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kins阿特金斯: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规划设计文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规划研究0一.规划思路&工作框架.规划思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996-2020》为依据,在研究城市区域以及四新滨江地区与城市总体布局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远期规划范围的规划总体布局,进行概念规划,并相应提出启动区的城市形象创意。.规划目标建设为汽车、机械、电子和轻工产业服务、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博览中心,体现武汉市政府快速完善城市博览功能的意愿,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启动博览中心的开发,实现技术意愿和投资意愿合理的相互结合。.2工作重点打造滨长江整体景观形象和构筑标志性景观建筑,解决博览中心的开发模式、功能结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和景观环境问题。2.工作框架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规划设计020二.项目概况.名称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规划2.区域位置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有着“九省通衢”的盛名,具备了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区域交通地块位于武汉四新滨江地区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规划设计0.规划范围.远景规划范围东临长江、西至连通港路、北起二环线、南至三环线(即红线范围),用地面积:6.5平方公里(含长江江滩)。.2核心区范围红线范围,面积.75平方公里。055.行业背景会展业被称为“朝阳产业”。目前,我国的会展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经济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益,带动系数通常为:9。会展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形成一个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武汉市是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而我国大型展览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中部地区唯缺,本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形成合理的会展经济格局,发挥会展潜力,建设中国展览名城。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四个经济区域:沿海经济区域、西部经济开发区、东北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在中部地区当中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十分重要,无论是GDP总量,还是第一、二、三产业的分量值都位居中部主要城市之首。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规划设计06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无论是高新技术制造业,还是传统制造业,都有非常好的基础。武汉工业门类齐全,涉及钢铁、汽车、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光通信产业、中西医药、生物工程、纺织、服装、食品等个行业大类,为武汉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域经济产业背景。武汉产业板块空间布局武汉服务业设施分布武汉市地处华中腹地,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交通枢纽,其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经济产业优势、工业制造优势、历史旅游优势,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较高的开放程度、以及广阔的城市发展空间,为武汉打造成中部会展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07三.基地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总用地:6.5平方公里现状用地以工业用地、仓储用地、防护绿地和农耕用地为主,还有部分村镇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用地现状散乱、无序。基地内建筑以低层的民宅和厂房为主,建筑质量较差,整体拆迁量不大。地块北侧涉及到相对集中的已征用地,以及贯穿场地中央的沌口铁路专线,对于本项目的开发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2.现状交通.现状照片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规划设计0.SWOT分析优势Strength区位优势,位于武汉市新区内,周边有汉江组团、四新组团、沌口组团,与武昌区隔江相望;交通优势,位于城市二环线与三环线之间,及未来的轨道交通穿越,也有水路运输条件;生态环境优势,四湖环绕、滨临长江,有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和景观视线联系;四新是武汉新区的重要组团,博览中心项目是该地区的触媒项目;有良好的政府支持,四新是汉阳政府开发的重点,也是武汉即将实施的十大项目之一;劣势Weakness四新地区内交通网络和设施尚不完善;周边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缺乏;铁路穿越基地,产生阻隔,影响基地的交通联系;长江防洪堤的限制,场地标高与江堤标高的差距带来的技术问题,以及空间景观方面的影响;目前该地区没有良好的区域形象;机遇Opportunity武汉市会展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与更完善的空间支撑;与现代制造业、汽车生产基地、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紧密联系为将来发展会展、博览及相关产业提供机会;规划梅子路与二环线的落实将会增强基地与CBD、商业中心、产业园、科技园的紧密联系;规划中的轻轨、6号线穿过四新地区,为基地的大运量客流提供条件;滨江可使城市会展业的发展独具特色,并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与形象;四新组团建设的启动,有利于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博览中心的建设也有利于带动周边土地的开发与建设;防洪堤的调整给基地提供更大的完整性空间。挑战Threat中心的定位、规模与形式,以及与区域和城市之间其他会展博览中心的竞争与错位经营;铁路线与防洪堤的调整等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投入;基地内已征土地较多,且布局分散,在可规划有限的用地内,需与周边各利益方相协调;该地区居民的安置和就业问题。09四.规划关键因素.规划诉求如何确定开发模式,为项目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提供支持指导?如何借鉴国内外关联项目经验,挖掘新的功能和经营理念?如何选择会展功能及其相关联的功能要素?如何通过空间规划对功能定位加以论证和落实,建造有活力博览中心区?如何通过城市设计构筑良好的城市特色景观?2.