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BY朝闻道的过去与现在博物馆博物馆(典藏人文自然遗产等的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的过去与现在博物馆CONTENTS博物馆的历史课上知识回顾建筑智能化&信息安全反思由于希腊文化的影响,公元前三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城成立了一所庞大的博物院,以研究学术学识为重心,设立图书馆,并收藏珍贵文物。1博物馆的历史百余年后,罗马帝国掠夺希腊,所有美术品皆移存到罗马城的宫廷、寺院及王公贵族的家园里,美术品变成贵族私产。2博物馆的历史中古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寺院成为保存美术品的场所。十六世纪欧洲航海事业兴起,私人搜集珍物的热潮展开,文艺复兴运动亦激起古物学研究的风气。使博物馆学的领域展开新局面,文物分类法与修护技术相随而起。3博物馆的历史十七世纪私人收藏家开始公开其珍藏文物供一般民众参观,私人博物馆出现,公共性博物馆相继成立。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间美国各地大兴博物馆事业,亚洲国家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亦新兴博物馆事业。二十世纪初叶迄今,现代博物馆管理的方法与观念日趋进步,由静态进入动态,视听设备及新科技皆被应用到新的陈列设计与管理上。4博物馆的历史现代意义博物馆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7世纪后期出现。在18世纪,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是个兴趣广泛的收藏家。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品能够永远“维持其整体性、不可分散”,他决定把自己将近八万件的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王室由此决定成立一座国家博物馆。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国内博物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国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于1936年6月6日动工建设,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第一座也是当时唯一一座仿照欧美第一流博物馆建馆的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博物馆的历史实体博物馆藏品保管需要库房,文物柜架,而且易损,损坏原因复杂,保存与修复困难,同时展柜陈列方式单一,互动性差,采用固定布展方式,速度慢,影响范围小。投资大,运营成本高,耗能大。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科学和网络信息技术不断进步,数字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一种新类型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关于数字博物馆的定义是以数字形式对实体藏品的各方面信息进行采集和管理,实现藏品的永久保存并可以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多种服务的信息系统。数字博物馆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构造出分布式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为文化遗产提供永久的数字化保存,管理和传播手段。缺陷课上知识回顾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技术课上知识回顾藏品管理,一直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核心。在藏品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藏品数字库的技术,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观者可以从中调用物品的细节对其进行了解,并且可以通过放大与缩小对物品进行整体与细节的观察。数据库中还可以存储多媒体信息,让参博物馆中需要对所有的展品进行记录,这里就包括了展出时间、文物名称、贡献者、出土年份、物品简介等信息。这些数据都需要存储在数据库中,因此数据库技术是整个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在用户需要时进行检索,还能够对数据进行修改、增加与删减等操作,在用户的请求到达时进行调用。参观者在通俗易懂的讲解中获取知识,了解文化。课上知识回顾数据库技术1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技术研究领域,是一种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造出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并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等同于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博物馆数字化与文物保护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大大提高了文物的展出率与展出效果,将文物大量地制作成影像,如三维立体的,动画地,平面连续的等等,来展示文物的生动原貌,激发人们的参观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文物保护的技术手段,特别是易损文物,即使经过了人工修复后也难以长期用于研究和展示。利用虚拟技术大量而完好地多角度展示文物,从而使实体文物保存在更加严密地环境中,有利于文物寿命的延长。课上知识回顾虚拟现实技术2人机交互独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交互方式上,信息的流入与流出均是多通道、并行的或非精确的。输入方式不仅仅局限在鼠标、键盘,还可以是触觉、语音、手势、表情等,人们通过模糊的输入完成与机器的互动。输出方式上至少是听觉和视觉的,当然也有利反馈嗅觉和味觉等(2)在交互内容上,机器既要理解人机“对话”的内容,又要理解人的情感。比如在语音交互中,要识别交互对象,即知道在与谁对话,又要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以便执行人发出指令,或回答人提出的问题。其次要理解对方的情感状况,这对于理解“对话”内容、思想和意图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解交互对象的情感,要能对人进行定位与跟踪,识别人的情感与姿势等,彷如人与人交流时,总是注视对方,从对方的体态中理解情绪。课上知识回顾人机交互技术3(3)在交互界面上,舍弃了分散人注意力的传统菜单式界面,而采取更加直观的智能界面,完成人与计算机的多模态交互。