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若干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武汉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若干问题“十五”计划是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时期也是我市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客观评价和总结“十五”时期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认真分析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国民经济跃上新台阶,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没有根本转变“十五”期间,我市贯彻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发展为主题,经济呈现快速平稳增长态势,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预计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13.7%,“十五”前四年,经济年均增速为12.6%。从2003年开始,摆脱了前几年持续通货紧缩、物价长时间低位运行的状况,价格总水平伴着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而出现恢复性上涨,全市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特征。快速的经济增长使我市经济增长迅速扩张,人均GDP迅速提高。2004年我市GDP达到1956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为3083.8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达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根据国际经验,我市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上升通道,这标志着我市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五”期间,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2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高投资、高能耗,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状况比较明显。1.从产出的能耗情况来看,“十五”以来,我市单位GDP能耗和用水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用水量集中反映城市地区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工艺水平、资源丰度等密切相关。2004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为1.57吨/万元,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0.17吨;单位GDP用水量85.14吨,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29.24吨。主要原因是我市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耗水产业比重大;水资源丰富,水价低,企业和市民的节水意识不高。2.从城市环境来看,“十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尚未得到根本好转。2004年,我市空气污染指数为93%,比2000年上升4个百分点。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占67.5%,仅246天,远未达到80%以上的计划目标。主要原因是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污染也有逐年上升趋势。在二氧化硫排放方面,主要是青山热电厂、阳逻电厂、武钢自备电厂目前还没有实行烟气脱硫,今年因煤电供应紧张,我市电厂用煤量增加100万吨,原煤含硫量高,又基本未进行脱硫处理,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1.75万吨。在工业废弃物控制方面,2004年我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80.4%,比2000年上升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工业大户晨鸣纸业公司部分造纸白泥外排,华中华能阳逻电厂粉煤灰堆存,使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未达到规定要求。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3.43%,比2000年提升2.653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国家卫生城市95%的标准。主要原因是部分乡镇企业达标率低。环境问题植根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不同的。“十五”以来,我市逐渐进入重化工业高速发展时期,重化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十五”前四年,工业平均增速达到14%,比GDP平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重工业平均增速达到19%,比工业增速高5个百分点。其结果是工业重型化特征更加突出。2004年,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为50.7%,比2000年下降6个百分点。尽管工业重型化是我市发展过程中不能绕过的环节,但如果不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环境将无法承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也将无以为继。二、“两业并举”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但产业内部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发展缺乏多点支撑“十五”期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制造业,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7:44.2:49.1演变为2004年的5.3:46.2:48.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变化不大,经济增长呈现二三产业共同推动、协调发展的特征。“十五”期间,我市产业结构一个显著变化特征是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上升,由2000年的44.2%上升到2004年的46.2%,提高2个百分点。这种结构演变符合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特征,是积极的变化。但从二三产业内部看,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4从工业内部看,主要问题是先进制造业还没有成为产业的主导,制造业发展尚未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产业配套能力不强。1.先进制造业还没有成为产业的主导,以钢铁及汽车、石化等传统产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04年十大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5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十大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的排序为:1、钢铁制造业(368.86亿元),占25.4%;2、光电子信息制造业(257.58亿元),占17.7%;3、汽车及机械制造业(256.85亿元),占17.6%;4、烟草及食品制造业(177.89亿元),占12.2%;5、石油化学工业(173.23亿元),占11.9%;6、环保制造业(102.48亿元),占7.1%;7、纺织服装制造业(83.50亿元),占5.7%;8、生物医药工业(67.77亿元),占4.7%;9、造纸及包装印刷业(49.93亿元),占3.4%;10、家电制造业(17.47亿元),占1.2%。