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需要、动机、价值观与意志rabbit_lu@163.comOutline第一节需要第二节动机第三节价值观第四节意志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界定二、需要的分类三、需要的结构一、需要的界定1.定义: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满足的内心状态。2.特点(1)对象性(2)驱动性(3)起伏性3.意义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1.生物性需要eg.进食需要、饮水需要、睡眠和觉醒的需要、性需要2.社会性需要eg.劳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二、需要的种类进食需要1.饥饿的原因(1)胃壁的收缩。eg.坎农的充气球实验(2)血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从饥饿的狗身上抽取血液再输入到饱了的狗身上,结果后者继续觅食。(3)中枢神经系统的饥饿中枢的作用:在下丘脑发现饥饿中枢和厌食中枢,当刺激饥饿中枢时,动物的食欲和进食量明显变化。2.肥胖症(obesity)3.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nervosa)4.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nervosa)三、需要的结构-需要层次论1.A.H.Maslow,1956,19572.评析(1)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2)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3)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要safetyneeds归属与爱的需要loveandbelongingnessneeds………………………………………………………尊重的需要esteemneeds自我实现的需要基本需要成长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hierarchyofneeds第二节动机一、动机的界定二、动机的分类三、动机的功能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五、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界定1.定义: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2.动机的产生(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内在条件(2)诱因(incentive)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诱因: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正诱因(positiveincentive):趋向或满足;–负诱因(negativeincentive):逃离或回避。–诱因属性:可为物质的也可为精神的。二、动机的分类(一)生理性动机Vs社会性动机(二)原始动机Vs习得动机(三)外在动机Vs内在的动机(四)直接的近景性动机Vs间接的远景性动机生理性动机Vs社会性动机1.生理性动机(biologicalmotivation):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需要为基础,如饥、渴、疼痛、睡眠、排泄等。2.社会性动机(socialmotivation):以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如由权力需要、成就需要、学习需要引起的权力动机、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1.原始动机:是与生俱来的动机,以人的本能需要为基础。如饥、渴、母性动机,婴儿最初探索周围环境的动机。2.习得动机: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动机。原始动机Vs习得动机外在动机Vs内在的动机1.外在动机(externalmotivation):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2.内在动机(internalmotivation):活动动机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1.直接的近景性动机:以能直接感受到的目前的具体目标为动机因素。2.间接的远景性动机:与远大目标相联系的动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Vs间接的远景性动机权力动机1.界定: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及周围环境的动机。2.分类(1)个人化动机: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个体常常努力追求物质财富,以此来提高自己社会地位。(2)社会化动机:寻求权力动机是为了他人,表现为关心社会和他人,希望通过自己的产品影响他人、社会。成就动机1.界定: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成绩,并超过他人的动机。2.理论(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2)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1.追求成功Vs避免失败2.构成成分(1)稳定的追求成功的个体倾向(2)对成功的期待,实现的可能性(3)成功的诱因值3.成就动机TaTa=(Ms×Ps×Is)–(Maf×Pf×If)JohnWilliamAtkinson,1923-2003麦克里兰成就动机理论1.主题统觉实验(TAT)ThematicApperceptionTest2.三种需要(1)成就需要(2)权力需要(3)亲和需要David·C·McClelland主题统觉测验1.主题统觉测验,由心理学家默里和摩根于1935年开发。2.共有30张内容颇为隐晦的黑白照片,另有空白卡片一张,图片的内容以人物或景物为主。有的图片为各种年龄和性别的被试者所共用,有的只用于男性或女性。每张都标有字母号,按照年龄、性别把图片组合成四套测验,每套20张,分成两个系列,每系列各有10张。进行测验时,主试者按顺序逐一出示图片,要求被试音对每一张图片都根据自己的想象和体验,讲一个内容生动、丰富的故事。每套测验的两个系列分两次进行。一般来说,后10张图片的内容是较为奇特、复杂、容易引起情绪反应的。两次测验结束后要与被试者作一次谈话,以了解其编造故事的来源和依据,作为分析结果时的参考。目标:个体要努力达到的、具体的成绩标准和结果。内容:个体对能力的不同看法,会直接影响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如果个体认为能力是不断提高的,并把挑战性的情境看作是自己提高能力的机会,他就会把发展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如果个体把能力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并把情境看作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检验,那么他就会关心怎样去证明自己有能力。成就目标理论1.激活2.指向3.维持4.调节三、动机的功能四、动机与工作效率1.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耶尔克兹-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倒U形曲线耶尔克兹―多德森定律华伦达心态华伦达心态:专心于事情过程的本身而不在意事情的目的、结果或意义的心态。