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作家赵树理革命语境下的爱情故事——《小二黑结婚》赵树理生平•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贫苦农民家庭,青年时代外出求学和流浪,曾就学于长治的山西第四师范学院,接触到新文学,受到极大影响。1930年底,在抗战前的几年间写出了《金字》《盘龙峪》等小说。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工作,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在文革中赵树理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批斗,1967年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被押著游街示众,曾被打断肋骨,1970年6月23日被“隔离审查”,9月17日继续接受批斗,1970年9月23日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黄瓜派”。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个流派还包括冯志勤、西虎、威树、林依晨、赵少康等一批小说家。在50年代后期,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创作出众多带有“山药蛋味”的优秀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中篇小说)、《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长篇小说)、《登记》,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盖马棚》、《姑娘的秘密》,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以及年青作家韩文洲、杨茂林、李逸民、义夫、成一等人的作品。“山药蛋派”作家的主要特点•追求大众化,描写对象主要是在农村;•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作家自身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生活创造者与生活描写者统一;•有历史的特殊长处与历史局限性,并预伏着一定的危机。•他们与西方文学处于相对隔绝状态。这自然也是战争时期解放区遭受文化封锁的结果;•文化修养不足以及由之产生的思想视野的相对狭窄,无疑对赵树理及同代作家产生了消极影响,他们对于民间文化遗产的汲取自然也是一种补偿,但其缺失也是明显的。•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尤其擅长描写恋爱婚姻习俗。•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出现的历史背景•在解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民众在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获得了初步的经济和政治的翻身,随即要求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较通俗而又有新的时代特点和文化艺术。•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制定了革命文艺运动路线和政策,提出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为解放区文学的健康发展和以后新的社会主义文艺建设指明了方向,使解放区文艺呈现新气象。•赵树理在左权县农村搞调查研究,他在县政府接触到一个案例。19岁的农民兵小队长岳冬至,人称神枪手。在一次反扫荡作战中,曾击毙两名日军,正式荣获抗日政府授予的特等射手称号。因和本村才貌出众的姑娘智英祥自由恋爱,被村长和青救会的秘书忌恨。他们对岳私设公堂,逼其承认“败坏腐化罪”,他们指控岳因有童养媳(才9岁,是父母包办),再和智恋爱“通奸”就是犯法等,岳自然不服,反说他们假公济私,私斗抗日民兵干部才真是违法。他们气极败坏,当场把岳打死,又伪造其在牛棚上吊自杀的现场。人们发现,因牛棚低矮,岳的腿根本没法离地自缢,同时又遍体鳞伤,显然是他杀,故而破案。如何处理岳冬至这个悲剧?杨献珍同意赵树理变悲剧为喜剧的设想。主要人物在影剧中形象展示依据上下左右顺序依次为:1、小芹和小二黑;2、三仙姑;3、二诸葛;4、金旺和小芹;5、金旺和兴旺;6、家有九岁童养媳。1.老一代农民——二诸葛和三仙姑二诸葛:“千万请区长恩典恩典!命相不对,这是一辈子的事。”“今日不宜栽种”。三仙姑:“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2.新一代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二黑:“你愿意养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无故困人犯法不犯。”小芹:“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去。”“村长!捉贼要赃,捉奸要双,当了妇救会主席就不说理了?”3.封建残余势力——金旺和兴旺。兴旺:“捉住捉住!我就看你犯不犯法?给你操了几天心了!”•小二黑和小芹反对父母、反对金旺的斗争,不仅仅是追求自由恋爱和个人幸福的斗争,它联系着社会的思想斗争和阶级斗争。它歌颂了农民中的先进思想对愚昧、落后迷信思想斗争的胜利。赵树理运用这一对新形象,表达了新主题。•二诸葛和三仙姑是深受封建势力压迫和封建思想毒害、以旧观念心理处世、最终有所转变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他们两个是小说中塑造的最为出色的人物。作者通过他们阻挠儿女自由恋爱的不同动机和心态,突现了他们的性格特征。•金旺和兴旺二兄弟,是农村中封建残余势力的代表人物。他们身为村干部,却横行霸道、祸害乡里,乡亲们“有给他们花过钱的,又被他们逼着上过吊的,也有产业被他们霸了的,老婆被他们奸淫过的。他两人还派上民兵给他们自己砍柴,拨上民夫给他们自己锄地,浮收粮,私派款,强迫民兵捆人……”乡亲们没有人不恨他们,但又因为长期受到他们的压迫而惧怕他们,“谁也不敢说半句话,都恐怕扳不倒他们,自己吃亏。”《小二黑结婚》获得的评价•1943年年底,彭德怀将小说《小二黑结婚》当礼物送给了在延安的毛泽东,毛泽东看后大加赞叹,他向延安文艺界介绍:“太行山出了一个了不起的青年作家!”。•彭德怀:“像这种从调查研究中写出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周扬评价:“赵树理,他是一个新人,但是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郭沫若称赞:“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些新颖、健康、朴素的内容与手法。这儿有新的天地,新的感情,新的文化,谁读了,我相信都会感着兴趣的。”