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百联集团教育培训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主讲人:张欧东党课系列课程课程体系一西方价值观透视二中国传统价值观三关于普世价值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判断——好极了,还是糟透了?一首“神曲”《忐忑》红遍大江南北选择——带走什么,放弃什么?2006年10月15日,夏威夷突然发生一场6.6级的大地震,在那样一个紧急关头,一个只有7岁的小男孩查尔斯,都带走了哪些物品呢?危难之时,所有的东西都可能在一瞬间失去,只有爱和责任,是危难时的唯一行李。什么时候,都应该带上它——爱和责任。冲突——你对,还是我对?《虎妈战歌》引发了两种不同价值观的冲撞。引言面对这三类对象,人们心中总是有一杆秤,这杆秤就是:物事人评定(判别)抉择(决策)引言价值价值和价值观一、什么是哲学上的价值?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二、什么是价值观?在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如何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即我们所说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它是软实力的核心,是隐形存在的文化;它具有特殊的自控功能,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来规范行为;它诱发的行为是自觉、自愿、自动的,而且长效稳定;它能极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无处不在、坚不可摧。价值的特征1、价值具有客观性:“需要”是客观的;“需要的对象”是客观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的。2、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主体及其需要的不同而不同。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4、价值具有多维性:如审美的、经济的、科研的、实用的……价值体系和社会价值体系三、什么是价值体系?是指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体系。它集中体现了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四、什么是社会价值体系?是包括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在内的社会共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的基础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产生,都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及历史发展基础。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1、世界文明和优秀文化成果2、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3、马克思主义一百多年来所创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4、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创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基础上所形成的第一章西方价值观透视一、人际契约二、社会契约三、道德契约四、科学契约“五月花号公约”——美国精神的基础公元1620年,一条本用来捕鱼的小船悄然离开了英国的港口,驶向了大洋彼岸的新大陆。船上除了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以外,还包括破产者、流浪者等因各种原因在旧世界的游戏规则中找不到自己定位或无法实现自己梦想的人。船上一共102人,经过65天与风暴、饥饿、疾病、绝望的搏斗之后,他们终于看到了新大陆的海岸线,船上的成年男子在低声讨论着:我们将如何管理未来的新世界,,依靠什么,领袖的权威?军队的威力还是国王的恩赐?他们决定将这个问题弄清楚之后在上岸。什么是西方价值观西方价值观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大体是指西欧、北美及其他继承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的价值观念。这些国家尽管在民族个性上有一些差异,但由于历史背景、文化渊源、经济基础相同,且实行大体相同的社会制度,因而在价值观念方面有其共同性。我们今天说的“西方价值观”,主要是指现代西方价值观,它是近代以来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价值观。现代西方价值观作为一个历史产物,也起到过一些积极作用: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近代以来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进程铺平了思想道路;它提出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念,如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尽管主要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但其中也包含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因素,对我们今天也具有借鉴意义。一、人际契约由于希腊民族是一个工商业民族,商业社会的经济是靠契约来维系的,商业社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信守合同,而且在合同面前是人人平等的,西方人于是就想到用合同关系来处理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事实上,西方人的人际关系就是契约关系。1、英国《自由大宪章》1215年《自由大宪章》《自由大宪章》规定,不经过贵族们同意,国王是不能征税的,等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限制王权的法律。2、美国《独立宣言》第二届大陆会议成立了大陆军,由华盛顿将军担任总司令,1776年的7月4日颁布了《独立宣言》。这天成为美国的国庆日,美利坚合众国就此诞生。3、法国《人权宣言》《人权宣言》是1789年8月26日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二、社会契约当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婚姻关系,还有别的问题要处理,于是,西方人想到,我们应该签一个大家的合同,一个大家的契约,来规范社会行为,这个契约就叫做“法律”。三、道德契约法律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能再签一个契约,同谁签呢,同上帝签。四、科学契约但签完这个契约后,发现还有问题没解决,那就是真理的问题。善恶问题解决了,是非问题还没解决。于是,再签一个名叫“科学”的契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四大契约于是,就有了四个契约。契约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而且为了契约的签订,西方人还设计了一个程序,虽然是全民的契约,但不能代表大家的意见都一致,于是就有了“少数服从多数”,这就叫做“民主”。民主就是签订契约的契约,是一个程序,是一个大家的约定。所以,西方文化的很多东西就可以还原成契约了。西方价值观始终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现代西方价值观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来说,始终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现代西方价值观有着以下一些特点。1、西方价值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说的形象又深刻:“只要资产阶级的统治受到威胁,他们就立即把自由、平等、博爱这一格言代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炮兵!”2、西方价值观渗透着基督教传教精神和资本扩展的本能,具有明显的排他性。