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主要内容1、基础知识2、道路横断面设计3、道路平面设计4、道路纵断面设计5、道路交叉口设计6、道路附属设施(停车场库、停车港、标志与标线、等)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1、城市交通形式(客运、货运)2、道路交通流特征(流量、密度、速度)3、道路通行能力(理想、可能、设计)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上某一地点的车辆或行人数。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pcu/d(月、周)平均日交通量(MADT、WADT)pcu/d年最高小时交通量年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高峰小时流量比高峰小时系数(PHF)交通量的方向分布(方向不均匀系数)交通量的车道分布(车道分布系数)车流密度与速度交通密度单位长度路段上,某一瞬间的车辆数或行人数。地点车速车辆通过道路上某一地点(断面)的瞬时速度。时间平均车速、空间平均车速交通流中各参数的关系:Q=VS.D密度与速度成反比关系。V大时、D小,V小时、D大。道路通行能力基本通行能力(理论通行能力)理想的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车头时距连续行驶,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可能通行能力通常道路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断面的通行能力。城市道路分类1、国标分类(4类):快速路(交通功能为主)主干路(交通功能为主)次干路(集散功能为主)支路(生活性功能为主)2、道路功能分类(2类):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3、道路分类系数:快速路0.75、主干路0.80次干路0.85、支路0.90车辆视距及视距限界a.种类停车视距:车辆遇前方障碍物或行人,及时停车保证安全的驾驶员最小视线(行驶)距离。会车视距:同一车道上对向会车,及时停车保证安全的最小视线(行驶)距离。b.长度停车视距: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会车视距:2倍停车视距c.视距应用平面:弯道上的视距包络线及最大横净距,要求清除其范围内大于驾驶员视线高度内的障碍物。纵断面:通过限制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保证视距。横断面:选择会车视距、停车视距。交叉口:视距三角形——由最靠右的一条直行车道与相交道路最靠中的一条直行车道的停车视距组成的三角形。视距包络线限界纵向视距限界视距三角形限界二、道路横断面设计1、道路通行能力机动车道理论通行能力3600/车头时距(2.2秒)约1800辆小汽车/小时.车道可能通行能力:1600辆小汽车/小时.车道设计(实际)通行能力小汽车500~1000辆/小时.车道公共汽车50~100辆/小时.车道混合交通400辆/小时.车道多车道通行能力折减系数中央车道1.00、第二条0.80~0.89、第三条0.65~0.78自行车道800~1000辆/条.小时人行道1800~2100人次/米.小时2、道路宽度的确定a.车道宽度:车道数×每条车道宽度(3.0~4.0米)车道数=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双向一般不超过4~6条机动车道宽度一条3~4米,双车道7~8米,四车道14~15米非机动车道宽度两条2.5米、三条3.5米、四条4.5米……专用非机动车道最小宽度为2.5米。b.人行道宽度:满足人行交通需要(每条步道0.75~1.0米)满足绿化需要(绿化加路灯:最小1.5米)满足地下管线要求(管线与绿化最小水平净距要求)最小宽度:大城市3米,中小城市2米c.分隔带(分车带)宽度2米以上d.道路绿化绿化宽度(含行道树、分隔带等)占道路路幅宽度的比例一般为15~30%一排行道树最小宽度1.0~1.5米e.道路横坡及路缘高度道路横坡:中高级路面0.3~3.0%(超高除外),常见为1~2%。路缘高度:10~20厘米3、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与组合a.形式一块板:混合式两块板:分向式三块板:分车式四块板:分车分向式b.选择依据道路性质交通特征用地条件管线综合远近结合三、道路平面设计1、道路平曲线(园曲线+缓和曲线)园曲线最小半径:保证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不横向滑移、不倾覆;包括: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最小半径设超高的推荐半径设超高的极限最小半径机动车的受力情况平直路段基本受力:牵引动力、阻力(空气阻力、地面摩阻力)、(重力、地面支撑力)等。