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江苏省建设厅2省内:南京、镇江、扬州的全部以及淮安的南部。省外:马鞍山、芜湖、滁州的全部以及巢湖的部分地区。本规划对省内部分提出要求,报江苏省政府批准实施;对省外部分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考虑,提出发展预测与建议。规划范围1、规划背景与发展基础3都市圈2001年总体发展概况1.1南京都市圈现状概况指标南京都市圈省内部分省外部分人口(万人)23431381962土地面积(KM2)440582091523143GDP(亿元)29572236721人均GDP(万元)1.261.620.752000年城市化水平(%)465040三次产业结构10.54:48.82:40.648.32:49.1:42.5817.4:47.98:34.624设区市市区2001年概况城市年末总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GDP(亿元)人均GDP(万元)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亿美元)南京371.89282.21981.762.6401.2101.64镇江62.8252.64164.882.6352.2510.08扬州109.6653.12232.522.1371.6910.6马鞍山52.9342.03110.212.0828.668.76芜湖65.8855.11131.842.0042.828.63滁州49.4220.5457.361.1615.883.1巢湖84.9130.7458.210.6922.622.67首位比——5.124.22----5.609.65设区市市域2001年概况城市年末总人口(万人)GDP(亿元)人均GDP(万元)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南京55311502.0695.88112.649.02镇江2675031.8914.5421.693.26扬州4525051.1212.3236.721.0马鞍山1201381.152.379.980.06芜湖2202191.001.9812.190.45滁州4282650.620.9410.510.12巢湖4522050.460.358.880.1361.2南京都市圈基本特征人文基础相近相同的吴楚文化底蕴南北文化的交融“山水城林”的特色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历史上联系紧密南京经济协作区的合作基础7区域发展二元结构特征显著城乡差距较大2001年,南京都市圈各设区市市区与所辖县(市)人均GDP之比为2.78:1,南京市市区与郊县人均GDP之比为2.82:1(苏锡常都市圈为1.27:1)。8地区差距较大2001年,南京的人均GDP是镇江的1.09倍,淮安南部地区的2.88倍,扬州的1.84倍,马鞍山的1.79倍,芜湖的2.06倍,滁州的3.32倍,巢湖北部地区的4.04倍。从工业化发展水平看,南京、镇江已向工业化后期过渡,扬州、芜湖、马鞍山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滁州、巢湖、淮安南部等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前期。9工业化加速发展•基础工业雄厚:南京的电子、石化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二位,汽车居第三位,扬州的化纤、汽车,马鞍山的钢铁,芜湖的建材,镇江的造纸在全国均具有一定地位,都市圈的重工业产值比重超过工业产值的50%•主导产业发展集群化:沿江的石化、机电、建材具有集群化发展趋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南京综合科技实力雄厚,但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较低•以国有经济为主:工业国有控股比例超过50%制造业10•总体发展水平较高:200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202亿元,占GDP的40.64%(苏锡常38.72%)•新兴服务业兴起:南京第三产业在总体发展上具有较明显的集聚优势(占都市圈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3%),主要体现在商贸、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等方面。•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低:2000年,南京有会展公司20多家,且规模小,而同期深圳有300多家。•传统服务业的区域扩展较为保守:以商贸业为例,核心城市尚未利用自身优势去整合周边地区生产和消费资源。服务业11•城市化水平:46%(2000年)省内50%,省外40%•城镇个数:440个左右省内240个,省外200个•县城以上城市:30个省内14个,省外16个•城镇密度:10个/千km2省内12个/千km2,省外8个/千km2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水平较高12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市区国内生产总值9822331655758132110020040060080010001200南京扬州镇江芜湖马鞍山滁州巢湖亿元核心城市地位突出•南京的GDP占都市圈39%,财政收入占53%,实际利用外资占64%,进出口总额占75%。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市区地方财政收入3.12.67101.6410.0810.68.638.76020406080100120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巢湖亿元13•南京在商贸等方面对周边城市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力:2001年南京市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为1022亿元,占都市圈的81%;南京商圈的辐射范围东至常州,北到淮安,西及合肥,南抵芜湖,双休日南京市的主要商场外地消费者占总客源的30%-50%。14•南京作为都市圈文化中心的地位已经具备——南京为江苏省省会,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逐步形成高标准的文体卫设施类别南京扬州镇江最大图书馆建筑面积(m2)85000343016000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册)317165107最大体育中心(座位数)60000(在建)2000010000三级医院(个)1922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万人)27.83.413.715节点城市发展态势良好“九五”期间都市圈节点城市发展状况单位:%指标城市GDP年均增长率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自营出口年均增长率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年均增长率支柱产业镇江11.514.522.710.3化工、造纸、铝加工、建材扬州10.412.6198.5化纤、汽车、电气机械、纺织马鞍山1112.8————钢铁、建材芜湖14.419——12.6建材、汽车、电子电器滁州10.311.3——9.7家电制造、车辆制造、建材、食品注:空格处数据不详16城市间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长江港口、铁路、金融等方面已经建立了各种区域性管理机构•产业布局、物流中心建设和旅游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协作•各城市在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和科技资源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17南京为核心、沿江为主导的“放射圈层状”结构初具雏形•以南京为核心的放射状高等级公路格局初步形成•圈层状城镇分布已具雏形(核心圈层、紧密圈层)•沿江城市带发展迅速18•核心与周边联系紧密、城际公交化倾向明显,核心圈层初具雏形南京到周边城市单向发送车辆数1361021007464466890108020406080100120140160扬州马鞍山江浦溧水句容来安滁州全椒仪征19南京至各中心城市每万人月通话时间344913619932367653229942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镇 