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价值态度转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态度价值态度转变知识体系态度价值态度转变价值观态度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的分类价值观对管理的意义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的分类与功能态度的形成态度改变理论态度改变的方法Part1价值观定义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一、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会告诉你想要什么,该往哪里走Part1价值观案例:雷尼尔效应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准备修建一个体育馆。消息传出,立刻引起了教授们的反对,校方只好顺从了教授们的意愿,取消了这项计划。教授们为什么会反对呢?原因是校方选定的位置是在校园的华盛顿湖畔,体育馆一旦建成,恰好挡住了从教职工餐厅窗户可以欣赏到的美丽风光。为什么校方又如此尊重教授们的意见呢?原来,与美国教授平均工资水平相比,华盛顿大学教授的工资一般要低20%左右。教授们之所以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而不到其他大学去寻找更高报酬的教职,完全是出于留恋西雅图的湖光山色:西雅图位于太平洋沿岸,华盛顿湖大大小小的水域星罗棋布,天气晴朗时可以到美洲最高的雪山之一——雷尼尔山峰,开车出去还可以游览一息尚存的活火山——海伦火山。案例中的教授们为了美好的景色而牺牲更高的收入机会,这被华盛顿大学经济系称为“雷尼尔效应”。Part1价值观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1)稳定性和持久性(2)历史性与选择性(3)主观性价值观特点Part1价值观价值观来源(1)遗传(2)民族文化(3)父母行为和早年教育Part1价值观对人的价值观最早进行分类的是美国组织行为学家斯普朗格尔(E.Spranger)他把人的价值观分为了六大类型:(1)理论型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强调通过理性批判的方式发现真理;(2)审美型价值观,以形式、和谐中心;强调对审美、对美的追求;(3)政治型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强调权力的获取和影响力;(4)社会型价值观,以群体他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友好、博爱;(5)经济型值观,以有效实惠为中心,强调功利性和实务性,追求经济利益;(6)宗教型价值观,以信仰教义为中心,强调经验的一致性及对宇宙和自身的了解。1、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Part1价值观二、价值观的分类理论型宗教型社会型政治型审美型经济型价值观Part1价值观2、罗奇克的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终极价值观:指理想的终极存在状态,这些是个体愿意用他的整个生命去实现的目标.工具价值观:指的是个体更喜欢的行为模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Part1价值观终极价值观(18类)工具价值观(18类)舒适的生活(富足的生活)雄心勃勃(辛勤工作奋发向上)振奋的生活(刺激积极的生活)心胸开阔(开放)成就感(持续的贡献)能干(有能力、有效率)和平的世界(没有冲突和战争)欢乐(轻松愉快)家庭安全(照顾自己所爱的人)清洁(卫生、整洁)幸福(满足)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自尊(自重)负责(可靠的)快乐(快乐闲暇的生活)独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平等(兄弟情谊,机会均等)宽容(谅解他人)自由(独立、自主选择)诚实表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Part1价值观1、招聘以价值观把关。2、制定企业价值观时,要考虑各种群体的价值观。3、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积极树立和培育新的价值观。三、价值观对管理的意义Part2态度1、态度的定义:弗里德曼:态度是个体对人或事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G.W.奥尔波特: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景的反应。克雷奇: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中某种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直觉过程的持久组织。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Part2态度2、态度的内容态度包括三种心理成分: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向(行为倾向)因素。认知因素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真假好坏的认识与理解;情感因素是指主体受信念支配的情感反应;意向(行为倾向)因素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定向或心理准备状态,他使人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但是他不等于外显行为。其中,认知是态度的基础,情感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反应倾向是态度的外在表现。Part2态度小问题:国家现在鼓励大学生进入乡村做“村官”,虽然有很多优惠政策,可是仍有很多大学生对此抱有消极态度,请分析一下这种消极态度包含了态度的三种成分中的什么内容呢?认知因素:去农村没有前途,不利于未来发展;在农村工作没面子;情感因素:对当村官有抵触、轻视、厌恶等负面情绪;意向(行为倾向)因素:产生疏远去农村当村官的行为倾向。Part2态度(1)态度的社会性: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学习的结果。(2)态度的统合性:态度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在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其他心理过程的统合。3、态度的特征(3)态度的媒介性:态度作为一种综合的心理过程是行为的准备阶段,使行为和心理过程吻合Part2态度1、组织行为学所关心的态度的分类: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工作参与:工作参与测量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二、态度的分类和功能Part2态度Part2态度(1)态度影响社会认知2、态度的功能态度形成后,易于产生一种习惯性反应,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定型”。它影响着个体对他人、他物的评价和认识。案例:拉姆博的实验Part2态度(2)态度影响行为表现态度作为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会预定人们的反应状况,会潜在地决定人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务采取行为。案例:罗森塔尔效应Part2态度罗森塔尔效应1966年,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已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对待学生的陶都传递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而学生在接受到这些改变之后,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变得积极主动,从而使他们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Part2态度3、决定态度对行为影响程度的因素(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态度的特殊性越高、越具体,其预测行为越准确。