弯道路段:基本受力+离心力坡道路段:基本受力+重力分力2、道路平曲线要素切线长度、曲线长度、外距、(半径、偏角)3、小半径平曲线的处理超高城市道路一般2~6%加宽半径小于250米时设置,其值为0.28~3.5米超高、加宽值大小与曲线半径、车型、车速有关设超高与加宽时,两端设过渡段,长度不小于15~20米缓和曲线直线与较小半径之间的过渡曲线。4、曲线的衔接复曲线:包括:同向复曲线、反向复曲线如不设复曲线,曲线间的直线段一般不短于3秒行程。四、道路纵断面设计1、纵坡确定最大纵坡影响因素道路等级与速度自然条件(海拔、地形、气温)等机动车(与设计速度有关)快速路4%—5%主干路5%—6%次干路6%—7%支路7%—9%非机动车2.5~3.5%最小纵坡排水需要,其值为0.2~0.5%。一般情况下0.5%,困难情况下0.3%,特殊困难时0.2%。当小于0.2%时,应设锯齿型街沟。2、坡长限制最大坡长限制:坡度大于5%时,需考虑限制最大坡长。最短坡长限制:为保证纵向线形平顺而要求,长度为60—290米(与速度有关),并应大于相邻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3、竖曲线设置目的凹型:平稳(离心力)凸型:视距及平顺设置条件变坡角大于零时为凸型竖曲线、小于零时为凹型竖曲线。线形圆曲线半径大小保证平竖曲线协调,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平竖曲线关系分开或平包竖,避免小半径竖曲线设在长直线段曲线要素曲线长、切线长、外距五、道路交叉口设计1、交叉口交通组织方式无管制交通:小流量路口渠化交通(含环交):中等流量路口交通控制(信号灯):较大流量路口立交:大流量及要求快速、连续交通的路口2、交通特征点分流点、合流点(交织点)、冲突点。对交通的影响程度(由小到大):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3、4、5条相交道路下的交通特征点数量3、减少或消除冲突点的方法实行交通管制渠化交通修建立体交叉4、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分离式互通式部分互通式:菱形、部分苜蓿叶型、完全互通式:定向、苜蓿叶型、喇叭型环行立交:2层、3层、4层5、环行交叉口中心岛形状圆形、椭圆形、异形等园形环岛半径:20~50米环岛宽度:3条机动车道+弯道加宽:14~16m交织角:车辆沿最短距离方向行驶交织时的交角,20~40度。越小越安全交织长度:车辆进出交叉口在环道上交换车道所需的距离,为相邻路口进口道中心线与环道中线相交两交点间的距离。最大通行能力:2700辆当量小汽车/小时6、平面交叉口路缘石半径主干路20~25m、次干路10~15m、支路6~10m米;小汽车6~9m、载重汽车9~18m、大型公共汽车12~18m人行横道宽度4~10米;交叉口拓宽设左转专用车道:一个信号周期内左转车3~4辆设右转专用车道:一个信号周期内右转车4辆车道宽度:3.0~3.5米进口段长度、出口段长度:与车速及候驶车辆数量有关、一般进口段50~70米,出口段20~40米7、立体交叉设置条件快速道路与其它道路相交主干道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大于6000当量小汽车具有用地和地形条件其他特殊要求(如安全等)的路口、桥头组成跨线桥或隧道、匝道、加速道、减速道、集散道分离式立交要求净空、视距、排水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匝道口间距离)要求1000米、900米、800米、700米,分别对应干道设计速度80、60、50、40公里/小时市区立交间距最小一般为1~1.5公里立交的纵坡最小纵坡0.2%最大纵坡主车道3.5%匝道4.0%六、城市交通设施1、停车设施1)、车辆停车与发车方式前进式停、后退式发;后退式停、前进式发;前进式停、前进式发;2)、车辆停放方式平行式、垂直式、斜置式(30度、45度、60度)3)、停车指标露天停车场25~30平方米/小车位室内车库30~35平方米/小车位路边停车带16~20平方米/小车位自行车1.5~2.0平方米/辆2、加油站城区加油站服务半径不低于0.9公里,中间设有隔离带或黄色标志线的道路不低于2公里;3、公交车站间距一般为500~800米。有港湾式、划线式等。4、交通标志主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辅助标志基本要素:形状、规格、图案、颜色等。5、道路网络型式方格网状、格网状放射环行自由式混合式组团式道路规划指标1、路网密度(km/km2)干道网密度一般为2.0~2.5km/km22、道路面积率(%)一般城市为8~15%,200万人口城市为15~20%3、人均道路面积(m2/人)一般城市为7~15m2/人。考题类型名词解释填空问答作图题计算自带计算器、绘图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