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时数参考文献与书目授课内容复习思考题2本章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阐明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剩余价值理论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资本主义工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与难点: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3.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授课时数:4学时4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第二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四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第五节资本主义的工资5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一.资本主义经济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基础上产生1.在封建社会末期,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发展,导致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渐解体。2.小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分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基础。但资本主义大规模的发展,是在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之后。6二.资本的原始积累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所需要的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大量的货币财富。2.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7(1)商品经济内在机制通过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不断地准备着这两个条件,但这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2)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大大缩短了由封建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转变的历史过程。3.资本的原始积累。8(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运用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2)资产阶级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强迫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变成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3)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剥削和掠夺殖民地人民,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货币资本。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9第二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一)资本总公式1.资本总公式:G—W—G’。2.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它才转化为资本。3.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0(二)资本总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1.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可以从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看出来。商品流通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即W—G—W;资本流通公式为:货币—商品—增殖的货币,即G—W—G’。G'=G+∆G,马克思把增殖价值额∆G称作剩余价值,用m表示。112.资本总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本质区别。(1)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它的运动具有有限性;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因而资本运动具有无限性。(2)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作为购买手段,充当两种不同商品交换的媒介物;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不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作为资本的存在形式。123.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运动的公式。它不仅适用于产业资本,也适用于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所以,马克思将它称为资本总公式。(三)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经过两次交换后资本价值发生了增值,这与价值规律要求的等价交换原则在形式上是矛盾的。13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1)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中。等价交换不可能产生价值增值;不等价交换中,一方之所得,正是另一方之所失,也不可能产生价值增值。(2)剩余价值产生又离不开流通。离开流通,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发生关系,劳动产品是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资本也就无从实现价值增殖。14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1)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这个价值规律的要求,又必须满足资本价值增值的要求。(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根本(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及价值增殖的能力,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15二.劳动力商品的买和卖(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总和。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劳动力所有者是自己劳动力和人身自由的支配者,从而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16(2)劳动力所有者必须除自己身体的劳动能力之外一无所有,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本身当作商品出卖。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在封建社会末期、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17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具有特殊性。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由劳动者维持他本人及其家庭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可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18(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适应生产发展需要接受教育和培训所需要的费用。除此之外,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三)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下列主要因素决定。19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创造新的商品、新的价值的能力。劳动力的使用消费过程,就是为资本家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这就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2.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更大价值的源泉,这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区别于其它商品使用价值最本质的特点,是资本家通过购买、消费劳动力商品而得到价值增殖的秘密。203.剩余价值正是在劳动力卖和买(流通领域)的基础上产生的。商品交换的规律没有被破坏,劳动力是按等价交换的原则买卖的。通过劳动力的买卖,为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创造了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在劳动力的使用过程(离开流通进入生产领域)中产生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才使得货币转化为了资本。(四)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211.劳动力之所以具有商品属性,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劳动者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是社会和公有企业的主人,这一点通过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受益来体现。另一方面,由于公有资产不能量化到个人,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合同的形式与企业发生劳动交易关系,将自己在一定期限内劳动力的支配权转让给企业。劳动力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也是分离的。222.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市场经济,即使是公有制经济,生产要素的配置仍然必须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方式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生产要素。劳者者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劳动力的商品性,有利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提高资源配置的个人效率和社会效率。233.劳动力成为商品后,劳动者还是主人翁吗?劳动者是不是主人,而取决于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及对劳动成果的占有关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劳动者是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生产劳动的,生产成果特别是剩余价值的索取权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由于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处于平等的关系,劳动者与厂长经理是分工不同但地位平等的关系,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及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不会影响工人的当家作主。24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1.由于商品本身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生产过程也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25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创造使用价值只是获取剩余价值的物质手段。(二)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261.劳动过程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自然条件,是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类某种需要的自然物质。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剩余价值为目的商品生产过程,其特点表现为:27(1)劳动过程的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也已属于资本家。(2)工人是在资本家的监督下为资本家的利益而生产,劳动产品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而是归资本家所有。(三)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281.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使一般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1)资本主义生产是生产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劳动过程,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资本家生产商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取得价值,更主要的是为了取得价值增殖或说得到剩余价值。292.资本价值增殖过程本身也就是价值形成过程。(1)一方面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了新产品中,成为新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工人活劳动消耗本身创造新的价值,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去,并成为新产品价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30(2)如果价值形成过程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它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没有生产出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没有转化为资本。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不符合资本家生产的目的,资本家必须把它变成价值增殖过程。3.价值增殖过程。31(1)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差额。由于工人劳动力的使用权属于资本家,因此,资本家不仅要求工人在一定劳动的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要求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在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32(2)“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只要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进入剩余劳动时间,价值形成过程也就转化为了价值增殖过程。(3)对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表明:33第一,由于资本家预付的货币发生了价值增殖,生产出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最终转化了资本。第二,价值增殖过程是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的,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了。第三,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是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进行的,是在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中完成的。344.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1)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自身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2)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35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一)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生产关系。(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1.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362.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用c表示。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只是把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构成中去,本身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不变资本提供了剩余价值生产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3.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用v表示。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自身劳动力价值,而且还生产出剩余价值。由于投入的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和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374.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1)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2)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问题1.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与价值分配。38(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都属于生产资料或不变资本的范畴,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