2.发展不平衡,我市工业经济尚未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2004年,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受武钢、武烟、石化、东风本田等少数骨干大企业新增生产能力的释放,4户企业新增产值和利润占全市新增量的一半以上。这说明,我市工业增长过分依赖少数骨干企业,工业经济多点支撑的格局尚未形成,这也是武汉与一些先进城市相比的差距。从2004年“十大行业”发展情况看,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家电等行业的发展都落后于全市工业的发展,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不够。3.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断裂,协作配套能力不强,是主导产业不能迅速做大的主要原因。十大主导产业中,只有钢5铁、汽车及机械、光电子信息、烟草及食品、石油化工、环保等六大产业过百亿元。光电子信息产业,本地化生产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需求外溢。投资类电子本地配套不到10%,且主要是包装、卡盘等初等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全部依赖进口,15%~20%的配套产品由广东等沿海地区企业提供,只有不到3%的如外包装、印刷品等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的产品在本地配套。华工科技、楚天激光等企业技术雄厚、市场广阔,但是除机柜、机箱等简单的外部设备可在本地加工外,其他关键设备如激光器、激光晶体、光学膜片、扫描器等均需要从国外进口或外省采购。长飞的配套供应60%左右来自国外,30%左右来自国内其他地区,本地配套不到10%。再如汽车产业,武汉整车与零部件的产值比例关系为1:0.2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1.7,零部件产业配套水平太低。神龙公司国产化率虽然达到85%,但本地配套仅占国产化零部件的45.5%的份额,而发动机、车桥、底盘、轮胎、轮毂等核心部件均须从国外和外地采购。再如纺织服装产业,武汉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600余家,几乎全是成衣厂。2004年年产服装3亿多件套,一年需采购面料、辅料、饰品等约25亿元,其中80%的面料、90%的辅料,以及缝纫线、拉链、纽扣等配套饰品基辅全部来自江苏、浙江和广东。总之,产业集中度低,“有头尾、无中端”的产业链条,导致企业协作配套能力不强,主导产业、拳头产品缺乏核心的企业群和产品群支撑,地区整体产业结构效率不高,产业竞争力下降。从服务业内部看,生活性服务业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内部结构层次低,现代服务业对全市的经济贡献偏6低。2004年,我市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3.3%,虽比2000年降低4.7个百分点,但继续占第三产业首位。金融、房地产、物流业、文化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8%、8.3%、11.8%、2.1%。对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贡献较大的产业分别是批零、住宅、餐饮、交通运输等,而金融、房地产、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等产业对GDP的贡献只有13.9%。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城市聚散功能的提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不利于城市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三、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投资主导型的经济特征明显“十五”期间,武汉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呈逐年增长趋势,2001~2003年分别为508.4亿元、570.4亿元、645.1亿元,2004年达到822.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增幅创9年来最好水平,是2000年的1.78倍,预计2005年到10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十五”头四年,武汉投资率分别为37.7%、38.2%、38.8%和42%,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1.5%、43.5%、47.5%、55.8%。“十五”期间,武汉投资年均增幅为16.7%,比全国的平均值20.2%低3.5个百分点,因此不存在投资过热的风险,发展不够、投入不足仍然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投资结构对城市经济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十五”以来,投7资主体、融资渠道逐步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1.从投资的产业结构上看,2000年、2003年和2004年,一二三产业投资构成比分别为0.9:10.3:3.5、2.3:26.0:71.7和1.5:27.4:71.1。2.从投资的所有制构成上看,200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为442.26亿元,占全市投资的53.8%,港澳台投资30.7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7%,外商投资41.51亿元,占全市投资的5.3%,民间投资287.26亿元,占全市投资的36.5%,非国有投资占全市投资的46.2%,比“九五”时期有所提高,但还不是拉动经济的主导力量。3.从资金来源的构成看,“十五”期间全社会将完成固定投资投资3546亿元,到位资金3414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40亿元,占比4.1%;国内贷款671亿元,占比19.7%;债券10亿元,占比0.3%;利用境外资金48亿元,占比1.4%;自筹资金1782亿元,占比52.2%;其他资金来源763亿元,占比22.3%。城市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达到了398亿元,固定自产投资中,非经营性和准经营性项目的资金平衡问题突出。4.从投资种类看,2004年投资投向基础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分别为323.28亿元、185.10亿元和233.30亿元,占比为39.3%、22.5%和28.4%,较之2000年的占比30.5%、22.8%、21.9%和2003年的38.5%、22.9%、26.3%,用于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的份额有所增加。“九五”时期,我市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36.1%、56.7%。“十五”时期,由于大力推进“项目兴市”,20048年投资贡献率和消费贡献率分别为55%、45%,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了18.9%,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了11.7%。投资率高、消费率低的特点,是由我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加快发展与城市化加速推进并存的发展特征决定的,也与经济上升周期中的投资周期性因素高涨有关。但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消费,长期靠过高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必然会导致结构失衡,损害经济增长的效率。四、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强,领域不断拓展,但对外开放的层次有待深化与提高面对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形势,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十五”以来,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均得到提高。2004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