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育学及其价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教育学及其价值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首先使学生对教育学这门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能够形成这门学科的框架。并引导学生形成学好教育学的愿望和决心。1.学习目标:(1)掌握国内外有关教育学的概念,并能够通过阐述它的由来理解其内涵;(2)理解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论述;(3)了解教育学的发展阶段;(4)理解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5)领会学习教育学的目的,形成学好教育学的愿望。2.学习内容:首先,从“教育学是研究什么的”开始,通过对教育学概念的辞源学分析,帮助学习者了解掌握国内外有关教育学的概念,并能够阐述它的由来,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学的概念;同时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进行分析,探讨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进而了解教育学的历史演进。最后,对教育学的学科价值做出讨论,带参与者思考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分析思考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方面的意义以及对教育政策调整与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3.单元课时:4学时4.学习材料:教科书、钢笔、油笔或其它书写笔。主题一:教育学是研究什么的?对于刚刚从中学毕业,进入到师范院校接受教师教育的你来说,“教育学”是一个既陌生,但又具有新意的词汇。什么是教育学呢?一、教育学的概念(一)教育学概念的辞源学分析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西方国家的“教育学”(英语为pedagogy,法语为Pédagogie,德语为pädagogik)均源于希腊语的“Paidagōgia”,希腊语“Paidagōgia”由两部分构成,即“Pais”(儿童)和“agein”(引导),所以“Paidagōgia”的原意是引导儿童学习的学问。后来,发展为Pedagogy,以此来指称“教育学”。1913年,美国学者亨德森在《教育百科全书》中认为:“教育学(Pedagogy)通常被理解为教的科学和艺术”,有必要修正和扩充教育学的内容。于是,19世纪末,英语国家的人们开始用“education”取“pedagogy”,并用education作为学科和教授职位的名称,Pedagogy基本上被废弃不用。中国的“教育学”一词最早源自日本,王国维于1901年5月翻译由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并刊载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引起国人广泛关注,自此,中国才有“教育学”一说。(二)教育学的概念当今中国的教育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含义:一是作为所有教育科学门类的总称,与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等并列;二是指各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也称教育概论、教育原理或教育学原理等;三是指作为一门课程教材的教育学用书。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研究。因而,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活动1.1:请你查阅英文词典,对pedagogy和education两个词的词义进行辨析,由此说一说你对“教育学”的理解,并把你的感受写在下面。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要探讨、揭示种种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阐明各种教育问题的规律。(一)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事实(亦称教育现象)具有广泛的含义: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二)教育问题。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育学探询和发现教育问题、分析和解释教育问题,应答和解决教育问题。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以及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等。(三)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教育学研究教育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存在于教育领域中的某一规律进行揭示和说明;二是对整个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系进行阐释和解释,这其中包含三个层次。(1)第一个层面,教育领域中的普遍规律。如,教育和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社会发展间的规律: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人口质量和数量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地理环境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文化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和人的身心发展间的规律;(2)第二个层面,学校教育的工作规律。如,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的规律;(3)第三个层面,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规律。如教学规律、德育规律、学校管理规律。活动1.2:请你查阅三种以上的不同版本的《教育学》(或者是《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基础》等)教科书中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不同规定,谈谈你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理解,并把你的认识写在下面。主题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了解它的历史,研究它的遗产,对于学习教育学,丰富与发展教育学,都有重要意义。纵观教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自从有了教育活动,就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但是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主要表现为教育经验和不系统的教育思想,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一阶段的教育认识活动称为“教育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教育思想尚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关于教育的认识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们的哲学或思想著作中。中国的如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庄子的《庄子》、无名氏的《中庸》、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等。西方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如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无名氏的《大学》、韩愈的《师说》及西方古罗马时期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等。其中,《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但就其理论的系统性与深刻性而言,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也大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尚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阅读材料1.1:关于《学记》与其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也是我国教育论著的光辉篇章。《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学记》中的某些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学存在的学理依据。《学记》虽然只有1229个字,但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制和视导制度、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与学的辨证关系等问题,都做了精辟的论述。《学记》在综合各家学派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第二,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第三,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课外练习是正课学习的继续和补充,既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又可使学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感受到教师、同学的可亲可爱。这一经验也是十分可贵的。第四,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不凌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第五,启发诱导。《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是说,教学要注重启发诱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要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第六,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自满自足、畏难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当,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多则知识渊博,寡则精深专一,易则充满信心,止则认真对待。这要求教师懂得掌握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夸美纽斯(1592—1670)阅读材料1.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约35—约95年)是古罗马教育史上最负盛名、影响最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从理论上系统总结了罗马学校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对罗马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特别是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1.昆体良的教育观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雄辩家。但是在他看来,雄辩家不仅仅是擅长演说的人,还应当是一个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讲,德性比才能更重要,教育的任务应当是培养良好的德行。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另一方面他认为,天生的才能只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其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实践和教育。但是,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2.昆体良的教学观(1)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2)在课程设置上,他认为专业知识应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3)在教学方法上,昆体良提倡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方法,还提出学习与休息交替的教学原则。3.昆体良的教师观(1)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的;(2)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3)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当有耐心,奖惩时要注意分寸;(4)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5)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随之迅速提高,科学研究也飞速进步,特别是机器大工业的问世需要更多掌握科学知识的劳动者,促使教育日益扩展。伴随着教育实践的扩张,教育学从哲学和其他学科中逐渐分离出来,成长为一门相对独立、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历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单独一门学科提出来的是著名的英国学者培根。1623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了出来,将其理解为“指导阅读”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并列,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赫尔巴特(1776—1841)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世,从理论上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教育经验,研究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上所提出的新问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但是,由于他的宗教立场和目的,人们又很难把它看成一本真正的科学著作。阅读材料1.3:夸美妞斯的《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成书于1632年,是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论著,夸美纽斯本人被尊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资产阶级教育家的鼻祖。1.《大教学论》的主要内容:(1)指导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2)教育的作用:“教育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人”。(3)重要思想:“泛智论”(使所有的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广泛的、全面的知识,并且使智慧得到普遍发展)。2.教育教学原则:(1)教育原则:适应自然。(2)教学原则:便利性原则;迅捷性原则和彻底性原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