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亡图存各阶级的努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亡图存各阶级的努力一、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1、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2、主张: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3、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4、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5、代表人物:魏源、林则徐二、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解决内政外交上的危机2、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求富,学习西方器物3、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4、评价: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5、代表人物:恭亲王奕欣、曾国藩、沈葆桢、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三、农民阶级1、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2、主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3、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4、评价: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5、代表人物:洪秀全、洪仁玕四、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一)早期维新派1、背景:前期的维新派是19世纪60——70年代,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2、主张: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进行商战;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3、结果:未能付诸实践,促成了晚期维新派产生。4、评价: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但为后来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奠定了基础。5、代表人物:郑观应、王韬(二)晚期维新派1、背景: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这一思想的产生。2、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3、结果: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4、评价: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但是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5、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五、资产阶级立宪派1、背景: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维新派领导人出逃国外,继续坚持进行变法维新思想的宣传和政治运动,此时清政府也开始了在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保守变法派领导的立宪变法运动,得到了康梁等人的支持,他们与国内主张、支持立宪变法的势力联合。2、主张: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革,也反对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即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3、结果:清末新政、预备立宪4、评价:立宪派从戊戌时期的维新派演化而来,他们依然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旗帜,同革命派一样认为“中国存亡诚一大问题”,救亡图存是压倒一切的当务之急;他们在传播资产阶级政治观念和社会观念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们也认为要挽救中国的危亡局面,首先必须改变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他们中的有些人曾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过猛烈的抨击,如梁启超就说过:“专制政体之在今日,有百害于我而无一利”。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不同在于,他们认为专制政体是可以而且应当通过和平手段来废除的,所以他们反对暴力革命。因为立宪派反对革命,就把他们视为反动政治力量,自然是不对的,因为这忽略了事物的本质方面,但说革命派与立宪派只是“殊途同归”,无分轩轾;甚至认为立宪派的和平变革较之革命派的暴力革命更少引起社会的震荡和破坏,因而更加高明,则也并不是一种合乎历史实际的判断。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政治纲领,确有高下之分,是非之分,优劣之分。而孰是孰非,主要看何者更加适应当时社会发展潮流的需要。革命派优于立宪派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对旧的统治秩序和统治力量进行了更多一些的打击和扫荡,而这正是当时社会前进所必要的前提。立宪派企图通过同旧势力的妥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这只能是幻想,他们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的失败,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5、代表人物:康梁、张謇、袁世凯、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六、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2、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结果: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4、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5、代表人物:孙中山【链接】“失败的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如何理解?失败的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资产阶级照搬美国共和政体,它在中国缺乏历史的、政治的、思想的基础,最终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实践失败。七、资产阶级激进派1、背景: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2、主张:“民主“科学。具体为: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文学和新道德,反对旧文学和旧道德。3、结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巾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4、评价: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批判腐朽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斗争,它猛烈地抨击了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旧道德、旧文化,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局限性表现在对东西方文化的全盘否定或肯定,同时也没有同群众运动结合。5、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李大钊八、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派1、背景:辛亥革命的推动和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的出现。2、主张:“实业救国,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3、结果: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实业救国的道路不可能实现。4、评价: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因而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但其毕竟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夹缝中,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中国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正常发展,“实业救国也只是一种空想。5、代表人物:张謇、周学熙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