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技术与社会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技术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社会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后果。本章主要研究技术的价值、伦理以及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于价值的不同理解导致对技术价值的不同认识,所以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出发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与意义。技术价值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第一,价值的主体是人,价值的客体是物或者是人。第二,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第三,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的作用。特点:第一,客观性——一方面其本身是客观的;另一方面主体对技术的需要又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第二,实践性——技术价值是在主体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第三,历史性——技术价值的显现通常有一个过程。第四,相对性——技术价值是对具体的个人而言的。技术的自然价值: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技术的政治价值:技术在与人和社会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政治属性(如技术与权利、权力、社会革命、国家安全等)所显现出来的现实价值。技术的经济价值:技术与社会发生的经济关系中,它的经济属性(如高效率、低成本等)所显现出来的现实价值。技术的文化价值:在技术与(狭义)文化发生相互作用中,它的文化属性(如观念、审美意识等)所显现出来的现实价值。技术的生态价值:技术在被人类用来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过程中,它的自然属性所显现出来的现实价值。1、技术价值中立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没有对错之分。评述:是从技术的自然属性来理解技术价值的,它只承认技术具有自然价值。2、技术负荷价值论:认为技术是负荷价值的,任何技术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技术能够控制并统治人类,使人类成为被管理的对象。评述:是从技术的社会属性来理解技术价值的,它只承认技术具有社会价值。3.技术价值折中论:技术在一方面是中立的、无价值的,而在另一方面却是有价值负荷的。评述:只是把“中立说”和“负荷说”拼凑起来,没有从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对立统一的意义上去理解技术的价值。4.技术批判理论:认为技术价值是在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代表人物是芬伯格)。评述:注意到了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但没有具体论述技术的属性与技术的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没有明确论述技术的两种属性和技术的两种价值之间的关系。技术要更好地发挥为人类服务的作用,就必须通过伦理道德手段来进行规范和约束,这已经成为技术专家和伦理学家共同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技术伦理: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与控制。庄子:“自然主义”和“反技术主义”古代伦理:是一种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伦理,而不是或主要不是关于技术的伦理。近代开始:技术伦理技术的正面价值会形成诸如技术至上、技术崇拜等技术伦理,这种技术伦理又反过来促使人们过度地开发和滥用技术以至破坏自然和影响人类社会,从而催生技术的负面价值。21世纪三大技术:基因技术——有关人类个体的同一律问题、无性繁殖与生命的基本权利问题、家庭的性别属性与家庭的组织问题。网络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沟通方式。纳米技术——挑战日常生活中宏观尺度下的物质同一律。“租借子宫”、“替代母亲”、“试管婴儿”等技术:打乱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关系。性别鉴定技术:使社会男女比例失调,影响人类种族的持续健康的延续。人工流产技术:将会因使胎儿流产失去生命而引发关于胎儿是否是人的伦理争论甚至是人权争论。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冲击“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儒家伦理和关于死亡的传统伦理观(即脑死亡与呼吸死、心脏死之间发生矛盾),降低人的价值与尊严。“安乐死”技术:冲击“敬畏生命”、“生命无价”的传统生命伦理观。“克隆”技术:将会引发诸如人的基因能否当作商品进行交易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网络技术:导致虚无主义和自由无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使得不道德行为难以监督和控制,个人隐私被侵犯,信任与责任出现危机,信息资源的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随着英国对设计婴儿技术的全面解禁,预示该项技术正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科学家和伦理学家在这项技术是否应该用于其他用途存在分歧,它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道德挑战。人类不能预测和控制技术的负面价值。在终极意义上,人类不能完全预测和减少技术的负面价值,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界。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因此可以望而却步和悲观失望。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虽然不能完全预测出技术的负面价值,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预测。人类自身的伦理建设——主要是指培养和提高技术发明家、技术使用者(如公众等)和技术观察者(如技术评估和评论家等)的伦理素质。社会自身的伦理建设——建立面向技术的社会伦理秩序,这主要由公众、企业、政府等来完成。第一是行善原则,即科学要造福人类,增进人类的健康与幸福;第二是自主原则,即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必须取得他们自愿和自主的同意,而且必须要有书面的同意;第三是不伤害原则,无论是一种研究还是一种治疗都不能对实验人群、实验者和他人造成伤害;第四是公正原则,而公正的内容包括资源分配、利益分享和风险承担。美国计算机协会《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为社会和人类的美好生活作出贡献;避免伤害其他人;做到诚实可信;恪守公正并在行为上无歧视;敬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对智力财产赋予必要的信用;尊重其他人的隐私;保守机密。美国政府:《信息净化法》、《隐私权保护法》等。我国:《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COMEST):1998年成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独立和多元化的咨询机构,目前该委员会由来自不同国家的18位学者组成,我国路甬祥为该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大会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1、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一方面,马克思强调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面效应。指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原来的手工业变成机器大工业,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财富的迅速增加。同时,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另一方面,机器成了资本家阶级用来实行专制和进行勒索的最有力的工具。2、社会对技术的促进与调控社会需要和社会交往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观点:技术是一种独立的或自主的力量,是依照自身的逻辑规律发展并以此塑造社会、影响社会发展的,不论社会环境如何,它照样产生系统的社会后果。简述:极端和片面地夸大技术在与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对技术的影响和塑造。以技术取代人类的地位是不对的,而围绕技术给人类社会影响的后果所产生的极端乐观主义和极端悲观主义思想都是不可取的。技术乐观主义代表有:阿尔温·托夫勒;约翰·奈斯比特;罗斯托·西蒙等人和赫德森研究所。托夫勒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极力鼓吹“生产手段决定一切”,其观点就是科技万能论,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技术悲观主义以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为代表,把科学技术社会应用所产生的问题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指出了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描绘了一幅世界末日的景象。悲观主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核武器悲观主义,认为将遭到核武器的毁灭。第二,自动化悲观主义,认为人类将成为机器的奴仆,被机器人所消灭。第三,生态悲观主义,认为科技的发展,将导致生态环境危机,使人类面临地狱之门。观点:强调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主张技术都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的,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个的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化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制约过程,也是技术的社会建构过程。简评:认识到了社会对技术的影响,弥补了技术决定论的不足,并且,他们也主张应该从互动的角度来看待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主张技术既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又是构造社会的,但是,由于他们忽视技术选择的后果,无视技术发展的动力等因素,因此就使得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需要加以完善。(1)应当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积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2)科学技术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个社会系统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科学技术包含在社会生产力之中。(3)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