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思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思路2014-06-05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同时不同类型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结构、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为此,在中国经济转型缓速发展的新时期,要贯彻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思路,明确不同类型地区的发展定位,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政策,促进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区域经济,转型缓速发展,分类指导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和国内经济转型调整的影。向,目前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尽管“西快东慢”的格局继续强化,区域经济呈现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局面,但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东部地区在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增速下滑较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与要素资源较难匹配,东北老工业基地依然振兴乏力。因此,在中国经济进入“转型缓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要着力保持区域差距缩小的长期趋势,坚持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思路,推动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发展,增强中西部人力资本和科技支撑,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步伐。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趋势1.经济总量与增速变化“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遏制了区域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得到显著增强。从近十年统计数据来看(表1),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长迅速,占全国的份额逐步提高,而东部地区占全国份额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的份额变化不大。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份额由2003年的55.2%下降至2012年的51.3%,减少了3.9个百分点;同期,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由18.5%、17.2%增至20.2%、19.8%,分别上升了1.7和2.6个百分点;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份额有所下降,由2003年的9.1%降到2012年的8.7%。可见,在以“外需驱动”向“内需驱动”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优势逐渐开始显现,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呈逐渐缩小的趋势。观察近两年的季度经济增速可以发现(图1),虽然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增长速度却出现了大幅波动。其中,东北地区的增速降幅最大,从2011年一季度的12.50%降至2012年二季度的10.17%,降幅达2.3个百分点;中部和东部地区其次,降幅均为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3个百分点。总体上看,与2011年相比,2012年全国各地区经济增速普遍下滑。相对而言,西部地区增速最高,其次为中部,东北居第三,东部增速最慢,经济增速继续呈现“东慢西快”的特点。从各个省份和直辖市的经济增速上看,2012年除上海外,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速均高于7.5%的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有23个省市。其中,天津增速最快,高达13.8%,其次是贵州和重庆,均为13.6%,云南为13%。另有陕西、四川、甘肃等七个省份的GDP增速在12%以上。未能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省份中,多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山东、浙江,分别为9.8%、8%,北京和上海的GDP增速排名最后,为7.7%和7.5%。从统计结果看,西部地区有八个省份位列GDP增速前十位,而东部地区则在后十名中占据了八个名额。2.工业总量及份额变化图2显示了2007——2012年中国四大区域工业增加值及其占全国比重的变化。由图可见,东部地区工业比重依然最大,其次是中部和西部,但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份额呈现大幅上升趋势,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东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份额由2007年的57.8%下降至2012年的50.5%,减少了7.3个百分点,降幅较大;同期,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由18.2%和15.2%增至22%和18.4%,分别上升了3.8和3.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份额略有提升,大约增加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通常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指标。由表2可见,2007-2012年,除东部地区外,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提高,工业化进程在加快。中部地区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为56706亿元,是2007年的2.5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43.2%上升到2012年的48.8%,提高了5.6个百分点,居各地区之首;其次是西部地区,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东北老工业基地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在下降,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这表明东部地区在经济增速放慢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加快,服务业比重上升,正朝着后工业化阶段迈进。3.主要工业产品的区域分布2012年东部地区各主要工业品所占份额比2007年普遍下降,只有彩电份额上升较快,天然原油、生铁、钢材、汽车、纱五种产品有小幅增加;中部地区的水泥、彩电、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纱等产品份额有所增加,其中纱的产品份额上升幅度较大,提高了11.2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除了原煤和彩电外,主要工业品生产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微型计算机上升最快,达到24.13个百分点;东北地区除天然气、生铁、水泥、集成电路和卷烟外,主要工业品份额都有所下降(表3)。总体上看,目前东部地区在集成电路、彩电、微型计算机、钢材、初级形态的塑料等工业品的生产能力上仍占有绝对优势,但优势地位相对下降;中、西部地区的原煤、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工业品具有一定优势,同时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品增长较快,表明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在快速升级;东北地区在原油、汽车、生铁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结构调整变化不明显。4.投资和出口的区域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9.8%的年均增长速度,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仍能够实现“保八”目标,这主要得益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但各地区投资的拉动作用差异较大。统计分析显示(表4),2008-2011年(2009年除外),除东北地区外,各地区固定资产对名义GDP增长的贡献率都有提升。