(2)时间因素: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越大。(3)自我意识: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4)态度强度: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较大。(5)态度的可接近性: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或者越容易从记忆中提取的态度,对我们来说他的可接近性就越大。(6)社会压力:当社会压力在某种方式上拥有绝对权利时,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差异性会拉大。Part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个体态度的形成一方面要受到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强化、模仿等学习方式不断学习的结果。1、环境因素的影响(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2)家庭的影响(3)同伴的影响(4)群体的影响Part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对个体形成的是一种有选择的影响,即个体了解或接触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一种类;(2)表现为一种持久的影响;(3)表现为一种多元化的影响;例如:中国古代从业地位高低顺序是“仕、农、工商”,社会流行的“重农抑商的思想是人们对从事商业活动”产生了消极的态度。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Part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2)家庭的影响在离婚家庭长大的孩子以后离婚的可能性较高;父母一方有犯罪记录的孩子未来犯罪的可能性较大;(3)同伴的影响2010年,广东茂名官场发生“地震”,原国土局局长李劭,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过堂受审时,李劭不但矢口否认指控的各项罪名,还将罪行推到自己周围的官员身上,声称是“受其他官员不良影响,才没能抵住诱惑”。(4)群体对态度的影响案例:旁观者效应Part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旁观者效应:旁观者现象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kittyGenovese小姐于1964年被一个系列杀人犯用刀捅死,根据报道,这个过程长达30分钟。在引起一位邻居的注意后,杀人犯逃离现场,十分钟后重回现场并继续捅Genovese小姐直到她死亡。据称有38位目击者目击了凶杀过程,但是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止或者打电话报警。这在当时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轰动。中国的“kitty”:小悦悦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Part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在场的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从群体对态度的影响来看,其余的人构成的群体采取的无视冷漠的态度影响了个体对待受害者的态度,对受害者上前施救的想法产生了抑制作用。Part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2、个体的学习强化学习是指受到正面激励或者负面惩罚的过程;如:小学老师对答对问题的同学给与奖励,帮助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模仿学习也称为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言行的观察而进行的学习。如:小时候我们会模仿自己崇拜的、尊敬的人的言行举止,以他们为模版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环境的影响要通过学习过程加以内化,才能变为个体内在的态度。这种学习主要有强化和模仿两种方式。Part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二、态度的改变1、态度改变理论态度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态度可以在方向和强度两方面发生改变。海德的平衡理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状况过渡。Part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海德的p-o-x模型POX(1)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积极的态度用“+”表示,消极的态度用“-”表示;(2)当三条边上的成分之间符号相成,为正则系统平衡,为负则系统不平衡;(3)对于不平衡状态,态度的改变遵循最少付出原则,即为了恢复平衡状态,哪个方向的态度改变最少,就在哪个方向上改变态度。Part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P-O-X模型的平衡与不平衡状态X++POX––POX–POX+–POX++POXPOX––PO++++++–––––+–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XPOPart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当个体产生认知失调时,减轻或解决失调状态的办法主要有两个:(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它元素间的不协调关系趋于协调;(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寻找其他因素来平衡不协调的因素。个体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使人产生心理上的负面体验,从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Part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案例:费斯廷格绕线实验让被试者做1小时枯燥无味的绕线工作﹐在其离开工作室时﹐实验者请他告诉在外面等候参加实验的“被试者”绕线工作很有趣﹐很吸引人。为此﹐说谎的被试者得到一笔数额不等的酬金。然后,实验者再请他填写一张问卷﹐以了解他对绕线工作的真实态度。结果发现﹐得报酬多的被试者对绕线工作仍持有低的态度评价﹔得报酬少的被试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评价﹐似乎变得喜欢这个工作了。你能利用费斯廷格的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吗?Part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费斯廷格的解释是﹕当被试者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时心口不一致:他头脑中有了两个认知因素,“我本不喜欢绕线工作”和“我对别人说这件事有趣”﹐两者是相互失调的。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调感﹐他便要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费斯廷格认为﹐得钱多的被试者会用这笔不小的酬金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