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张影红摘要:北宋初年的集权措施使北宋经济繁荣一时,但其弊端的一面却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式,鉴于此,北宋宋神宗于1068年命宰相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主要从理财、整军、科举三方面入手,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最终新法以失败告终。新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不单是因为其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的一些做法和政策也值得检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关键词: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制置三司条例司王安石(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初年,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的积极作用。至宋真宗时,社会环境呈现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的局面。然而,于此同时,北宋建立以来固有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集权统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也开始显露出来,酝酿了动摇北宋王朝统治的危机。到了北宋中期,针对封建政权所生的政经危机已经可以预见。土地兼并的剧烈发展,“三冗”构成北宋中叶统治危机的重要内容之一,深重的外患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改弦更张,变法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了。王安石有一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①”,大意为: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可见他的决心。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①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抑制兼并”、“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新法的内容包括理财,整军,科举三个方面。“富国之法”的主要内容是:(1)青苗法。它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2)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上三等户分八等交纳役钱,随夏秋两税交纳,称免役钱。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3)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八月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颁行。此法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账籍中。“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凡有诡名挟田,隐漏田税者,都要改正。(4)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建立堤坊,修筑圩埠,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如果工程浩大,受利农户财力不足,可向官府借贷“青苗钱”,按借青苗钱的办法分两次或三次纳官,同时对修水利有成绩的官吏,按功绩大小给予升官奖励。凡能提出有益于水利建设的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均按功利大小酬奖。(5)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6)均输法。主要内容有: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必须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另外,还赋予发运使一定的权力,使他们能够斟酌某时某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采取一些权宜措施。根据辽、夏不断进犯,边塞告急的现状,王安石认识到必须增强朝廷对付“内忧外患”的能力,推行“强兵之法”:(1)保甲法。熙宁三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其主要内容是乡村住户,不论主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以住户中最有财力和才能的人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同保人户互相监察。农闲时集中训练武艺,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2)将兵法。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3)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4)政府下令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主要是为变法造舆论。“取士之法”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这三个具体措施。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同年秋,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青苗钱“岁收息三百万贯”;免役钱“岁计一千八百七十二万九千三百”,而且役钱并非专用于雇役,“所费止用所入三分之一”;市易息钱并市利钱“总收百三十三万二千缗有奇”。②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财政状况大大改善,“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③”。轰轰烈烈的变法,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受到时人抨击。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也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检讨,下列我就六方面论之。②(明)范光宙《史评》卷九《王安石新法》,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③《宋史》卷328《安焘传》第一,变法事先缺乏宣传,导致在变法的过程中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在变法的反对阵营中,有一大批的知名人物,而其中的精英部分,在经过足够的宣传说服后应该是可以被吸收进变法阵营中的。如参知政事吴奎、唐介等人对王安石的意见,虽有程度的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他们都只是觉得王安石的修养不足以担当宰相的重任,而只能当皇帝的顾问、秘书等位居清贵而不负实际责任的工作;还看不出他们因为感到王安石代表了什么中小地主的利益,而有从根本上加以否定的意思。其实,他们的意见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恶意攻讦。变法以后种种事实表明他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王安石的“知己”。当时反对新法的大臣,如欧阳修、韩琦、苏轼、司马光等并非是完全的守旧。这些人都参与过“庆历新政”,是曾经主持过改革的人。在推行新法之中,他们看到了实际中新法的不足与错误,提出了不少意见,其中一部分是完全正确的。如果王安石能认真考虑这些意见,搞好团结,修改一些条例,也许变法会有成效的。第二,政策执行不力——如青苗法、免役法之实行,与理想相去悬绝。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在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地方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这还谈什么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负担的。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合适的人才推行新法。第三,国家对商业实行垄断——市易法本意是打击商人,平稳物价,帮助小商人。但事实上没有达到如此效果,第一设市易司不过是由国家代替大商人把持市场,搞垄断罢了。市场被垄断的局面依然不变,物价不可能会平稳。第二,由官吏们控制商业,很可能在交易时凭借权势压价购买,高价出售,例如:管理市易司的吕嘉问就是这样干的。这样一来便大大打击了民间商业,连最处倡行市易法的魏继宗都说:“愤惋自陈,以消市易主者摧固培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是比较高的,但他也认为市易法是不可行的,甚至是害民的。“‘以吾论之,荆公诸法之不可行者,莫此若也。’其不可行的理由有二,一是市易法与青苗法的性质相似,皆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市易则商业银行之性质也,虽然,银行之为物其性质宜于民办,而不宜官办。二是由国家笼天下之货专卖之,此近世社会主义派所主张条理之一种。其不可行就在于本欲以裁抑兼并者,而其结果,势必至以国家而自为兼并者也。若国家为惟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故当时诸法中惟此最为厉民。”④第四,刚愎自用——“荆公以古之道,变今之俗无不可者,顾一代成法扫地无存焉,其更张既聚,而其执拗又甚,攻之愈众而持坚,余故曰荆公之法非尽不善也,荆公之拗而执以为是者,则天下后世之乱首也。⑤”王安石性刚,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4】梁启超《王荆公传》,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心太过,自信太厚,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从此画地绝交。例如,苏轼本来是拥护新法的最好人选,但苏轼的很多正确的意见也未能被王安石采纳。第五,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在朝廷和地方上,都有一批顽固坚持反对变法的人,他们或以坚持“祖宗之制”,攻击诋毁新法;或利用职权阻挠、延缓新法的推行,甚至鼓动下属官员,谎报情况抵制变法。神宗在反变法势力的包围下,对变法也是一再犹豫动摇,没有一个坚定的态度。第六,从用人上看,王安石可以说是用人不当,这也是历来被史学家们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变法、要改革,首先要有变法之人、改革之人。韩绛、吕惠卿、吕嘉问都是王安石亲自选拔的人才,又是变法派的骨干力量。但是最后,有的人被使用不当,有的人背叛了改革。如:韩绛一介书生,对军事一窍不通,却自愿前往总督西夏军事,结果一败涂地。熙宁四年(1071年),西夏攻陷宁浚城,韩绛罢知邓州。吕嘉问被王安石任以市易司,执行市易法。吕嘉问却大搞贪污腐败,对商人强买强卖,中饱私囊。事情败露后,王安石还一个劲地袒护吕嘉问,可谓不知人矣。吕惠卿原本集贤院校勘,一个小官。他为了满足个人野心,声称支持变法。在王安石的举荐下,平步青云直至参知政事。当了参知政事后的吕惠卿都处处与王安石为难,阻碍变法。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⑤摘自叶坦:《大变法》,三联书店1996年版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活动。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新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他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根本触及核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他向元老重臣富弼等人征询富国强兵和制胜辽与西夏之策,他们规劝神宗,在20年内不要提及用兵二字。宋神宗从此不再倚靠这班元老重臣。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入京,用为参知政事,要倚靠他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当时王安石已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士大夫们大都以为只要王安石登台执政,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为了推动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后条例司废,变法事宜由户部司农寺主持),并与吕惠卿、曾布等人一道草拟新法,各路设提举常平官,督促州县推行新法。由此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从熙宁二年到熙宁九年(1076年)的8年内,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新法或多或少地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