其中,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由2008年的14.3%提高到2011年的24.5%,增加了10.2个百分点,对GDP的拉动作用由2.6%上升到4.4%,提高了1.8个百分点;同期,东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仅增加了1.5和2.2个百分点。相反,东北地区投资贡献率下降2.6个百分点。可见,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强劲,东北地区相对较弱。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方面看(表5),2012年,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分别为24.6%和23.5%,远远高于东部地区的16.8%。分省区看,增速超过30%的有新疆、贵州、黑龙江、吉林、甘肃、江西;增速最低的是东部地区的上海(3.2%)、北京(9.86%)和广东(9.93%)。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出口在各区域经济增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受欧洲债务危机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世界整体贸易发展低迷,中国的出口状况也不容乐观。总体来看,2011-2012年各地区的出口增速减慢,但地区差异明显,出口增速也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图3)。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出口增速纷纷放缓,中西部地区出口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中部、西部地区出口增速分别为19.9%、29.9%,东部地区出口增速仅为6.5%。其中,西藏、重庆、河南和四川等中西部省市的出口总值增速分别为114%、107.6%、47.4%和44%,位居前四名。5.内需市场格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在不断提高,尤其中部地区正在成为中国消费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表6)。统计分析显示,2008-2011年,各地区最终消费对名义GDP增长的贡献率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中部地区由2008年的8.7%增长到2011年的21.5%,提高了12.8个百分点,居各地区之首;其次是东部和西部地区,同期分别提高2.8个和2.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变化不大。与投资对名义GDP增长贡献率的增幅相比,最终消费对名义GDP增长贡献率的增幅程度较大,其中中部地区表现尤为显著,前者为10.2,后者为12.8。二、不同类型区域面临的发展难题权衡1.东部经济转型升级与控制增速下滑需兼顾在东部地区三次产业中,2004——2011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12.4%,第二产业增长17%,第三产业增长18%。从构成看(表7),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有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提高了2.8个百分点。这表明,东部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其中北京和上海已迈进“三二一”的“服务主导型经济”阶段,北京市的服务业比重已高达75%以上。然而,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增速下滑较快的问题。从2011-2012年分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看,东部增速从2011年初开始逐步回落,经济放缓甚至下滑幅度增大。东部地区的工业增速在全国四大区域中是下降最为严重的。图4显示了东部十个省市工业的运行情况,虽然各省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都正向增长,但是其增速都呈现大幅回落趋势。海南省的下降程度最为明显,增速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25.8%降至2012年第一季度的9.8%,降幅达16个百分点。上海市下降了8.8个百分点,跌幅居东部第二;浙江、广东、福建、天津四个沿海省市的降幅分别为8.1、7.3、6.7和3.2个百分点。由于受大型投资类项目减少、宏观调控政策收紧、信贷资金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投资增长慢于全国,且增速处于下滑趋势,在四大地区板块中处最低水平(图5)。这种状况可能产生两个不同的结果,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增速放缓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投资萎缩可能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东部地区正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摆脱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投资的下滑有可能会倒逼东部地区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引擎。从出口方面看,在全球经济复苏减缓、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升级、外需市场降温、出口退税政策取消、人民币升值等情况下,出口利润空间缩小,同时区域内成本、政策等传统优势弱化,东部地区的外贸出口急剧下滑(图6)。2012年,东部地区全年的外贸出口额为17540.38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5.6%。尽管东部仍然是全国出口的主要地区,但其增速明显减缓,由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降到一位数,外需拉动力严重减弱。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的重心地带,其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引擎,拉动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三大核心增长极。但由于对海外市场依赖度高,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东部地区的外贸增速下滑严重,出口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地方财政收入锐减,进而影响到投资增长,尤其是对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从而反过来又制约了东部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在“稳中求进”中,东部地区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速与转型升级的关系,在稳定增长速度中追求结构的上进。一方面东部地区应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使经济发展方式尽快转到“创新驱动”上来。同时要逐步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将注意力适当转移到国内市场,挖掘内需潜力;要率先推进收入分配等各项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大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避免在转型升级中经济下滑过快。2.中西部推进工业化与要素资源供给需匹配近几年,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3978.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增速居全国四大地区之首;中部地区生产总值为116487.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0.2%。受到国内外经济增速整体放缓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也出现小幅下滑,但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不仅高于东部地区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图7)。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地区工业增加值总量大幅度提高,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上升(表8)。中部六省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6706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52%,年平均增长率高达到20.3%;西部实现工业增加值47335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52%,年平均增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