规划关键因素博览中心建设对新区的开发及周边区域的影响及协调关系博览中心开发模式以及具体项目功能确定城市形象的塑造空间不可复制性、文化可识别性与长江、四湖联通的关系博览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中轴线城市设计博览中心开发建设时序0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规划设计五.项目定位.项目定位以展览、展示为主导功能集会展、科技、商务、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的国际博览城,华中地区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2.开发模式——复合型博览城会展作为城市功能的一个载体,除展览基本功能外,逐步衍生出与博览相关的城市空间功能,如商务、贸易、商业、居住等。会展业的空间发展过程已从相对分散逐步过渡到相对集聚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博览商务区。本项目借鉴国内国外的博览空间发展经验,开发模式采用一定程度上功能聚集的复合开发模式,实现不同城市功能间互动、综合价值和长期价值最大化,有效地推动新区会展中心的建设。复合开发的核心理念是规划的长远性和相关资源的整合,强调产业链的延长和城市功能的多样性。把可控制的资源,最大化整合到地产中,营造有活力、有吸引力、丰富的城市生活。复合开发模式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城市的土地价值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型会展设施的四大核心功能应与区域乃至城市紧密联系与结合,达到空间资源配比最优化。公里:会展核心功能圈空间距离多不超过公里范围。公里:与会展核心功能圈关联最为紧密的区域功能圈层距离在公里范围内综合效益最大。5公里:由会展核心功能、相关区域功能衍生出了具有空间聚合的部分城市功能,辐射半径在5公里范围。概念规划设计2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规划设计一.规划设计理念——“不夜城”2小时消费、2小时经营、2小时活力、2小时博览不夜城。——“新城市空间.新城市生活”城市中心区不再仅仅是财富聚积的典型地方,而且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代表,是一个城市最活跃的地方,最具人情味的地方。二.规划设计原则——区域性原则与城市区域功能衔接,体现前瞻性、整体性、科学性。——功能混合原则在滨水区域布置商业、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体现地块丰富多样性,实现“不夜城”构想。——可识别性原则体现区域特色的不可复制性。——自然生态原则整体布局与基地自然环境相融合,强调滨水资源开发共享,与长江景观相呼应。——以人为本原则公交优先、步行优先,以人为本,设计开敞舒适的活动空间。——有序开发原则选择最具开发条件的地块,率先启动,集中开发,形成集聚效应,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三.概念设计.功能结构.基地与新区开发及周边功能结构关系基地位于四新新区是武汉新区重要组成部分,在武汉新区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三大功能组团之一。四新地区依托“生产性服务中心”、“居住新城”两大功能以及梅子路、四新大道两大干道,形成“双轴双心结构”。——生产性服务中心调整至位于梅子大道的东侧;——共享蓝心调整为共享蓝带;——将连通港路路段轴线定义为文化生活轴,强调会展业与文化商业的高度融合;——强调滨水地带的开发,增设滨水发展轴,主要为会展功能的空间发展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规划设计.2功能结构博览城集聚了会展、商业、科技、文化、居住等功能为一体,形成“一环、二轴、三区”的空间结构体系。一环:环绕博览城链状的公共绿地开敞空间。二轴:东西向的文化生活轴和南北向的滨水发展轴构成博览城的发展“T”轴。三区:博览城形成了三个区域即博览商务区、生活性服务区和居住社区。——会展商务区拦江堤路东侧为会展商务区,包括会展中心区、商业综合区、博览旅游区、预留发展区和商务住宅区等五个区域,形成以会展为核心,配套完善并充满活力的功能区域。——生活性服务中心区拦江堤路西侧为生活性服务中心区,与四新片区生产性服务区共同构成现代的城市中心区。以公寓、商业、少量商务办公、文化设施为主的混合地区,主要功能是提供核心商业区的生活服务设施。此区域可随着区域的逐步实施而加以调整,可成为商业中心、住宅组团、办公乃至休闲开放空间的任意一种,如此可确保区域的弹性发展并兼具调控市场的功能。文化设施聚集在中轴线的绿岛上,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加强会展与文化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居住社区居住社区位于核心区外围,延续四新控规对居住社区的规划理念——中轴线中轴线规划由行政中心区至会展中心,形成一条面向长江,突出开阔水面的中心生态景观水轴线,成为城市的“蓝带”。规划文化娱乐设施于中轴线内,使城市蓝带既是城市景观中成为旅游观光的必经之处,又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功能结构图52.土地利用作为城市中心城区配套的用地,博览城的土地利用应呈现以下几种趋势:规模化:新区规模开发。产业化:多产业的有效合作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生态化: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人工景观的生态结合,营造绿色生态的城市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博览城以会展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等为主。2.居住用地规划规划中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在居住区有机的构筑水系提升环境品质;结合核心区布局商住、商务混合用地,实现居住与就业的就近平衡。依托中心区优美的景观生态环境,规划设施完善的社区服务,建设“生态型、社区式”的生活居住环境。2.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公共设施用地为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设施用地。包括图书馆、音乐厅、影剧院、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文化设施用地以及体育、医疗、教育用地。2.道路广场用地规划规划博览城以具有高效、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为目标,基本采用方格网道路系统,规划轨道交通系统、水上交通系统,步行交通网络与静态交通体系,组成多网络层次的城市内部交通系统。2.绿地规划结合区域内的自然地理条件,规划城市绿地采用点、线、带状绿地和水系相结合的布局方法。延承原有规划中绿地系统框架,创造完整合理又富有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用地性质用地面积(万平米)比例居住用地202..%商住混合用地.00.%商业用地.0.%会展用地.076.%会议中心0.70.%旅馆用地2.60.%游乐设施用地.52.%文化娱乐用地.5.%体育设施用地.090.2%医疗卫生用地0.50.%学校用地.9.%行政办公6.9.%道路.6920.7%公共绿地7.522.%广场用地0.0.%预留用地5.2.%水体27.7.2%桥梁.20.2%总用地面积69.500.0%规划区域功能规模表6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规划图7.道路系统武汉市作为区域性会展博览中心在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等方面均有优势。.规划原则以公共交通主导开发模式(TOD)为前提。建立整体性的道路系统,确保道路系统有充分的容量和连续性。道路系统需有灵活性和较高的集散能力,提供多种路径选择。支路网有较高的密度,以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