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经营罪76527887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以台州首例非法经营药品案论非法经营罪内容提要非法经营罪由1979年投机倒把罪分解而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非法经营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投机倒把罪规定过于笼统导致随意性大的立法缺陷,但因该罪名的法条表述过于笼统、司法解释乃至相关行政法规的构罪条款规定不明确等问题,非法经营罪逐渐成为新的“小口袋罪”,导致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认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适用。本文通过台州首例非法经营药品案应引出非法经营罪,然后对非法经营行为予以探究,以明确司法实践中认定非法经营的关键问题。关键词非法经营罪立法市场秩序完善一案例(一)基本案情邓某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5月间,在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获得相关单位授权的情况下,以广州某医药公司名义,向仙居县各大药房销售药品共计13万余元,2008年5月被药监部门查获。经调查,邓某并非该医药公司业务员,该医药公司也未以任何形式授权邓某销售公司药品。后经检测,其所售药品虽为合格产品,但行为已属违法。邓某原为药品销售促销人员,对药品销售流程很熟悉,药品销售的相关法律规定也知情,属于知法犯法。经过法庭审判邓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30000元。(二)焦点问题分析司法实践中,对非法经营罪的认定一般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争议:1.是否要求行为人主观上的故意?对于非法经营罪的主观方面,现在学理界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非法经营罪的行为人主观为故意,而且以营利为目的。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则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笔者也认为本罪的主观方面应当是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非法经营行为会扰乱市场秩序而故意实施。虽然刑法条文对本罪并没有明确规定要以牟利为目的,但是本罪是典型的经济类犯罪,行为人主观上自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犯罪目的存在于直接故意中,因此非法经营罪在主观上一定是直接故意。2.是否要求行为人对其行为有违法性的认识?违法性认识本来就只存在于个人的主观意识之中,司法实践中经常只能依靠行为人的供述来确定,因此,如果要以违法性认识作为该罪必备的主观要素,这无疑会给行为人得以借口不知行为违法从而逃避法律制裁提供机会。此外,我国法律对于危害行为根据其危害性质和程度,分别用刑法和行政法规制。区别一般违法还是犯罪的关键就看犯罪构成的主客观实质要素,只有行为达到严重危害社会且应予刑法惩罚的程度,才能以犯罪论处。如果行为人辨称自己只是知道其行为只是违反了行政法规,并不知道触犯了刑事法律,是否就据此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是否还需对行为人违法性认识的程度进行研究判断,这又在本来难以判断的行为人主观心理活动中,增加了司法机关判定的困难,而且如何确定一个标准来判断行为人主观上是具有一般违法性认识还是刑事违法性认识,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对于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导致的危害性质及程度,是否达到了严重危害社会的后果,是否达到了需用刑事法律规制的程度,一般情况下,是司法机关根据案件的事实及证据来作出判断,不以行为人对此的认识作为依据。因此,如果将违法性认识作为认定该罪的主观必备要素,显然是不符合我国司法现状的。根据《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可见,我国刑法采用的是行为人应具有社会危害性认识,而无需必须具备违法性认识。笔者也赞同该观点,无论犯罪嫌疑人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经营行为违反法律规定,都不影响定罪量刑。在此案件中,邓某为了追求利润,明知自己的销售行为构成非法经营,会扰乱经济秩序,仍然继续销售,属于知法犯法,毫无疑问应追究其非法经营的刑事责任。3.实施了危害行为:在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获得相关单位授权的情况下,邓某以广州某医药公司名义,向仙居县各大药房销售药品。《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一款明确规定“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具体化就是指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并取得经营许可证,非法经营由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的由专门的机构经营的专营、专卖的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物品的行为。案件中,邓某并未取得《经营许可证》也没有获得广州某医药公司的授权,以该公司的名义销售药品,明显触犯《刑法》该款规定。4.确定罪与非罪的主要标准:违法所得数额还是非法经营数额?《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所谓情节严重首先表现为犯罪数额较大,犯罪数额大小成为认定本罪行为情节是否严重以及社会危害性严重程度的主要依据,是区分罪与非罪的主要标准。现在学者普遍认为,应当以非法经营额作为认定“情节严重”的基本依据,笔者赞同该观点,刑法的立法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利益,禁止非法侵害,所以刑罚所要重视的并不应当是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获得了多少利益,而是其犯罪行为侵害的多大的利益。因此应当废除“违法所得数额”标准,采用“非法经营数额”标准。但是现行刑法和司法解释并没有对数额的大小做出规定,因此,对数额的考虑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参照《刑法》其他条款的规定。除数额标准之外,情节严重还包括其他内容。数额大小并非定罪的唯一标准。在前面的药品非法经营案件中,邓某在销售药品的过程中,其药品是合格的,并未造成严重影响,但销售数额达到13万,在司法实践中算得上“数额较大”,属于情节严重。所以,邓某的销售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罪,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对于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邓某以营利为目的,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而从事药品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罪,应追究刑事责任。