(4)在交互环境上,能营造具有真实感的沉浸空间,可以使用户更易于集中注意力于交互对象并减少操作的随意性或失误,此外也有利于电子屏幕、声光电效果能够无干扰的反馈给用户,达到最佳的用户体验。课上知识回顾人机交互技术32012年,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联合中国科技大学有关技术部门开发的多点触摸人机交互系统使参观者可以直接通过手的感应,感受著名的澄江动物群的形成过程和现实风貌,为博物馆增添了一项生动有趣的互动展示内容,大大增强了博物馆儿童和青少年参观者的吸引力。此外,紫金山天文台科普园区、南京土壤所土壤标本馆和南京中科天文仪器公司“天仪之星”天文台三家科普场馆合计新增加了近百件各类展品,包括化石、陨石、近代天文仪器、土壤标本等,进一步丰富了这类科普场馆的展示内容,增强了科普展教能力。课上知识回顾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构筑数字化博物馆,打破实体博物馆局限性,扩展博物馆的延伸空间,最大限度的拓展博物馆功能,满足社会大众的多层次多方位需求。但是即使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带来的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博物馆也只能是实体博物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无论它发展完善到何种程度,它永远也不可替代传统的实体博物馆,也只能作为传统博物馆有益的、必要的、不可缺少的补充。课上知识回顾建筑智能化&信息安全以上海博物馆为例1992年上海博物馆新馆工程立项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内容和工作目标出发,对现代化博物馆必须满足的文物存放、陈列条件和研究利用需求进行了分析。上海博物馆认真吸取了美国“城市广场(CityPlace)”为代表的“智能化大楼”的技术和经验,把上海博物馆新馆的信息、环境、设备、管理综合起来考虑,充分应用自控技术、电脑技术、通信技术,并将它们进行最优化组合,建立一个对博物馆的信息、设备、环境能够进行全面的自动管理的智能化系统。经过了三年多努力,上海博物馆成为我国第一座通过国家技术部技术鉴定,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智能建筑。博物馆建筑智能化系统数据库和局域网多媒体导览系统楼宇自动化与安全保卫系统布线系统建筑智能化数据库和局域网在分时信息管理方面首先构造了一个以藏品文档和图像信息为主体的藏品数据库和相应的综合信息网络系统。目前该数据库中存有74048条藏品卡片记录。另外,截至1999年5月共采集藏品图像3180张,已入库的图像2325张。综合藏品数据库,针对文物专业研究这个深层次利用建立了一个客户/服务器结构的以太网。这是目前上海博物馆的主局域网。1它由四台IBM公司的RISC6000工作站、三台磁盘阵列组成网络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在软件结构上以UNIX类型的AIX操作系统、TCP/IP协议和Informix数据库为平台。客户机工作在中文Windows界面,网络设备选择了ChipCom的交换式集线器。整个网络达到60Mbps交换速率,到每个信息点是10Mbps以太网。在综合网络系统之外,馆内还建立有图书馆资料局域网和办公档局域网两个子系统。财务管理局域网正在施工中。数据库和局域网1目前全馆运行的电脑终端已经超过120台。藏品数据库的最大矛盾在于原始资源极其庞大与开发利用量过小。同时,目前数据库里仅仅只有平面图像,没有三维立体图像,难以满足数值化博物馆的要求。在管理方面,数据库更正、补充的责任不明确。现有数据库卡片内容的不完整,特别是藏品图像拍摄、扫描进度缓慢。这些都影响了系统的使用效率和利用率。数据库和局域网1针对服务观众的需要,建立了10多台多媒体导览服务子系统。其中4台大厅的“观众指南”。另外6台放在青铜器陈列室(2台)、雕刻陈列室、陶瓷陈列室、绘画陈列室和书法陈列室,作为陈列的辅助手段。采用的电脑都是ACER公司486PC,录像内容采用MPEG-1方式进行数值化。并以刻录光盘的方式存储使用。多媒体导览系统2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上海博物馆的“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BA)”在逻辑上和物理上分成了安全保卫监控系统和设备环境监控系统两个子系统。监控室也互相独立。由于设备环境监控系统是楼宇自动化管理的主要成分,所以按照习惯,仍然把设备环境监控系统成为“楼宇自控系统”。安全保卫监控子系统通过全关近1200个监控点上的各种探测器、报警器、摄像机等设备组成了一张严密的文物安全保卫网。安全保卫监控系统同时综合有消防监控部分和应急疏导,应急广播功能。楼宇自动化与安全保卫系统3楼宇自控子系统是一个三级集散系统。对上海博物馆的空调、变配电、给排水、冷热水机组、公共照明灯所有的重要机电设备进行二十四小时的监控和控制。主要目标是对库房和陈列室的温湿度、废气浓度进行实时调控,保证全馆处于最佳的文物保护环境和节能运行状态,减缓文物的自然损害。目前对库房、陈列室的温湿度控制保持在相对湿度3%和温度1%摄氏度。楼宇自控子系统中央控制部分用四台电脑组成“双机有效备份运行”方式。每组由一台工业控制机作为数据库服务器、一台PC机作为中央监视器。运行在多任务、多用户操作系统平台上。根据全馆设备和环境的分布情况,第二纪采用十九台现场控制站。每个现场控制分站自带存储,存放相应的运控指令、参数和采样数据。保证每个现场控制分站都能独立脱机工作。最底层第三纪是1200多个传感器、阀门等监控元器件。楼宇自动化与安全保卫系统3根据“综合布线不等于智能建筑”的观点,上海博物馆新馆没有追求所谓的“布点密度”。将所有信息传输线路分成四种情况处理:楼宇自控系统和安全保卫系统等实时监控系统是低速率、大电流的控制信号,采用普通的电缆。闭路电视采用相应的视频电缆。考虑到办公室将来依然需要电话通讯,这些电话墙座就用普通的双绞电话线。凡可能接电脑、或是电话的机动端口则采用综合布线技术,全馆共布设214个信息点。布线系统4根据上海博物馆单体建筑物、总层高26米的建筑特点,取消垂直主干方式,全部采用五类非屏蔽双绞线。综合布线的线架安装在二楼竖井,使得每一个节点的布线距离都小于100米。同时,综合布线线架与电话线架相邻安装,便于跳线,保证了综合布线的机动性。出口光缆上海博物馆在市委宣传部的协助下,结合《上海公共文化信息网》的建设,用“上海科技网”的光缆作为网络无力通道,19991年完成了广电大厦的1根12芯单模光缆的铺设。并安装了光缆端口设备。布线系统4一个不安全的系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系统。信息资源是21世纪争夺的重点。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又是一对矛盾。信息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问题。何况,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界,没有中央管理,没有审计的开放系统;是一个面向所有用户的系统,一个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系统。因此,博物馆的信息系统必须建立多重层次、多种手段的安全措施,即保证系统设备和运行的安全,又保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