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分散系及胶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2020年7月1日星期三物质分类、分散系及胶体2011年化学科考试说明(山东卷)物质的分类①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②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③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④了解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常见的分散系。a.了解溶液的含义,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b.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c.了解胶体的性质(如胶体粒子的大小、吸附作用、丁达尔效应、聚沉以及电泳等),并能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与胶体有关的简单问题(不要求识记胶体粒子的带电情况)。一、分类法及其应用分类法应依据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标准不同,分类方法不同。常用的两种分类法是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重点探究物质的分类方法将种类繁多的物质进行科学分类,再分门别类地研究它们的结构、性质和用途,就容易找到有关规律,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从多种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1.根据物质是否由同种物质(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2.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3.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很多,将其按性质不同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是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分类方法。如根据其水溶液的导电性可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根据其组成与结构可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根据其反应过程中化合价的变化可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等。4.根据混合物中被分散物质的颗粒大小,可将其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分散系: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分散剂:分散系中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或几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的概念:2、分散系的分类分散质分散剂分散系实例气液固气液固空气雾、云灰尘泡沫酒精的水溶液食盐水泡沫塑料珍珠合金⑴.按聚集状态分类(2).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过滤或静置丁达尔效应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溶液、胶体、浊液三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如何区分胶体和浊液?如何区分胶体和溶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10-9m)均一、稳定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10-7m)不均一、不稳定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nm至100nm之间分散系分散质微粒直径主要特征静置分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离子或小分子固体小颗粒液体小液滴1nm100nm均一、稳定、透明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无明显变化(温度、溶剂)沉淀分层过滤分液蒸发、结晶、蒸馏、萃取1~100nm几种分散系的比较胶体分子集合体或大分子均一、透明、比较稳定无明显变化渗析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半透膜能能能不能不能不能不能不能二、胶体1、胶体概念分散系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2、胶体的分类:Fe(OH)3AgI胶体淀粉胶体雾、云、烟有色玻璃Fe(OH)3AgI胶体如:把淀粉颗粒分散到水中常见的胶体有:淀粉胶体、墨汁、碳素墨水、等(1)物理分散法将悬浊液或乳浊液中的分散质分散3、胶体的制备(2)化学结合法——溶质分子聚合成胶粒①水解法②复分解法此法注意的问题:Ⅰ不能过度加热,以免出现Fe(OH)3胶体凝聚。Ⅱ不能用玻璃搅拌,防止生成Fe(OH)3沉淀。AgNO3+KI=AgI(胶体)+KNO3FeCl3+3H2O△Fe(OH)3(胶体)+3HCl红褐色浅黄色此法注意的问题:①浓度控制,浓度过大会生成沉淀。②逐滴滴加,同时要不断振荡。取一烧杯,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1~2mL。继续煮沸,待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FeCl3+3H2OFe(OH)3(胶体)+3HCl溶液和胶体的区别实验:分别用激光照射盛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在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现象。并完成下列表格:光束照射时的现象Fe(OH)3胶体CuSO4溶液有光亮通路无光亮通路胶体和浊液的比较过滤后的现象Fe(OH)3胶体泥水滤纸上无杂质滤纸上有杂质4、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现象溶液胶体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上可看到有一条光带,这个现象叫丁达尔现象。利用此性质可鉴别胶体与溶液。(2)布朗运动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小颗粒作不停地,无秩序地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3)电泳现象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电泳。胶体的稳定性原因:同种胶体粒子电性相同(主因);胶体粒子的布朗运动(次因)。原因:粒子胶体微粒带同种电荷,当胶粒带正电荷时向阴极运动,当胶粒带负电荷时向阳极运动。应用:①静电除尘;②电泳电镀,利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粒子均匀地沉积在镀件上。胶体的胶粒有的带电,有电泳现象;有的不带电,没有电泳现象。(4)胶体的聚沉往某些胶体里加入少量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电离生成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长大,形成了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胶体聚沉的条件(1)加入少量的电解质溶液破坏胶粒的带电结构(2)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破坏胶粒的带电结构(3)加热增加碰撞机会(4)搅拌增加碰撞机会淀粉胶体和NaCl溶液于半透膜内蒸镏水5、渗析利用半透膜把胶体中混有的离子或分子从胶体溶液里分离的操作,叫做渗析。其原理为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能透过半透膜。应用:胶体净化、提纯使胶体和溶液分离胶体的应用:(1)静电除尘(2)土壤的保肥(3)石膏制豆腐(4)明矾净水原理(5)江河入口处形成三角洲……练习: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胶体外观不均匀B.胶体微粒直径在1nm~100nm之间C.胶粒不能通过滤纸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B2、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质的根本区别是[]A.是否为大量分子式离子的集合体B.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C.能否透过滤纸或半透膜D.是否均一、稳定、透明B3.下列不属于胶体的是[]A.水银B.烟、云、雾C.有色玻璃D.淀粉溶液4.鉴别胶体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A.蒸发B.从外观观察C.稀释D.利用丁达尔现象实验AD5、“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A.①④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⑥B6.(2009·全国Ⅱ理综)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是电中性,胶体是带电的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解析:A项,胶粒带电,而胶体是电中性。B项,溶液中溶质若是电解质,通电时不向两极移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带电时,不向某一极移动。C项,溶液中溶质粒子运动也无规律。D项,胶体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故选D。3.(2008·广东)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沼气和水煤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⑥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⑦豆浆和雾都是胶体。上述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⑤⑥C.③⑤⑥⑦D.①③④⑦解析:①正确;②沼气属于可再生资源,水煤气由炽热的煤同水蒸气反应制得,而煤为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水煤气为不可再生资源,故错误;③冰为固态水,干冰为固态CO2,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正确;④正确;⑤盐酸和食醋为混合物,不是化合物,错误;⑥纯碱(Na2CO3)为盐不是碱,错误;⑦豆浆和雾均属于胶体,正确。综上所述,选D。4.(2008·广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B.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C.Mg、Al、Cu可以分别用置换法、直接加热法和电解法冶炼得到D.沼气、天然气和水煤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解析:答案:BA中纯碱不属于碱,属于盐;C中Mg、Al采用电解法制取,Cu采用置换法制取;D中,天然气、沼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B.电泳现象可以证明胶体属电解质溶液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解析:答案:C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电泳现象可证明胶粒带电,胶体粒子虽然很小,但不可以透过半透膜。6.六水合三氯化铁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净水作用,并具有实用价值,被称为净水剂。明矾也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净水剂之一。城市自来水厂常用这样的净水剂在常温下对大量的水进行净化。(1)写出KAl(SO4)2·12H2O跟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胶体离子方程式:。答案:(1)Al3++3H2OAl(OH)3(胶体)+3H+(2)取黄河水50mL盛在烧杯中,再加入适量明矾粉末并进行搅拌。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是。答案:(2)产生沉淀,水由浑浊、不透明变为澄清、透明5%NaOH25℃250ml1000mL1000500Theend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