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正确感悟科学精神。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行文思路,深刻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欣赏水平。在探究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与感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2.准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科学家的思想与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感悟的能力。3.了解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体会人物所具有的科学精神,为此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教学课时两课时1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叶永烈�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2[①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段(第1自然段):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3�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②从这里可以看出,发现真理需要哪些条件?]段导读:本段写发现真理应具备的三个条件。�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xuán)涡(wō)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4[③“敏锐”一词和上段哪句话相对应?]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1知识点讲解☜2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3②这句话讲了发现真理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即要善于观察;第二,要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即要肯动脑;第三,要有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即要坚持真理。4③和“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相对应。放洗澡水,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可是,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细小的问题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5[④“纷纷”一词去掉可以吗?]段导读:本段写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实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6�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pǔ)里的玫瑰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7[⑤“奇迹般”和“敏感”说明了什么?]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8其中以石蕊(ruǐ)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段导读:本段写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5④不能去掉。因为“纷纷”强调了他的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普遍注意,做实验验证的人很多。去掉之后,这个意思就表示不出来了。6·紫罗兰·7⑤这两个词说明了波义耳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也说明真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8·石蕊试纸·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9[⑥“百思不得其解”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10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段导读:本段写奥地利的一个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⑦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⑧“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一俗语说明了什么?]第二段(第2~6自然段):运用三个具体事例证明观点。�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11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⑨“只要……就……”一句说明了什么道理?]�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ɡēnɡ)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12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⑩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第三段(第7、8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1.通过反复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作者运用三个典型的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2.准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科学家的思想与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感悟的能力。3.学习科学家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思想。本课的朗读录音,本文相关问题的投影。9⑥还可以换成“大惑不解”等。10⑦这句话总结上文,同时告诉我们真理就在平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才能发现。⑧“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这句话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发现。11⑨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12⑩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有准备”“善于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学生各抒己见)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纵观千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然后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文题目)谁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十课,请同学们齐读课文题目。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二教学设计1.播放本课朗读录音。(学生随录音浏览课文,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主清除阅读障碍。)出示重点词语解释:(1)敏锐:感觉灵敏,眼光锐利。(2)纵观:放开眼任意观看。(3)逻辑:思维的规律。(4)推理:逻辑学上指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论和间接推论等。(5)漩涡:液体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6)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7)追根求源:追究事物的根源。(8)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9)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对事情的原委追问到底。2.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根据出示的问题,独立思考。)(1)本文主要写了几件事?学生甲:本文记叙了科学发明的三个小故事。(2)每个科学家发明的小故事讲的是什么?学生乙:第一个典型事例。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联想到地球的自转,并作出了合乎逻辑的判断: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在南半球则恰好相反,洗澡水将顺时针形成漩涡;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学生丙:第二个典型事例,化学家波义耳无意中发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盐酸变成红色,由此研究发明了石蕊试纸。学生丁:第三个典型事例,奥地利一位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3)文章用这三个事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学生戊: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敏锐地去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三个故事都是在围绕这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开展的,而这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学生己: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在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学生甲:文章在第1自然段就开门见山,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这本身就肯定了论点的正确性、普遍性。(5)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事例吗?学生甲: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学生乙:蚯蚓在美国东海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断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大洲。(6)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法是哪种?学生丙: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7)文章的结尾是怎样收尾的?学生丁:作者先用“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一句话,强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真理的普遍性。然后总结全文,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善于从看起来很平常的事情中发现真理,能“解答一百个问号”,即坚持不懈地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但见微知著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文章用华罗庚的一句话进行收尾,总结全文。3.速读课文,理清脉络。(在整体分析了全文内容之后,本文的脉络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根据文章内容,在结构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第二段(第2~6自然段):运用具体事例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第2自然段):概括指出发现真理要具备的条件。第二层(第3自然段):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联想到地球的自转,并作出了合乎逻辑的判断。第三层(第4自然段):化学家波义耳无意中发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盐酸变色,悉心研究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第四层(第5自然段):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第五层(第6自然段):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第三段(第7、8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论点。4.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学生甲:按“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