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沉沦郁达夫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创造社发起人之一。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作品产生的背景《沉沦》定稿于1921年5月9日,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作品直接表现人的变态性心理,在中国自郁达夫始,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为郁达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应该说,郁达夫写作此作品的背景有如下几点:1、个人生活及心理的压抑17岁以前的郁达夫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接受的几乎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2、“五四”时代特征沈雁冰在为《小说日报》撰写《创作的前途》一文中说“现代青年的烦闷,已至了极点。”“五四”的现代知识青年在“五四”时期,以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精神历程是:个人“苦闷感”与对这苦闷氛围的冲决,个人“寂寞感”与摆脱寂寞的努力,个人“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思考的突破。3、日本“私小说”的影响1.把“我”看成艺术基础,追求作家生活和作品的完全合一。2.排斥理想,排斥技巧,不重外部事件的描写,着意于作家“心境”的直露描写。3.“心境”描写带着冷寂、灰暗、忧郁、感伤,主张“颂欲”。主人公分析郁达夫在其散文《零余者》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生在这里,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类,也不能受一点益处,反之,我死了,世界和社会也没有一点损害。”这个“零余者”、“多余人”的感受,给他的创作暗示了一个主题和一种渲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使他从自我的忧郁情绪出发,描绘,甚至夸饰“多余人”的种种病态心理。主人公的孤独痛苦表现在哪些方面?与世人绝不相容——敏感于别人的目光——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仇恨日本人——仇恨中国人——仇恨自己的兄长。在与人的相处之中,他将自己的痛苦和孤独转嫁了,于是与所有人对立,气量极其狭小。这正是他自卑的一种体现,他需要在不相容、疏远和仇恨中减轻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自卑感,从而缓冲自己的孤独、苦闷。主人公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病态眷恋。文中是如何表现的?在主人公眼里,自然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主人公性心理变态的种种表现①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②在被窝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怕见人面③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怕得非常,羞得非常,喜欢得非常。④到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一边打嘴巴,一面偷听,“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⑤踏进妓院大门——“我已变成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问题1:主人公心理产生变态的原因是什么?首先,由于祖国贫弱落后,在国外遭受难以容忍的民族歧视,却又得不到安慰。祖国现状:长兄从日本W大学毕业回北京,在法部任职事实是为人正直铁面无私,受到忌惮、排斥——辞职,在外鬼混几个月的人享受荣华安乐其次,严重的自卑心理与多愁善感的气质,使他无法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问题2如何认识《沉沦》的意义与价值?几种主要观点①谭国棠:描写的手法脱胎于《红楼梦》、《水浒》、《金瓶梅》等几部老‘杰作’”。②沈雁冰:《沉沦》的灵肉冲突,描写得失败了。《南迁》与《沉沦》结尾有些“江湖气”。③徐志摩:非难郁达夫是“浪漫作家”、“颓废文人”,④伪君子、假道学者:伤风败俗,庸俗下流,是诲淫之作……⑤周作人1922年3月26日《晨报副刊》“文艺批评”栏发表《“沉沦”》一文,为《沉沦》作了有力的辩护。1、集内所描写的青年的现代的苦闷,似乎更为确实。2、小说写出灵与肉的冲突,他的价值在于非意识地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这也就是真挚与普遍的所在。3、认为小说对于需要性教育的儿童不合适的。还有那些不知道人生的严肃的人们也没有诵读的资格。分析的深刻、有见地,加以周作人的声望,攻击和否定《沉沦》的声音销声匿迹,郁达夫感激不尽。①从思想内容来说:第一,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主人公畸形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中国封建文化的毒害,另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第二,具有较炽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主人公深深憎恶民族歧视,爱自己的祖国,至死仍从内心希望祖国富强起来。第三,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大胆描写“性”的苦闷,顺应时代潮流,向扼杀人们的个性和情欲要求的封建道德作了冲击。②从艺术上说《沉沦》可称为我国开创浪漫抒情小说文体的一篇重要作品。它带有自叙传色彩,小说主人公实际上是作者的文学形象,融合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和感情情调,甚至大胆暴露了自己的隐秘性心理。在表现手法上,喜欢用独白式的抒情描写,抒发主观感情,带有浓重的浪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