二启发:非法经营罪的立法缺陷《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三)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刑法》第二百三十一条“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二十一条至第二百三十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刑法〉修正案》第八条规定:《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增加一项,作为第三项:“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的;”原第三项改为第四项。……上述法律条款存在如下几个漏洞:(一)“违反国家规定”这处概括方式的缺陷。我国刑法对非法经营罪的表述是“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而根据《刑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措施、发布的决定和命令。”这样的规定太过宽泛,它包括了现存的和将来可能制定的涉及经济活动的所有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措施、命令、决定,这不具有任何实质的限制性意义。(二)对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规定的“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没有限制,这不符合禁止溯及既往①的原则。此处“其他”是指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本身己经明确列举的几种构成犯罪的非法经营行为以外的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是对行为性质的描述,但这一描述本身是比较抽象的,它并不能指明行为的客观特征是什么,因为刑法分则第三章所有的犯罪都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而且,在刑事司法中判定一个行为是否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往往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其最后的依据只能是凡是违反国家规定的经营行为,情节严重的,都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虽说空白罪状②这种罪状描述方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有其独特的效用,但并不是说空白①国家不能用现在制定的法律去指导人们过去的行为,更不能由于人们过去从事了某种当时是合法但是现在看来是违法的行为而依照现在的法律处罚他们。②空白罪状,是指条文没有直接地规定某一犯罪构成的特征,而是指明确定该罪构成需要参照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罪状就不能或不用加以任何限制。(三)“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界限模糊。“情节严重”或“情节特别严重”,与非法经营罪是情节犯罪的性质正好符合,是非法经营罪的程度要求,这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界限。关于情节严重认定的具体标准,法律并没有明确地做出规定,不同的非法经营行为,其情节严重的标准也是不同的。但是由于非法经营罪属于贪利性的经济犯罪,一般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因此犯罪数额应当是衡量非法经营罪情节严重的重要标准。另外,判定非法经营是否属于情节严重,还应结合其他情节予以认定。因此,该条赋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从而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案件的判决带有很大的个人感情色彩。三法律分析从上述指明的缺陷中可以发现,非法经营罪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口袋罪”,司法部门出于打击犯罪的目的,将凡是在市场经济领域内发生的,扰乱市场秩序的,情节严重的行为,只要无法套用其他相应罪名,均认定为非法经营。虽说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刑法的保护功能,也惩罚了犯罪,但是立法上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不符合罪行法定原则按照罪刑法定原则,刑法对罪和刑的规定必须明确化、公开化、规格化。哪些行为构成犯罪,应该受到怎样处罚,必须预先在刑法典中有明确的规定。而明确性作为罪行法定的派生原则,是美国刑法学家在20世纪初提出,又称为“不明确而无效的理论”。③具体含义是,由于不明确的刑法法规违反罪行法定主义的基本理念,根据宪法条文,被认为是无效的。立法是从各类案件中抽象出来的可以适用于所有案件的法律原则,应当具有高度概括性,但是立法又必须具有明确性,这是罪行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意图以概括的兜底条文的方式涵盖列举试无法周延的其他方法的经营行为,但这样就使得该条款缺乏具体的界定标准,客观上导致理论和实践中犯罪扩大,很明显不符合罪刑法定的原则。(二)不符合禁止溯及既往的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罪和刑只能由“法”来定,此处的“法”是刑事基本法,而不包括行政法规或行政措施、行政命令。我国《宪法》及《立法法》均规定,设定罪和刑的只能是刑事基本法,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才能成为规定犯罪和刑罚的合法性文件,才能成为定罪处刑的合法依据。行政法规的效力低于刑法两个等级,是无权决定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但《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却无异于指出:其他还有哪些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要参照国家规定。“国家规定”势必是包括行政法规、行政措施、行政命令在内的。也就是说非法经营罪是可以随着行政法规、行政措施、行政命令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认定非法经营罪的“其他非法经营行为”时,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该非法经营行为,③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9页。必须是事先为刑法所明确禁止的。如果事先并未受到刑法的禁止,而是为了维护一时的经济秩序,将某些仅仅是被其他法律或行政法规所禁止的非法经营行为论以犯罪,这就是对禁止溯及既往原则的背叛。(三)背离刑法谦抑精神在各个法律部门中,刑法作为最严厉的法律应该具有谦抑性,即对于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国家只有在运用民事的、行政的法律手段和措施,仍不足以规制时,才能运用刑法的方法,亦即通过刑事立法将其规定为犯罪,处以一定的刑罚,并进而通过相应的刑事司法活动加以解决。非法经营罪堵漏条款已经明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