故事梗概:华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高空钢索行走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在事后说,这次表演肯定会出事,因为华伦达在上场前总是不停地对自己说,这次演出太重要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前,他只想着走钢索的表演过程,而绝少考虑表演的结果。五、动机理论(一)本能理论(二)驱力理论(三)诱因理论(四)唤醒理论(五)认知理论本能理论1.本能: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人类行为的原动力。2.本能论(1)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的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交往、同情、诚实等。(2)麦独孤: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是本能。认为人类有诸如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合群、自卑等18种本能。3.评价20世纪20年代末本能论开始受到怀疑和批评。本能论不能确切解释行为,对行为有循环论证的现象。尽管如此,本能论仍在一定领域占有统治地位,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以本能论为基础。驱力理论1.驱力:由生理需要(食物,水,性等)引起的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做出行为以达到需要的满足,以消除紧张,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2.赫尔的驱力减少理论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可以供给机体能量,做出行为,需要得到满足,驱力下降。后来赫尔提出人类的行为还受到习惯的影响,提出公式:P=D×H-I。其中,P为有效行为的潜能,D为驱力,H为习惯强度,I为抑制。唤醒理论1.赫布&柏林: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生理激活的一个最佳水平。一般来说人们喜欢中等程度的刺激,它带来最佳唤醒水平,刺激水平太高或太低,个体都会感到不舒服。2.唤醒理论的3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2)简化原理,重复进行刺激会使唤醒水平降低。(3)经验对偏好的影响。诱因理论1.诱因: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凡是对人有吸引力的刺激都可以成为诱因。2.赫尔接受诱因这一外在的变量,把它也作为外在因素之一,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公式:P=D×H×K-I。即:只有当外在的诱因变成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成为行为的动力。认知理论1.期望理论2.归因理论3.自我效能理论4.认知失调理论5.成就动机理论期望理论(expectancytheory)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对某个目标的期待。期待分为:(1)刺激与刺激的联系。如看见闪电,期待雷声。(2)反应与刺激的联系。平时努力学习,期待考出好成绩。1.海德(Heider,1958)的归因理论:人们在成功和失败时喜欢对结果进行归因。归因分为两种:内因和外因。研究者还提出控制点,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两种。内控的人常把成败归为内因,外控的人把成败归为外因。2.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如果一个新的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不一致,人们容易归为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和运气。如果一致,容易归为稳定因素,如能力和任务难度。海德还发现,归因会伴随一定的情绪因素,如成功时归为内因,个体会感到更加满意、自豪。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归因模式表三维度四因素的归因模式三维度控制点内部的外部的稳定性稳定的不稳定的稳定的不稳定的可控性不可控的可控的不可控的可控的四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1.理论表述:人对行为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1)结果期待:个体对行为结果的估计。如努力学习,可以取得好成绩;坚持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等。(2)效果期待: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即个体的自我效能感。2.自我效能感建立的4种信息来源(1)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2)替代性经验,个体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3)言语说服(4)情绪唤起自我效能理论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dissonancetheory)由费斯廷格(L.Festinger)提出。把认知失调作为一种动机。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具有两个彼此互相矛盾的认知,从而产生不愉快的体验。这种不愉快的体验驱使个体设法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有关的态度与行为的认知变得协调起来,因而具有动机作用。力量=效价×期望知识可达成结果的行动满意或不满意反馈第一层次结果第二层次结果第二层次结果动机作用图:弗罗姆的动机作用示意图第三节价值观一、价值观的界定二、价值观的分类三、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一、价值观界定1.定义:主体就客观事物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它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2.特点(1)主观性(2)选择性(3)稳定性(4)社会历史性1.按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经济、理论、审美、社会、政治、宗教(Spranger,1928)(1)经济价值观:以获得财富为目标。(2)理论价值观:努力发现事物的本质。(3)审美价值观:感受事物的美是最高价值。(4)社会价值观:崇尚交往和帮助他人。(5)政治价值观:以掌握权力为最高价值。(6)宗教价值观:兴趣在于创造最高的、绝对满意的境界体验。2.按自我—他人维度:自我取向价值观和他人取向价值观3.据工具—目标维度:工具性、终极性价值观二、价值观的分类三、价值观的表现形式1.兴趣: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兴趣对个体活动,特别是认知活动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2.信念:个体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人格倾向。3.理想: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第四节意志行动一、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二、意志行动中的冲突三、意志行动中的挫折四、意志的品质一、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1.界定(1)意志:指个体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2)意志行动:受意志支配的行为叫做意志行为。2.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