江扬 州马鞍山滁 州芜 湖巢 湖分钟•镇江、扬州、马鞍山等与南京通讯联系紧密20淡化行政区划的界限,从区域的角度,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区域整体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规划总体要求213、发展目标3.1功能定位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交汇地带的枢纽型都市圈,江苏省核心型都市圈,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化型都市圈。22战略性区位地处中国沿长江与沿海的交汇地带,东部与中部经济发展的转换地带,南北经济发展的交融区域交通枢纽型区域国道干线、过江通道密集生产、销售集散基地国内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枢纽型都市圈23核心型都市圈地处长三角西翼,依托江苏省省会24发达的高等教育、文化卫生体系三个都市圈(省内)中心城市市区医生人数(万人)1.2410.54宁镇扬苏锡常徐宿连三个都市圈(省内)中心城市市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万人)34.8510.388.07宁镇扬苏锡常徐宿连25核心城市综合实力强于其它两个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国内城市总体竞争力排序中位居前10)三个都市圈核心城市2001年GDP比较319487801619982020040060080010001200徐州市区南京市区苏州市区无锡市区常州市区(含武进)亿元三个都市圈核心城市2001年非农人口比较117127103112282050100150200250300南京市区徐州市区苏州市区无锡市区常州市区(含武进)万人26文化型都市圈吴楚文脉的交错,南北文化的融合历史文化的厚积,近代文明的兴起山水城林的交融,科教文化的基础273.2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推动都市圈市场、经济一体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都市圈可持续发展;近期都市圈省内部分全面实现小康;远期建成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空间集约、生态优良,社会经济一体化的现代化都市圈。283.2发展目标经济目标(近期)指标都市圈省内省外GDP(亿元)460035501050人均GDP(元)180002400011000进出口总额(亿美元)22020020财政收入(亿元)450340110经济目标(远期)都市圈远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8万元,其中省内11.2万元29城市化目标做强做优做美做特各级城市,重点做大核心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完善都市圈的空间结构,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近期总人口26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2%左右(省内58%),远期总人口32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6%左右(省内74%)。30社会目标(近期)指标都市圈都市圈江苏省部分恩格尔系数(%)3835青年人受高等教育比重(%)2025城市人均住房居住面积(m2)182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8931建成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园区,建成国家教育科研基地建成长江中下游区域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中心传承都市圈独特文化与山水城林景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环境优美,地位独特的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社会目标(远期)32城镇发展、产业布局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都市圈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文明发展道路。环境目标334.1总体结构总体结构:一个核心、两个圈层发展重点:一带一轴三通道发展策略:强化核心、提高沿江、带动纵深4、空间结构34核心:南京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范围:南京主城及其半径30公里左右的区域。发展要求:南京城市功能重组和集聚新兴城市功能的重点区域。35二个圈层核心圈层核心圈层•范围:核心城市及外围半径50公里左右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交通的网络化、公交化、通勤化建设;强化核心与外围城镇的联系,形成城市化、郊区化互动发展的态势。36紧密圈层紧密圈层•范围:核心圈层外围、距核心城市100公里左右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要求:以“一带、一轴、三通道”为主体集聚发展,加强节点城市与核心城市、节点城市之间的联系。37一带一轴三通道沿江城市带:包括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5个特大城市、大城市及仪征、江都、当涂、和县等中小城市。城镇发展轴:从金湖、盱眙开始,经天长、南京、溧水至高淳。三条通道:南京至滁州、凤阳通道,南京至句容通道,南京至全椒、合肥通道。38形成网络化与极化共同发展的都市圈空间结构。沿江城市带网络化发展,沿轴、沿通道城镇极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大区域性通道网络逐步完善;都市圈内部交通、通讯网络高度发达。远景空间组织394.2空间分区组织空间分区沿江地区沿轴线地区沿通道地区其它地区40沿江地区人口、非农产业要向沿江地区集聚,省内结合沪宁、宁通城镇聚合轴的建设,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高度集聚,经济繁荣,人口密集,城市空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