铅笔灰感受石墨的油腻感,插入怎样解决“自行车锁不易打开”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石墨的具有“润滑性”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再做“铅笔芯的导电性”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体验感性认识,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理念。这样处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和用途,拓展了知识面,引起兴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都是单质碳物理性质却截然不同?从而过渡到本课的难点:即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并通过视频展示它们不同的结构模型,从而得出结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物理性质的不同。让同学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在学习了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又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展示了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并且简单介绍了焦炭和灰黑的用途,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为了让学生更深的感受科技的氛围,在教学中安排一段关于单质碳、C60结构,以及神奇的纳米碳管的视频资料。通过本环节使学生知道国家的强大与繁荣是离不开科技的,向学生渗透“科技兴国”的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由于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所以多数问题是集体回答,个别提问相对较少,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不够。练习题难易的梯度不够,在分层教学这一环节中落实不到位。这是一节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课,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颇多,这节课我准备的比较充分。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及准备了一定的实验,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通过这一节课,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使我自己提高了许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这节课中,上课的内容教多,整堂课较紧绷。上课语速比以前慢些,但仍需再缓慢些,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应多精选习题,充分运用时间。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总之,自己在各个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自己也会加倍努力,多从其他老师那学习,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