西方人一直存在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世界上只有一种发展模式、一种文明是正确的、合理的,那就是西方的发展模式和西方的文明。所有非西方文明都必须采纳西方的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冷战结束以后,一些西方人更是坚信,只有西方文化把握了人类社会的根本价值或终极追求。3、西方价值观服务于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不具有“普世性”。民主往往被卖给了出价高的人。西方价值观理解的“平等”是“起点平等”、“机会平等”,而这种平等并没有考虑起点前的不平等,如家庭背景、财产占有、所受教育、个人禀赋等因素,这当然是有利于“有产者”,有利于“社会精英”,而不利于一般的工人、农民和劳动大众的,是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平等。第二章中国传统价值观一、人与自我的关系二、人与他人的关系三、个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四、人与自然的关系子贡问政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血缘我们的国家是由氏族血缘组织的结构直接过渡过来的,中华民族的发展是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氏族,由氏族而部族,由部族而民族,是家庭结构直接转换为国家结构。叫做“家天下”,所以,传统中国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家族,而一个家族是一个缩小了的国家。在这样一个组织里,都有一个“父家长”,家庭有家长;家族有族长;国家有皇帝,叫“君父”,是全国人民的爸爸;派到州县的官,叫“父母官”;由这样一个放大了的家庭成员组成的军队叫“子弟兵”;在这样一个国家里面,省和省之间、市和市之间、单位和单位之间都称为“兄弟”。整个国家的关系全部是血缘化的,我们是通过血缘关系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处理社会关系,在中国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一定要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中国传统社会就是由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社会,那么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什么呢?是家庭。家庭是中国社会最基本、最原始、最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所以中国人非常注重“家”这个字,国“家”、公“家”、人“家”、自“家”……都是“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表现形态有哲学、伦理、文学等,其流派主要是儒、道、佛三家。这些文化形态与流派,尤其是儒、佛所论及的内容,总起来说可以归结为关于人的问题。这是一种偏重于讲怎样做人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生价值学说。早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就纷纷提出各具特色的人生价值学说,如:孔子提出“义以为上”的道德至上说,墨子主张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最高价值,宣扬崇尚公利的功用价值观。老子提出美丑、善恶相互依存说。庄子进一步提出“物无贵贱”的命题,宣扬相对价值观。孟子提出“良贵”说,认为人人都具有先天赋予的固有价值。法家不赞成儒家的道德至上说,如韩非就认为“仁义爱惠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宣扬道德无用论,崇拜法律和权力的价值。儒人本民本刚健自强崇德仁义爱众人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道道器自然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齐同慈爱性命双修佛平等慈悲中道容忍圆融解脱一、人与自我的关系这是一个人格塑造的问题,人格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人品。什么是具有崇高人格的人,怎样才能达到和保持崇高的人格?这是古代思想家所热心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庄子也提倡崇高人格,他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庄子·齐物论》)一般儒家都主张“保生命”,同时又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人格价值相比较,道德价值和人格价值更为重要。孔子的“杀身成仁”之说和孟子的“舍生取义”之语,就是儒家为了保全仁义道德价值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典型表述。二、人与他人的关系这是关于人伦与群己的关系问题。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提倡人与人应当互相亲爱,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对人伦的准则与规范有着详细的论述。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准则与规范,主要的有仁、礼、和、义、信。“仁”,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其含义是“爱人”、“泛爱众”。孔子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人我具立,人我具达,也即人人和谐。孔子提倡爱人,但又承认等级差别。墨子主张兼爱,谓“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墨子·兼爱上》),认为应当不分远近亲疏地爱一切人。孔子的爱人和墨子的兼爱都表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三、个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一定人们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汇合而成的统一体。国家既指政权,也指该政权治理范围内的国土和人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以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和保卫中华文化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传统,以爱国主义为人生的崇高价值。中国古代提倡“忠”,忠的原则是对别人尽心尽责。到了汉代以后转义为对国君尽忠,强调对君主的绝对服从,以维护君主专制。四、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活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人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是人类社会必须首先和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历来中国哲学探讨的一个根本问题。古代所论“天人之际”的“天”含义多样,一般是指自然界,“人”指人类。“天人之际”主要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总起来说,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说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偏于强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说,一类是偏于强调分别的“天人之分”说。两种学说中以“天人合一”说居主导地位。关于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有三种学说。1、因任自然说。庄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