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专题学习总结1线索归纳思维整合横向·纵向·竖向3学会解题体验高考真题·案例·技巧线索归纳思维整合横向·纵向·竖向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轨迹及规律(1)演变轨迹①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礼”,创立儒家学派;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两人发展了孔子思想。②改造和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③转型和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提出“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王守仁“心学”主张“心外无理”“发明本心”。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依据。④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李贽成为反理学的先驱;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提出了“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主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其实质是对儒学的反思、批判和发展,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2)规律总结①思想内容随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决定思想意识的变化。③思想的变化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扶植是不可分割的。2.儒家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意义(1)积极影响:儒学是中国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①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是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②儒学成为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其勤政爱民和任用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仍有很高的价值。“和为贵”和“君子和而不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思想至今仍体现其独特的魅力,显示其明显价值。③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2)消极影响:儒家思想对钳制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等也产生了消极影响。①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②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宣扬封建礼教,扼杀人性,负面作用极其明显。(3)现实意义①儒家强调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②儒家提倡的“诚信”“仁义”“孝”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④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⑤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学会解题体验高考真题·案例·技巧例题(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题思路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二抓关键:材料中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对养子的认可。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项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排除C项养子也属于家庭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排除D项结合题意可知,西晋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分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正确答案D变式训练1.(2014·山东高考)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从所给材料分析,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招收学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也就是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答案为A。根据所学知识,教育与瓦解宗法分封制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在春秋战国初期,宗法分封制就已经瓦解,排除B。C项和D项在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答案A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B3.(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董仲舒“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含义。本题实际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屈民以伸君”就是说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也就是“君为臣纲”,这并非先秦儒家的思想,且“全部”错误,故A项错误。“屈君以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董仲舒的这一主张神化了皇权,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有仁爱思想也有德治思想,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D两项错误。答案B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材料型选择题具有形式多样、知识覆盖面广、命题灵活等特点。(1)材料来源①历史文献类:包括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其作为材料的来源,可信度比较高。②文学作品类: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名言警句、口号等。史实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但文学作品已经对史实进行了加工,有了虚构和夸大的成分,应注意甄辨。③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2)解题技巧①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材料有效信息。②注意每段材料出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③明确材料的主题及蕴含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判断。④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逐项分析备选项,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