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抄写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能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揣摩情感的方法。反复读课文,理解课文表达的主要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重点难点1.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2.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学课时两课时。16冬阳·童年·骆驼队�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空气中。2[①作者在描写拉骆驼的人时,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拉骆驼的人出了许多汗,十分辛苦。�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3[②“一步一步”说明了什么?]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拉骆驼的人徒步从门头沟走来。�爸爸和他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4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③作者说骆驼“丑”是厌恶它吗?]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骆驼吃草的样子。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童年时代家门前的骆驼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④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1知识点详解☜2①在干冷的空气中,他们赶骆驼拉煤出了那么多的汗,就像一股白烟,可见他们十分辛苦,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3②“一步一步”说明了劳动者的辛苦,同时也反映出当时运输工具的落后。同时,也为了让人们知道他们的路远而且很艰苦,希望煤能卖个好价钱。4③不是。“我”看得多细啊,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我”看得太投入,思想与骆驼融为一体,所以牙齿也跟着动起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它们了。觉得骆驼长得丑却没有厌恶它的意思,好奇的心理跃然纸上,天真的神态表露无遗。5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老师教“我”要像骆驼一样做人。�“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6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⑤从作者的回答可以看出童年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⑥爸爸为什么这样说?]7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89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⑦这句话问得没头没脑,表达了什么?]“谁?”“骆驼呀!”10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⑧在文中作者都问了些什么呢?]5④难句解析:这是写作者由看骆驼想到老师的教诲,要学习骆驼沉着、稳重和有韧性的特点。这是因为沙漠的客观环境造成了骆驼坚韧不拔的性格。6⑤那时作者的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说明在作者童年的眼睛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诗意,充满情趣。7⑥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可以体会出他对女儿的宽容、呵护。89⑦把“我”内心对骆驼队的思念表达了出来。⑧问了夏天骆驼到哪里去了,问了领头的骆驼为什么要挂铃铛。10⑨重点句解析: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小孩儿了。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了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和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第二部分(第5~14自然段):写“我”回忆童年往事。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⑨这句话有什么含意?]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⑩为什么作者听见驼铃声,童年重临于心头?]第三部分(第15、16自然段):写“我”很怀念童年,并把它写成《城南旧事》一书。1.学习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幼稚、咀嚼、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2.初读课文,理清思路。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学生搜集的有关本课的资料及作者林海音的资料。2.歌曲《童年》的录音带或CD。一以歌曲导入新课1.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播放歌曲《童年》。)2.谁能说说歌词的大意是什么?(学生自由说,老师板书课文题目。)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4.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然后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支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幼时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5.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2.老师总结,出示:“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在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她1918年出生于日本,原籍台湾。童年时她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⑩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1)借助文中的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思考:①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②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这些片段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中?2.全班汇报、交流。(老师及时板书。)(1)出示容易读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①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在“咀嚼”一词中读作jué;在“慢慢地嚼”一词中读作jiáo。②“卸”字共9画,第7画是“提”。③“傻”字右上部分里面不是“夕”。(2)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出示投影)①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A.用牙齿磨碎食物。B.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玩味。②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A.年纪小。B.形容缺乏经验或头脑简单。③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A.孤独冷清。B.清静无声。(3)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段: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的样子(第4自然段);再讲了“我”对骆驼为什么系铃铛产生的想象(第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第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第11~14自然段)。1.教学中,可以开篇创设情境,让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拉近学生与本文的距离。可以欣赏一组老北京城南生活的泛黄老照片,把学生融进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之中。2.可以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画、想象、体会、交流,笑谈童年趣事之趣,逐渐加深情感体验,重视有感情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3.课后,可以安排一个仿写第4自然段的小练笔,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1.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2.能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课件投影片。一回忆旧知识1.在记忆中,你们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学生自由回答。)2.其实,很多东西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对于童年的记忆也是不一样的。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她后来去了台湾,便把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成了《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出版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齐读课文题目。)3.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中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二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学生交流:(1)作者傻傻地看骆驼咀嚼的事情。(2)作者跟爸爸一起讨论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用的事情。(3)作者看到太阳特别暖和,骆驼脱掉了棉袍子,毛一大块一大块地垂在肚皮底下,她觉得很难看,想帮它们剪一剪的事情。(4)作者追问骆驼队的去向的事情。2.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画出来,然后在旁边用一两句话或几个词写下你的感受。学生交流:(1)交流作者傻傻地看骆驼咀嚼的事情。①学生甲:“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句话是说作者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然后我就想到了这时候的作者是傻傻的,她做出来的样子应该是非常怪的,龇牙咧嘴的样子。②老师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作者,你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动的。③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学生乙:我看见一头傻乎乎的骆驼向我走来,它正在吃草,它有长长的嘴巴,上牙和下牙交互地磨来磨去,很好玩儿,很有趣。学生丙:我看到作者学着骆驼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骆驼的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觉得当时的作者傻得可爱。学生丁:我好像看到了童年的作者蹲在骆驼的面前,专注地看着骆驼的嘴巴,看到它的嘴巴一动一动的,鼻孔里冒着热气,作者看着看着,牙齿也就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了。④老师引导:看骆驼咀嚼,作者自己的牙齿为什么也动起来了呢?(因为她看得太入神了,觉得自己就是骆驼。)作者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不会)正如作者在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写道:“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出示课件: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2)学习作者和爸爸争论骆驼脖子上铃铛的用途的事情。①学生甲:童年时的作者是充满幻想的,非常天真的。爸爸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铃铛的用途的,而作者小时候也跟现在的我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