赵树理自我认知1、“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一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2、赵树理说过,他创作的唯一目的是: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说实话,我对赵树理的书感到失望。有人说,它的书如果翻译成外文,就会使他成为以文明世界的大文学家,我不同意这一点。他的书倒不是单纯的宣传文章,其中也没有多提共产党。他对乡村生活的描写是生动的,讽刺是辛辣的。他写的诗歌是独具一格的,笔下的某些人物也颇有风趣。可是,他对于故事情节只是进行白描,人物常常是贴上姓名的苍白典型,不具特色,性格得不到充分的展开,最大的缺点是,作品中所描写的都是事件的梗概,而不是实在的感受。我亲眼看到,整个中国农村为激情所震撼,而赵树理的作品中却没有反映出来。”赵树理其他作品1、《李有才板话》——描写的是民主政权初建时,农民和地主恶霸所进行的曲折复杂的斗争。小说揭露了恶霸地主阎恒元幕后操纵村政权、反对减租减息、分化农民之间的团结、破坏政策法令的卑劣手段,塑造了李有才这样一位正直坚强、机智乐观、幽默风趣的新农民的艺术形象,也描写了聚集在李有才周围的“小”字辈的成长过程。板话:“张德贵,真好汉/跟着恒元舌头转/恒元说个“长”/得贵说个“不短”/恒元说个“方”/德贵说个“不圆”/恒元说“砂锅能捣蒜”/德贵就说“打不烂”/恒元说“公鸡能下蛋”/德贵就说“亲眼见”/要干啥,就能干/只要恒元嘴动弹!2、《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的这类小说也并非局限于揭示实际生活中问题,而力图以更阔远的目光去观察近代农村生活的变迁,这类作品的思想内涵更为厚重一些。赵树理创作的历史意义赵树理小说独树一帜,概言之,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文本内容看。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问题小说”,其小说十有八九是为问题开药方。“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我要写的主题”,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不仅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为问题而创作成了赵树理小说内容上的一大显著特点。二、是从艺术形式看。赵树理“把中国传统的评书改造成为现代小说,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五四’白话小说的民族化”。赵树理的小说故事情节完整,有头有尾,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人物塑造主要运用传统手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其性格特点,栩栩如生;文本语言去粉饰,勿卖弄,善用白描手法,清水出夫蓉,“熔大众化和艺术化于一炉”,“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予以充分地加工,一方面借鉴中国古典小说、民间文学或戏曲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从而成功地将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提炼为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此外,在“绰号”艺术的运用、民情风俗的描绘等方面,赵树理的小说均颇具民族风味。总之,“赵树理的创作把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推进到新的阶段。时代局限不足或缺陷主要表现在他对我们这个拥有数千年封建专制传统的国家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表现缺乏足够的揭露和批判。1、赵树理的着眼点往往在基层,解剖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习惯动力,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并从总体上加以把握,这是他的作品缺乏一种近于史诗般的宏大规模。社会生活的图画仍显得局促和不够广阔。2、政治性较强,“贫穷共产主义狂热”比较严重。而一旦党的指导方针政策发生了某种偏差,而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不能得到纠正时,“问题小说”的创作就可能出现某种危机。3、与西方文学处于相对隔绝状态,这自然也是战争时期解放区遭受文化封锁的结果。“赵树理十分爱好大团圆的结局,并缺乏辩证地指斥外国人不懂团圆结局的妙处”。4、文化修养不足以及由之产生的思想视野的相对狭窄。赵树理与白居易赵树理与白居易的相似长处:1、故事性强2、结构连贯3、善于对比4、语言通俗5、深受民间文艺的影响。缺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的艺术特征。过分地重视政治作用必然导致对艺术特征的忽视或轻视。(白居易:“顷者在科试间。常与足下同笔砚。每下笔时。辄相顾语,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则词繁,意太切则言激。然与足下为文,所长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赵树理不足之处:他自己所指出的“重事轻人”。文学是人学,唯有观察人、研究人、表现人,才是文学描写的根本任务,这早已是毋庸赘言的常识了。但赵树理却以“问题”为中心,人物只居于从属的地位,没有独立存在的的意义。比如,在他的代表作《李有才板话》中,无论是老杨同志还是章工作员,李有才还是阎恒元,都没有资格充当主角、支配全书,所有的人物都是为工作方法问题而设置的,都是依据这一问题的需要与否而登场或下台。•从这两位作家的通病中可以看出,任何一个作家,无论古今,记得如过于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主张“工具论”。必然难免像马克思索批评的那样,为了席勒而丢弃了莎士比亚,使作品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实际上,缺少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往往也缺少艺术生命力,只能为社会的临时礼仪服务而不能发挥长远的作用,因此也难以高度地奉行它的使命。赵树理与鲁迅1、俩人的出身大不相同,生活环境也不同。(赵树理说过:老实说我是颇懂一些鲁迅笔法的)2、都十分擅长描写农村生活,而且取得很大成就。3、赵树理继承和发扬了鲁迅的批判精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如果说鲁迅主要是揭露中国农民精神上的创伤,以唤起人民的觉醒,赵树理则主要表现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4、作品都展现对劳动人民最深沉的爱,既不回避劳动人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