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_资本和剩余价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经历了长期的过程。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产生,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二)商业的发展随着商业的发展,包买主逐渐演变为产业资本家(三)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所谓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一)资产阶级革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要求: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二)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上实现产业革命,用近代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第二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总是表现为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在一定条件下才成为资本。1、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作为货币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W—G—W(商品—货币—商品)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G—W—G(货币—商品—货币)两者的区别流通形式不同流通内容不同流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1)资本的运动性(2)资本的返还性(3)资本的增殖性(4)资本的风险性2、资本的一般特点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资本总公式G—W—G╵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规律相矛盾。价值规律要求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中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却表明,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在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中,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1)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在流通领域,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带来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4、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从而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三、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有充分的人身自由2、除了劳动力以外,劳动者一无所有(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二是维持工人家庭生存所需要的费用一是维持工人的生存所需要的费用三是培养工人劳动能力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具体包括1、维持劳动者本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为使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马克思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过程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人类劳动的一般特性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殊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强制性特点(1)工人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2)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1、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既是具体劳动转移和保存生产资料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二)价值增殖过程商品的价值生产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生产资料价值形成价值劳动过程一般商品的价值生产过程首先,分析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保存过程假设某纺纱厂生产10公斤棉纱需消耗10公斤棉花(不考虑损耗),机器设备运转会造成一定的磨损,生产10公斤棉纱需花费1个工人4小时的劳动时间。各部分的价值如下所列:10公斤棉花——100元机器设备磨损——20元1个工人日劳动力——10元————————————具体劳动改变了棉花的物质形态,转移和保存的生产资料价值共计100+20=120元其次,分析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假设1个工人4小时劳动创造新价值10元,则10公斤棉纱包含的价值为120+10=130元。此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预付资本数量130元与10公斤棉纱的价值量130元正好相等,资本价值没有发生任何增殖,这就是价值的形成过程。2、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的增殖过程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生产资料价值创造再生产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马克思首先,是“到达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其次,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依照前例,假定劳动生产率不变,现工人1天劳动时间变为8小时,则生产20公斤棉纱需消耗20公斤棉花,价值200元,机器设备磨损价值40元,8小时新创价值20元,工人日劳动力价值不变。此时,生产20公斤棉纱棉纱包含的价值——260元200+40+20耗费的资本价值——250元200+40+10——————————两者的差额=10元10元即为剩余价值3、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4、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用m表示。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一)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从现象看: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们成为剥削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生产资本区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划分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2、划分的内容(构成)(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价值,而不发生价值量变化。▲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物质条件。(2)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通过劳动力的使用而创造出的。▲在劳动过程中不但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创造剩余价值。3、划分的意义(目的)▲揭示了可变资本是价值增殖的根源,m的真正来源是工人的劳动。▲在理论上,对进一步阐明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和地租等问题做了理论准备。三、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1、公式2、反映的关系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mˊ=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某厂有工人100名,每天劳动12小时,每小时创造新价值1元,平均每个工人4小时生产一双皮鞋,每双皮鞋消耗生产资料为20元,工人日工资为6元。试问:1、该厂一天共消耗多少资本?其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别是多少?2、企业一天能获得多少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多少?3、工人一天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分别是多少?4、每双皮鞋的价值是多少?全部皮鞋的价值是多少?1、不变资本:20×3×100=6000元(c)可变资本:6×100=600元(v)共耗费资本:6600元。2、剩余价值:〔(v+m)-v〕×100=(1×12-6)×100=600m剩余价值率:m/v=(1×12-6)/6=100%3、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4、每双皮鞋的价值:20+4=24元(转移价值+新价值)。全部皮鞋的价值:24×3×100=7200元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第四节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工作日(小时)048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4小时6小时100%=0484102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4小时4小时150%工作日的界限▲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取决于:•生理因素•道德和社会因素工人劳动时间取决于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1886.5.1芝加哥20万人大罢工,争取8小时工作制。8小时工作日“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19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经济高速发展,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剥削工人。1883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作超过10小时,每天工作12至15个小时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工人会连轴干24小时。1886年5月1日,美国有近50万工人参加了大规模的全国性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罢工。1860年5月4日美国芝加哥秣市广场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定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工作日(小时)048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4小时4小时=100%048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6小时2小时=300%2形成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生活资料价值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m而实现。(三)超额剩余价值1、超额剩余价值的含义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2、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m一般企业1双/小时1小时/双40元/双5元/小时个别企业2双/小时1小时/双40元/双/小时5元+5元余价值超额剩超额剩余价值3、相对m与超额m的关系(1)联系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2)区别▲成因不同: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率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归属不同: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普遍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提高了剥削程度,增加了m的生产。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3、两者赖以存在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就是m的产生及其增殖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

1 / 6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