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个案分析与应对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形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教育中的一大实际难题。通过对一位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和个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家庭监督的失效,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及教师的冷落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本班实际,对我班的留守儿童进行个案研究。留守儿童中部分学生心理困扰十分明显,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能力差,学习的任务不完成,完不成,自私、任性、意志力低、适应能力弱、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的人格品质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们通过个案的矫正研究帮助留守儿童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教育中教师感到困惑、无奈,甚至束手无策,我们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具有教育的实践价值,能帮助教师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开展对留守儿童学习问题行为的研究,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关心、培养、训练留守儿童适应能力,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使他们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心理体验和感受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学习品质的发展。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转化策略,研究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管理,实施爱心教育。研究矫正策略,将团队教育矫正,心理疏导矫正,家校结合矫正,有效落实在学生转化教育过程之中。一、个案分析王周文,男,本班七年级学生,家庭经济较贫困,父母为农民,均为初中文化程度,长年在浙江温州打工,根本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孩子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该孩子有如下表现:1、思维极端反常,自卑而又自尊,有什么事总是闷在心里,心理负担沉重,导致行为扭曲,有自暴自弃的念头。2、性格孤僻,很少和同龄人交往,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甚至与自己的老乡同学发生打架冲突而引起班里其他同学的不满,卫生状况极差。3、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早退、有旷课现象,不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集体活动,遇到事情不与班主任联系。学习态度极不端正,作业基本上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甚至不交作业。二、案例分析1、家庭因素:由于父母打工没有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董鹏飞的日常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对他溺爱,要什么买什么,放任自由。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怀,而爷爷奶奶对他的心理需求关注很少,不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内心想法。2、环境因素:孩子在六年级第一学期从浙江转学过来,在一个新学校,陌生的周边环境,陌生的人际环境,使他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合群。一段时间后,他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被社交小团体所接纳,于是逐渐成了远离集体的“排斥儿童”,时常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采取攻击破坏行为。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他的观察也不够细致,对他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帮助孩子及时纠正错误。3、自身因素:家里是个独子,天性内向的他不善与同伴交流,不愿与同龄人交往。和同龄的孩子接触少,性格也变得比较孤僻。4、教育问题。学生的父母,基本上都进过学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懂得一些教育方法,易与教师、孩子沟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便利。而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5、行为问题。通过个案发现,在留守儿童中,监护人都没有很好地进到其监护的责任。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而外出父母则管不到,于是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放任自流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行为。6、心理问题。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他们又不愿与监护人交流内心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三、应对具体策略1、家校合作,共育新苗。与家长保持沟通,交流管理办法。2、榜样示范,促其进步。树立榜样,让他向身边的榜样学习。3、以心换心,以德育人。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捕捉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每一件事,切不可视而不见,而应及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使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